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长大越孤单。回顾二十多年的成长经历,不禁感慨。身边的朋友变化又变化,真正在身边的越来越少。经历了这么多,也就发现其实没有非谁不可,当初那么看重的感情,现在不联系也就这样了。朋友不需多,真心相待就好,其实真心不真心谁又知道呢。其实一辈子不长,自己过得开心快乐就好!
然而,最近心里充满的犯罪感。一直以来,我对自己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只是希望毕业后,找一份工作,有自己的业余时间,保持自己的喜好,工作之余,偶尔打打篮球,能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喜欢喝喝茶,因为喝茶的时候能让我内心宁静,能让我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学习慢下来,变得不那么着急。看自己喜欢的书,在看书的时候,跟着作者的思维,感受作者的那个时代,体验不同的人生,认识过去的时代,也是为了认清现今的时代。做一个有思想、有文化、有温度、内心世界丰盈的人,一直是我前进的方向,也是我的目标。为什么会这么想?这和我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阅读爱好有很大的关联。生长在底层社会里,更容易看到社会的世态炎凉,人情淡薄,也就是说“人性”在这样的环境里发挥的淋漓尽致。我喜欢经济学,用经济学的观念看待问题更加理性。我喜欢文学,享受沉寂在文字世界里那种舒畅。我喜欢社会学,透过现象看到行为背后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阿谀奉承。透过现象看本质,一直是我持续学习的源泉。人云亦云,不云;老生常谈,不谈;道听途说,不说;我喜欢印度作家泰戈尔,俄国作家托尔斯泰,也许是钟爱自己国家事务的原因,更喜欢中国作家鲁迅。喜欢鲁迅对待国民的“怒其不幸,哀其不争”那种关心和感慨,喜欢鲁迅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批判,鲁迅对中国人的认识和剖析程度绝对是史无前例。也因此,喜欢和有思想,有温度,有内涵的人交朋友,不喜欢酒肉朋友。最近身边围绕着一种声音,身边的人总跟我说,年轻的时候要努力,要有目标,将来才能过上优质的生活,为家里争光。而我的想法很简单,找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剩下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知足了,我一直认为,人不要满足,但是要知足,或许是我太单纯,绝对不是要逃避的意思。我不想工作成为我生活的全部,因为那样生活将变得很单调,枯燥无味,了无生趣就像一潭死水。我有自己的追求,但这种追求又好像与大部分人所谓的追求不一样,这样一来,倒显得我很自私,只顾活出自己的模样,没有太多地承担责任。所以在满足自己想法得时候,对于家庭给予我期望就辜负了些,觉得对他们不公平,觉得自己充满犯罪感。
人们总喜欢拿身边人与自己做比较,这种比较,难免世俗,世俗的比较难免物质化。一个人活的成不成功,只看物质世界的丰盛与否?而我观念里,一个的人成功不仅包括物质世界的丰盛,还包括能处理好家庭的关系,家庭和睦相处,孝顺父母,更重要的是在这实现的过程中自己是开心的,不然这种成功只是对他人而言的成功,是片面的。一种全然牺牲自己成全他人眼里的成功,是不真爱的。只是,人活在这世上,扮演着各种角色,必然意味着责任的担当。所以说,一件事情的好与坏,端看往什么角度看待它。
我有两个姐姐,还有两个堂哥,在家里我是最少的,相对童年里过得比他们轻松些,因为年龄的缘故,二姐和二堂哥是同年,只比我大四岁,和他们相处的时间长些,自然交流会多些。学生时代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这方面的成长深受堂哥的影响。走上社会,当自己经历在菜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中,又看到了二姐对于生活的那种执着而拼搏的意志,有些认识到,生活有妥协,有坚持,有执着。二姐实在是“外表柔软,内心坚强”的一位女生,对二姐我是表达敬意的,一个女孩子凭自己的努力,工作五年,在深圳买了房买了车,在我们的圈子里混的算不错了。表示敬意的同时又为二姐感到些许难过,因为这五年的奋斗,包含多少辛酸和汗水。可是,每个执着于追求自己梦想的人,他们心里过得有多快乐,只有他们自己内心最清楚。只不过,这样一来混得还不错的他们自然在父母眼里成为了我的榜样。在现有人生经历里,我不全然认可他们生活方式,但我不否认他们的努力,我喜欢自己去摸索生活,去探索生活的更多可能,我不喜欢不加辨别地生活,被千篇一律的生活方式所捆绑。可能,是我的想法比较单纯吧!还没感受到来自做为一个社会人所赋予我的那份责任,所以我不能像我姐我哥他们那样感同身受!当生活和梦想面临权衡时,这之间的方寸该如何把握,便是现在我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