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正在面临两个转型:从生活必须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转型;从大规模集中置业时代向后置业时代转型。
1、从生活必须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转型(从温饱向小康转型)
从柴米油盐时代向汽车房子时代转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家生活在柴米油盐时代。那时候夫妻两人上班,每人工资40-50元,全家月收入80-90块钱。把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须品买完以后,基本上就没有钱再做其它事情了。那时候,无论是社会生产还是人民生活,都围绕着生活必须品在转,这叫柴米油盐的时代。
变化始于80年代中期,冰箱、彩电、洗衣机以及空调等等家用电器开始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日子开始有所不同了。到了90年代中后期,随着住房体制改革,住房消费成了人们消费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工薪阶层,基本上这些年把钱都花在了房子上。这时候的生活就更不一样了。
2003年,汽车开始进入市民家庭。从8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这二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正在从柴米油盐的时代进入到房子汽车时代,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变化。中国经济中最重要的问题都与这个转变有关。
首先,中国经济三十年经济的成就与此转变直接相关。过去三十年快速发展,人们可以找到各种动力与原因,但最基本的原因是从柴米油盐向房子汽车升级。如果没有这个升级,三十年来,我们十三亿人口始终停留在柴米油盐的状态中,是不会有这样一个长期保持的快速发展的,它最基本的动力来自于从柴米油盐到房子汽车、家用电器的升级。中国经济的成就与中国经济当中最基本的问题与这个转型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在过去二十年,一直困扰我们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所谓的内需不足。但究竟什么是内需不足?什么东西内需不足?肉吃得少了吗?啤酒喝得少了吗?哪个都没有少,根本就不是这个问题。内需不足是中国社会进入了耐用消费品时代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社会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进入不了这个时代,他消费不起那些东西,所以是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不足的问题。不仅中国如此,世界发达国家也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银行率先提出来的,其本意是中等收入阶段是一个槛。具体来讲,过去我们有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到了中等收入阶段,劳动力价格上去了,优势消失了,这时候就面临了一个槛。所以在中等收入阶段,大家都不好过。在中等收入阶段,我们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从柴米油盐的阶段进入到耐用消费品时代。
比如典型的美国中等收入阶段大体是在二战前,一、二战之间。当年美国遇到的问题正是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如何从生活必须品时代过渡到耐用消费品阶段。
在1929年,美国有1亿人口,当年的汽车产量是1500万辆。中国现在有13亿人口,前两年的汽车产量是2400万量。
相比而言,我们现在的汽车保有量比87年前的美国低得多。而在大萧条之前,美国每年新造房屋100万幢,与它的人口相对比可以看出,美国当时正在经历我们今天的门槛。
从柴米油盐过渡到房子汽车是非常艰难的过程,搞不好就是一场危机,甚至是一场灾难。
这个转型为什么很难?因为这个转型包含两个过程,一个是生产,一个是消费。在这个阶段,首先得把房子、汽车大量生产出来,这个相对容易做到。过去改革开放三十年,概括来说就是把房子、汽车、家用电器大量生产出来。从人类历史上看,一个国家如果不折腾,不发生对外战争,不对内搞阶级斗争,用20-30年时间足够解决这个问题。
现在中国的情况就像在过一个门槛,一脚门里,一脚门外。消费的这道门槛,三十年了我们始终没过来。个人认为再过二十年,后一只“脚”能过来就非常不错。前前后后要经历半个世纪时间,可见是多么难熬的一个阶段。
大家想想,我们要大量地生产耐消品,不生产,工厂就要倒闭,工人就要失业。所以无论如何也要生产。可是,生产出来了却卖不出去,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卖不出去,而是差不多要半个世纪时间,那是非常难熬的。而我们现在正在“熬”,等到后一只脚过来了,大家可能都退休了。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背景。
那么,如果后一只脚始终过不来会怎样?会是一场危机甚至是灾难。三十年代的大萧条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危机,就与这个门槛有相当大的关系。如今,八十七年过去了,在这八十多年间,对于这场经济危机,至今没有人真正把它说清楚。没有人真正去追问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什么过剩了?什么卖不出去?
大家一说生产过剩,就想到了倒牛奶,但是事实是,30年代的大萧条,真正卖不出去的不是牛奶,而是房子、汽车、冰箱、洗衣机、电话机、收音机……是这些耐用消费品。我们一定要知道,30年代的经济危机,是美国要过这个耐用消费品的门槛但是没过去的结果。
2、从大规模集中置业时代向后置业时代转型
在过去三十年,我们是怎样从柴米油盐阶段升级到房子汽车、耐用消费品阶段的呢?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这十年,主要的支撑是家用电器。但是到了90年代中后期,具体是从98年开始。这一年,实行了房贷,取消了福利分房。
从这一年起,从产业角度来讲,我们是进入到了一个房地产超常规发展的时代,而从居民的角度来讲,就是大规模集中置业的过程。这样的房地产超常规的发展和大规模的集中置业,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从1998年到2016年的18年时间里,我们不但解决了中国城镇居民住房的问题,甚至把子孙后代几代人的房子全给盖好的,这在世界上是没有过的。
一业兴旺百业衰的畸形经济时代要结束了后置业时代,产业结构和提供的机会是什么?
1、后置业时代最基本的特征是提升生活品质
后置业时代也是居民其它需求逐步释放的时期。尽管在后置业时代,许多购房者还背负着沉重的还贷负担,但释放出来的其它需求,仍然将会是巨量的。这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基本面的主要背景。
从需求的意义上说,后置业时代的主题是消费升级,这个消费升级的主轴是生活品质的提高。后置业时代,尤其在城市里,最基本的特征一定是以提升生活品质为内容的,这是一个明显的趋势。城市里的年轻一代,从小没有住房压力,一开始就追求品质。其他年龄群体也开始关注生活品质的提高。所以在后置业时代,最基本的特征是以提升生活品质为特征的。
2、后置业时代的三大产业机会
那么在后置业时代,产业结构和提供的机会是什么?我认为有三个产业将会占有突出位置。
第一,精致的制造业。要提高生活的品质,对精致产品的需求一定会越来越旺盛。我有一个注重生活品质的女同学,她会把产品分为几类,第一类是日本和德国生产的、第二类是美国等国家的、第三类是进口的、第四类的合资企业生产的、第五类才是国产的。她个人基本以第一类为主,其它的基本不买。在后置业时代,精致的制造业将会占有突出的位置。中国这么大,没有精致的制造业肯定不行。
一个能够提供精致的产品的制造业,不是一个简单的商机,也不是精益求精。精致的制造业可能会使我们不再认识这个产品,比如特斯拉的产品有自己独特的美感,这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
其它比如菜刀,大家知道,德国菜刀能够卖到上万或者几万元,那个菜刀绝对不会是王麻子精益求精的结果,它所采用的材料和工艺绝对不再是传统的手艺了。同时在将来,企业的心态也会产生重要影响。过去三十年,我们一直在追求规模,而精益求精的中小企业生存却很艰难。在后置业时代,企业心态则会对产品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完善的服务。高品质的生活需要完善的服务,这个服务业包括健康、医疗、旅游、休闲、娱乐、健身等。
农村的消费重点仍然会是以传统耐用消费品为主,而城市则转向生活品质的提升和养老。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和放开二胎与这个转变同步,养老将会成为未来最大的产业之一。
四十岁以上的人都要为养老而做准备。包括钱,包括多余的房子,第二套、第三套都有养老基金的含义在里面。有人认为中国人养老观念是家庭养老,但在现实条件的制约下,这样的观点已经不现实了。现在养老业发展得比较好的地方反而是一些落后的农村,很多村子里都在办养老院。为什么?因为没有办法,年轻一代都外出打工了,老人没人照顾,生活不能自理,还能有什么观念?只能住进养老院。
同时,需要形成既能去奢侈化又能保障品质的婴幼儿养育模式,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与此相关的市场也是巨大的。
二胎政策已经放开,虽然社会调查中,人们生育的意愿并不强烈,很多人不想生。养不起!问题就来了。过去的人那么穷,生三五个都养了,怎么现在的人生第二个反而养不起了?因为在一孩化时代,人们形成了奢侈的养育模式,这样肯定养不了第二个。但随着更多的人生二胎,他一定会提出需求,就是如何形成一个即不那么奢侈,同时又能满足子女的教育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之上,会形成一个有相当规模的育儿产业。
虽然养不起确实是有可能的,但未来的父母在压力之下,出于对孩子未来综合的权衡,一定会发生观念的改变,最后选择生二胎的,要比调查当中表示要生二胎的多得多。
在后置业时代,处于重要位置的产业是完善的服务业。
第三,具有创新能力的教育、科学、科技产业。
中国是一个城乡二元结构社会,城乡是不一样的。城市正处在由大规模集中置业时代向后置业时代,从传统的耐用消费品阶段向提高生活品质的阶段突破的前沿。
而农村正处在哪儿?正处在一个突破当中,从过去温饱性阶段突破到传统耐用消费品阶段,这也是很明显的。
城市和乡村都马上面临着重大的突破,释放出大量需求。这两个转型和突破释放出来的大量的新的需求,我认为就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巨大的动力。
然后这两个被释放的需求再与几个潜力相结合,比如我们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的过程还没有完全完成,地区之间尚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些都是潜力。与这些潜力结合在一起,逻辑上足以支撑未来20-30年一个相当不错的发展速度。
大在规模集中置业时代形成的财富,是后置业时代需求与消费的重要物质基础。后置业时代,也是一个休养生息的时代,应当把富民作为主要政策目标,淡化崛起的概念,减少政府开支和直接投资。而这要求政府做出相应的改变与改革。
另外,在消费升级过程中,创新也无疑占有重要地位,形成鼓励创新的制度安排和社会环境至关重要。在后置业时代,环保产业、节能减排产业、绿色产业将居于重要地位。这些领域中的技术创新,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一时代的发展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