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实务版 互联网金融与Fintech版
553 0
2016-08-24
不难看出,远景能源预期的模式与按需交通服务企业Uber有相似之处。就像每一个用户只需要点击一下手机就能够找到一辆出租车,车辆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用户的所在地点,并且将用户送至他们想去的任何地方一样,用户通过远景能源的系统,可以灵活地掌握和使用与能源有关的信息。
可以想见,依靠独家技术、巨大市场和政策支持,远景能源做成平台的客观条件已经齐备。但在做成之后,能否运营则是对于盈利模式的考验。要知道,估值高并不意味着盈利好。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Uber。
不久前,Uber已经在美国以外的发达国家市场开始盈利,即从用户支付的费用中提取25%的分成。但最大的市场——中国和东南亚,Uber依然深陷亏损泥潭。Uber将自己的亏损,归结于“由于给予司机的激励和补贴要多于乘客支付的费用”。但有人指出,其亏损的根源在于平台盈利模式。
对于整合偏向消费品领域的出租车和用户,平台模式盈利尚且需要至少3年或者更长时间,那么,面对重资产的能源行业,远景能源的难度或许更大。2年前,就有媒体问及其盈利模式,当时的回答是尚不明确。当下,其仍没有向《能源评论》明确表示将采取怎样的盈利模式。
但是,如果盘点其资本动作,会发现远景能源有自己的“炼金”方式。
首先,这家公司从不吝惜对于高科技的大笔投入。2014年年底,美国思科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全球物联网业务总经理GuidoJouret加盟远景能源,组建硅谷全球数字能源创新中心,成立2亿美元互联网能源技术风险投资基金,针对的方向,即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信息安全等技术领域。
仅在2016年5月,远景能源就有三次资本动作——5月5日,宣布全资收购了位于挪威的欧洲第二大新能源资产管理软件公司BazeField;5月12日,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公司ChargePoint;5月底,参与投资智能电网大数据技术公司AutoGrid。
这种类似于科技企业的做法,或许与张雷的背景有关。和诸多风机企业CEO的履历不同,他出身经管,曾在伦敦道达尔石油公司任能源交易战略分析师,并在巴克莱银行从事能源相关金融结构产品定价工作。多年成本领域的从业经历,让他给远景能源制定了控制规模成本,偏重技术投资模式。因此,而高技术产品或将是其形成模式的来源之一。
众所周知,无论是外国的苹果,还是中国的小米,但凡科技公司都会有自己的产品,而生态系统是生发于产品,让产品锦上添花,让用户建立深度黏性的工具。而平台,则因为没有产品,前期大都需要先通过烧钱获得用户,在用户免费使用获得良好的体验之后,开始慢慢收费或者是以其他方式向用户收费,产生盈利。而作为有制造基础的企业,远景能源的产品可以让自身的潜力不断被持续挖掘,帮助平台平稳过渡到免费到付费的临界点。
下一步,远景能源则把盈利点放在能源的数据上。孙捷指出,“只要使用的用户——电站接盘者、电厂投资人、银行、保险公司甚至设计院——有什么诉求,我们就可以通过数据开发提供解决方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