●今年调查失业率估计会上升到7%,中国社科院包括农民工抽样调查在内城镇失业率现在已经达到9.4%,逼近10%的大关。     ●制造业、机械制造业、建筑业、电子电器等供需差都是负数,劳动力供大于求。 
    ●8%的垄断行业职工工资包括福利和住房加在一起,占了整个工资福利奖金的55%。如果能够把行业差距缩小到多数市场经济国家合理的差距,达到最高与最低1比2左右,节省下来的工资基金可以多容纳将近1000万人就业。 
    ●中小企业到2008年底为止对GDP贡献超过60%,提供了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但是到2007年底中小企业贷款总额比重只占10%。 
 
  由中国经济50人论坛、新浪财经和清华经管学院联合举办的新浪·长安讲坛6月8日再次召开。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作了题为“促进就业———近期政策与长期战略”的主题演讲。宋晓梧在演讲中表示,长期看中国就业问题在于就业弹性过低,这是由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要素报酬分配的不合理,以及行业分配不均造成的。 
  当前就业形势严峻 
  宋晓梧说,本来就业问题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就是一个长期困扰整个社会的问题,这次金融危机使这个难题再次突出出来。现在,我国劳动力供给在持续增加,劳动力需求相比而言下降。供给和需求两者相比较,我国面临的就业形势是改革开放以来比较严峻的。 
  比如,去年全年需要就业人员总数超过24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700多万人,但是截止到去年7月底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不到40%,如果今年经济继续下行,城镇就业人员失业率还会继续增加。同时,农村劳动力供给方面,从近期看,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数字,大概还有1800万农民工返乡没有工作。从长期来看,还有1.2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逐步转移就业。 
  在劳动力持续供给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现在看起来是减少的。去年第四季度和第三季度相比,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例(求人倍率)由0.977降到0.85,创了8年以来的单季最大降幅。今年返乡农民工7000多万人,截止3月底有80%又返城找工作,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两会”中间的统计调查,现在认为大概有1100万人没有落实岗位工作,这也是社会上发生一些不稳定状况的重要原因。另外我们看到,制造业、机械制造业、建筑业、电子电器等供需差都是负数,供大于求。其中,建筑业是-24.81,机械制造是-17.71,大大下降。 
  根据对514家企业的重点监测,企业岗位流失幅度从去年底开始加大,城镇登记失业率最近几年连续保持在4%左右,2008年第四季度攀升到4.2%,为200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根据现在的一些预测,今年调查失业率估计会上升到7%,中国社科院包括农民工抽样调查在内城镇失业率现在已经达到9.4%,逼近10%的大关。 
  面对这样一个严峻形势,中央和国务院在短期促进就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补贴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业,进行社会保险补贴政策,紧密结合内需,更多的拉动就业;落实“五缓四减三补两协商”,帮扶企业克服困难,努力稳定就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自主创业;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改善就业环境等等。另外,从财政看也大大加大了对就业的支持力度,今年达到420亿,比2008年增加了160多亿元,增幅达到66.7%,这从中央财政来说是历年增幅最高的。
  目前来看这些政策应该说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中央政策带动了地方的各种政策,像吉林、上海、福建、广东、浙江等等分别响应中央号召提出了比较实际的政策。根据最近的一个数字,到四月底全国城镇新增就业465万人,农民外出打工人数也有较大恢复,扭转了去年第四季度以来下滑的趋势。 
  三原因导致就业弹性低 
  宋晓梧说,在出台了一系列的短期政策以后,目前情况来看,对于促进就业确实起到了一些效果,但是就中国就业问题的长期战略来看,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多,也更难。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加大投资,中央也在加大投资,目标是为了“保八”。但是和过去不一样的是,过去“保八”是因为没有落实科学发展观,搞GDP挂帅,现在则是为了保民生、保就业。有观点认为,如果没有百分之八的增长就解决不了就业问题。 
  可是实际情况不完全是这样,因为我国的就业弹性过低。举例来说,全国2000多个县将近700个市投入了许多的资金来修主题公园、广场,这些投资进去以后最终能拉动多少就业?也就拉动几个清洁工人。如果我们把这笔钱放在我们需要加强的社会保障上、社区卫生服务上,这样又能拉动多少就业。 
  从整体情况来看,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表明,上世纪80年代我们的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拉动200多万人就业,这一比例到上世纪90年代下降到了100多万,21世纪以来基本徘徊在100万左右,有时候GDP增加一个百分点,只能拉动80多万人就业。改革开放30年,我们自己和自己比就业弹性下降了,由过去大概0.3左右下降到0.1。 
  再和国际上进行比较,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工研究所对OECD数据库和各国GDP就业量的计算,一般发展中国家就业弹性平均在0.3-0.4,发达国家2007年欧盟地区总就业弹性是0.78,OECD国家是0.48。这说明我们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对带动就业的促进作用,与发达国家相比差太多了,中国基本上是全世界就业弹性最低的国家。 
  为什么中国的就业弹性这么低?需要分三个层次来分析。首先谈产业结构对就业的影响。可以说,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十多年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非常缓慢,可以大量容纳就业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停滞在40%左右,就业比重停滞在30%左右。然而从国际上看,1996年的时候,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在三大产业中的比例是4.3比32.7比60.7,美、日、欧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重在70%以上,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在65%。 
  再看改革以来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的产值在2006年的时候还是41.2%,到了现在反而下降了。这是因为我们的地方政府很多都在追求重化工业,因为产值高。尽管“十五”、“十一五”规划都讲了要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但是这个目标没有实现。 
  其次,看分配格局与就业。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在财富一定的情况下,用来雇佣工人的投入越多可以雇佣的人越多。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总体财富上用于工资的比重是在降低的,而且降低幅度很大,从1980年的17%持续下降到2005年的10.76%;2007年有所上升,到11.32%。在国民收入中用于雇员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这本身就严重影响了就业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