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池“擦边球”
财新记者曾独家报道,管理规模排名第七的“银行系”基金子公司鑫沅资管,7月19日被上海证监局采取行政监管措施,责令为期三个月的整改,并暂停特定客户资产管理计划备案,原因是其合富系列“一对多”资管计划较高比例投资于非标资产,但每日开放申购赎回。
业界一般认为,这种情形大概率是基金子公司设立了资金池,即客户资金和资产没有做到一一对应,否则无法实现投资低流动性的非标资产的同时还能随时申购赎回。“这种做法等于是银行把资金池放在基金子公司,客户通过银行买基金子公司的资管计划产品,银行是代销渠道角色。”一位城商行人士说。
鑫沅资管此次违规的“鑫沅资产-鑫沅合富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一共九只,2014年4月17日至2015年5月27日之间备案,产品起始规模合计30亿元。对此,鑫沅资管相关业务负责人不予置评。
据《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下称《办法》),资产管理计划每季度至多开放一次计划份额的参与和退出,资金池业务看似不能做。但《办法》同时规定,“为单一客户设立的资产管理计划、为多个客户设立的现金管理类资产管理计划及中国证监会认可的其他资产管理计划除外。”
于是,不少有意做资金池的基金子公司,都把“一对多”资管计划往现金管理类产品上靠。前述“券商系”基金子公司人士说,“什么样的产品可以被认定为现金管理?目前监管层没有明确规定,按照市场实践,除非是80%以上投资货币市场工具。协会觉得你大部分都投现金管理了就可以算,如果投流动性差的东西太多,就认定不算。”
“这就是打‘擦边球’。如果严格按照货币基金的投资方式,那就达不到资金池的意义,因为收益做不起来。资金池里有非标,光凭货币基金的收益是满足不了客户对银行理财的要求的。”前述城商行人士说。
前述“券商系”基金子公司人士对财新记者表示,非“银行系”基金子公司开展资金池业务的其实并不多,“一般是大股东是信托和银行的基金子公司才会做,不然兜不住。”
此前,“信托系”基金子公司中信信诚因违规开展资金池业务,于2016年5月收到基金业协会的罚单。协会通报称,截至2015年6月,中信信诚共有几十只资管计划相互关联。这些资管计划分为三类:一是每日开放的现金资管计划,总规模约300亿元;二是每月或每季度开放的短期理财资管计划,总规模约150亿元;三是用资管专项计划投资非标资产,存续期在一年以上。
具体的运作模式是,当某只短期理财计划进入开放期时,其持有的非标专项计划会转让给其他不在开放期的短期理财计划和每日开放的现金管理计划;待开放期结束后,再认购其他进入开放期的短期理财计划转让的非标专项计划,或认购其他非标专项计划。
基金业协会认为,上述三类资管计划的资金来源与资产运用的流动性无法匹配,未能进行合理估值,未能进行充分信息披露,已经构成了明令禁止的资金池业务。协会称,违规开展资金池业务违背资产管理业务本质,极易形成投资者刚性兑付预期,滑向庞氏骗局,金融风险潜藏期长,一旦爆发,就会给投资者造成重大损失,危害性极大。
接近平安大华汇通的人士说,“银行的一些项目,比如信贷资产出表,可以通过资管计划去实现,之前有部分是资金池通过期限错配提高收益。新‘八条底线’出来后严令禁止资金池,现在做不了了。”
新“八条底线”,就是证监会于7月18日开始实施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其中规定,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不得开展或参与具有资金池性质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禁止将不同资管计划进行混同运作、资金与资产无法明确对应;禁止资管计划未进行实际投资或者投资于非标资产,仅以后期投资者的投资资金向前期投资者兑付投资本金和收益等情形。
樊迪表示,监管层关注的是期限错配带来的风险隐蔽和滞后问题,“监管层禁止资金池业务,主要是防范一些机构通过资金池掩盖问题项目,导致风险不但没有化解,还被掩盖,最终有酿成庞氏骗局的风险。”
转型的困境
“我最近准备跳槽了。”深圳一家中型“银行系”基金子公司的员工对财新记者表示,“今年出了这么多新规,既要控制规模,又要提高费率,日子不好过!”
5月中旬,《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暂行规定》和《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子公司风险控制指标指引》两大新规开始征求意见,基本勾勒出对基金子公司的全新监管框架,即以净资本约束为核心的风控管理,核心两点是,净资本不能低于风险资本的100%、资管产品需按系数计提风险资本。
尽管上述新规还未正式发布,但市场已有所预期,基金子公司通道费率会上升,业务空间将被压缩。据财新记者了解,基金子公司通道报价现在已经普遍上扬,个别占用资本金较高的业务费率甚至上涨10倍。
此前,基金子公司并没有风险资本和净资本的挂钩要求。Wind数据显示,基金子公司注册资本目前超过1亿元的仅有34家,嘉实基金子公司嘉实资本注册资本3亿元已是凤毛麟角,其他大多数基金子公司注册资本为最低门槛2000万元。
例如管理规模以8578亿元排名行业第一的平安大华汇通,注册资本仅3000万元;排名第二的民生加银资管,注册资本1.25亿元。在“银行系”基金子公司中,工银瑞信投资、兴业财富资管注册资本最高,也仅2亿元;注册资本最少的是浦银安盛资管,仅2000万元。
2010年9月之前,信托公司业务发展也不受净资本限制。同年,银监会颁布了《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要求信托公司净资本与其风险资本的比值不小于100%,各项业务的风险资本都要对应净资本。
“当时很多信托公司为此增资。有些业务发展不是很均衡的信托公司,花了很多时间消化存量业务;面临资金天花板的业务无法开展,只能等产品到期后腾挪出净资本空间。”有信托公司高层告诉财新记者。
增资与否,现在也让基金子公司大股东左右为难。“只赚十几万元的业务,以后要占用几百万元的净资本,我干嘛还要去做?”北京一家基金子公司的高管此前对财新记者表示,他们最近一直在开会研究对策。
据财新记者了解,多家基金公司近期都在积极与股东沟通增资事宜。“股东没有资金实力的小型基金子公司可能增资有困难,‘银行系’的应该问题不大。”
樊迪也认为,“新政策体现出监管层对资管行业的监管更加严格,净资本约束下,基金子公司要么增加资本金,要么缩小业务规模。不过从目前看,‘银行系’子公司更愿意增加资本金来达到监管层的要求。”
前述“银行系”基金子公司人士说,“如果还想保留通道业务的话,以民生和平安的财力,对基金子公司增资来满足监管要求,难度不是很大。关键是子公司净资产收益率(ROE)是不是能达到母公司的要求,如果ROE过低,银行的股东会不干。子公司对自己行里的业务定价高到一定程度的话,是能够保证子公司ROE的。在此情况下,通道的价值其实是可以靠自己内部输送利益来维持。”
前述“券商系”基金子公司的人士说,“监管层意在倒逼基金子公司减少通道类业务,朝主动管理方向转型。现金类业务和资产证券化业务是比较敢放手去做的。资本金稍微少一点的基金子公司,其他业务都不敢轻易开展。由被动的通道业务转向主动管理是大势所趋,基金子公司正在回归资管业务本源。”
尽管“银行系”基金子公司可以通过大股东增资来暂时缓解通道业务受限的影响,但业务结构调整也势在必行。
蒋志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民生加银资管将朝着风险资本占用较少的资产证券化、资本市场投资等业务领域转型,会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倾斜于主动管理业务,“比如在资产证券化、PPP产业基金、股权投资等业务领域上,公司有针对性地加强了中后台的支持力度,调整业务考核指标,以激励上述转型业务的发展。”
但在樊迪看来,“银行系”基金子公司的转型前景不容乐观,“长期做简单的通道业务,后来强调转型做创新业务,但真正实施起来确实比较费劲。”
“我们一直都想转型,但真要转的时候发现,资源和专业人才储备都是很大问题。以前做的业务虽然多,但都杂而不精。”一位上海基金子公司人士告诉财新记者,基金子公司诞生时间不长,业务大多处于摸索期,“但资管行业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发展已经相对饱和,留给基金子公司的转型空间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