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wu622 发表于 2016-9-14 23:48 
再上一张示意图(单位:亿元)
楼主你也算是一个独立思考的人,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
不过,思考浮于表面,不深入论证,且见点不见线,见线不见面,不能做到系统性思考。
首先,我也支持把一些复杂的客观事物抽象成简单的模型。例如你上面的基础货币图解模型。
但在这个图形汇总,你自己用了两个词使用的准备金和未使用的准备金。
而且认为使用的准备金是用来购买了外汇。这个暂且不继续深入探讨。
就以你的汇总数据4项之和位基础货币是282547万亿。
你使用的数据是15年12月的货币数据。
日期         M2值                    M1                  M0       总负债        储备货币     货币发行     准备金     银行库存现金
2015年12月   1392278.11  400953.44    63216.58    317836.97    276377.49     69885.95     206491.55    6669.37
 
央行货币数据统计表中,查不到未使用的准备金一项,不知道楼主你是采用哪个数据。
我国当月的基础货币为储备货币27.64万亿,而不是你计算的28.25万亿。
而这个误差,就是6169.51亿,正好是你认为未使用的准备金数据一项。
首先,不去仔细论证和验证,是治学不严谨,是为大忌。
顺便也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
我自己是质疑我国央行对M1数据的统计规则设计是有严重问题的。
我国的M1数据包含M0和单位活期存款,而不包括个人活期存款。
因此,我认为这社会上有问题,不能更好地提现社会上流动性的规模。
当时的质疑原文如下。
" 这里我仅代表个人发出质疑,难道居民个人的活期存款和单位活期存款在本质属性上有很大的差异和不同?难道个人的活期存款不具备流通货币本该具有的本质属性?难道个人的活期存款不具备流通性和可随时支付属性?个人认为我国央行对M1的定位上发生了偏差,犹如前面对我国存贷比的设置逻辑上也存在缺陷一样。
深入及细节化的思考,让我除了发现我国货币体系内存在巨大的漏洞外,还在存贷比设置,流通货币的监控指标M1的包含内容设置上,同样也发现了诸多问题。
因此,我国流通市场真实的货币流动性指标M1,应该包含流通中的现金M0,还应该包括所有的活期存款,包括单位活期存款和个人活期存款,通过查找相关数据。我国市场上目前真实的流动性约为39万亿人民币规模,少许超过了基础货币的规模。严格意义上来说,M1应该等于或者高度接近基础货币的规模。"
最近有篇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的文章,原文如下:
http://mt.sohu.com/20160901/n467063775.shtml
该文中也对M1的设置问题作了如下表达:
“M1是流通中的货币加上单位活期存款,为什么加上单位活期存款,而不加个人活期存款呢?因为单位活期存款可以开支票,和现金是一样,也是流动中的资金,但是我们个人活期存款现在不能开支票,所以历史上就没有把它放进去。当然以后如果修订的时候,应该把我们的银行卡下的活期存款,应该可以修订进去的。现在已经有17万亿了,但是这是另外一回事,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法深入地展开这方面多研究。”
他也认为,应该对M1进行修订,并把个人银行卡活期存款也纳入M1中,而我认为是要把所有的活期存款都纳入M1中,很多活期存折并开通了网银支付功能的,都具有流动货币的性质。
如此等等。
其次,货币乘数的计算方法,其实也有缺陷。
例如仍以15年12月的货币数据为例。
15年12月的准备金为206492亿,而同期存款总额为1357022亿。
计算得准备金率为15.22%,这是事实上的客观真实的准备金率,货币乘数一般为准备金率的倒数。
因此,计算货币乘数应该为6.57.
而按国际通用的公式,货币乘数等于M2/基础货币=5.04.
而货币乘数可以理解为金融货币领域的杠杆指数。
因此,这个杠杆指数,就被显著低估了。
具体如何深入此问题,就不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