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099 0
2016-08-24

想到毕业求职和实习经历,我总会联想到高中的时候坐面包车上学。一辆面包车通常可以容纳7个人,司机决定是否开车离开的标准是至少车上坐了5-6个人,而乘客决定决定是否坐车的标准是司机是否马上开车。这样一来,很少有乘客愿意第一个坐上车,对他意味着高昂的时间成本,如果乘客都不愿意做第一个乘车的人,那么只能是一群人同时坐上了车而且车内的人数达到了司机开车离开的标准。通常,

1集体出行且出行人数达到5-6人的情况较少;

2集体出行且出行人数达到2-3人的情形较为普遍,但仍需要与另外的集体出行团体进行匹配;

3独自出行的人较为普遍,但是与独自出行的人进行匹配以致人数达到5-6较难;这样看来,面包车司机能够开车离开就成了一个死结的问题。根本原因好像是因为司机和乘客的标准存在冲突。

再回到毕业求职和实习经历的问题,这里也存在两方,一方是找工作的学生;另一方是提供工作的企业。现在假设企业招聘以同等程度下实习经历的数目多且时间长作为录用标准;对学生而言我们姑且假设其“懒”,以没有实习经历却能找到工作为标准。

有人会说我这里对企业和学生做出的假设不符合实际,当然肯定是不符合实际啦,不然怎么叫假设。但是,现实中的确很多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会优先录用实习经历多且长的学生,同时也有很多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比如学习、性格内向胆小、懒惰、学生工作等)而没有获得实习经历。

和司机和乘客的例子一样,企业和学生的标准也是相互矛盾的。通常我们认为,企业之所以将实习经历作为选聘的标准是因为:

1与学历等信号一样实习经历可以作为传递工作能力的信号;

2具有相关工作的工作经历,会降低入企业培训入职员工的培训成本;

3实习经历会增加学生对行业背景知识的了解;

4实习可以培养端正的工作态度,提高交际能力,熟悉工作礼仪和行业潜规则。

实际上工作能力是由学习能力衍生出来的,甚至可以说学习能力较强的人他们的工作能力也比较强的(有人会说有高学历的人失业,其实这里要搞清楚几个问题:1高学历的人的失业是自愿的还是被动的,因为学历高的人择业的标准和要求提高;2高学历的人的失业是暂时性的还是结构性的,因为高学历的人如果学历本身代表了他们较高的学历能力的话,注意这里是学历能力不是考试能力,暂时的失业很快会消失,但是学习能力低的人有很多职业在短期内他们都无法从事的),所以说既将学历又将工作经历作为信号是存在问题,实际上如果所有的企业招聘的标准都是要有实习经历的话,学生将永远不会找到工作。然而现实却不是这样,主要是因为实习的时候很多企业时不太看重实习经历的,这样有一部分学生就通过这一渠道获得了实习经历,使得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性扩大了。而实习生在获得实习经验的时候企业也是会对其进行一定的培训的,所以说将实习经历作为选聘标准降低了企业的培训成本也是不准确的(只是降低的部分企业的培训成本,总体来看所有企业的培训成本是不变的)。第四点的工作态度和交际能力可不是实习能够培养的,工作礼仪和行业潜规则更是有点将问题引入社会的灰色通道了。

再聊聊学生群体对实习的态度和看法,1实习可以增加自己的工作经验,提高应聘的竞争力;2实习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3实习可以增进对不同行业的了解,尽早的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似乎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可以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降低未来企业员工的流动);4实习占用了学生生活、学习和科研时间。

健这里可以将学生分成工作导向者、素质导向者、科研导向者和懒惰者。工作导向的人会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其实主要的还是在学习期间为未来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资质和能力做准备,所以这类人会积极的参与实习工作;素质导向者是一群比较容易迷茫的人,在学校里他们想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文明素养,想追求比物质满足更高的精神享受,他们几乎不会参与实习;科研导向者一般分为真科研者和伪科研者,但是真伪科研者几乎不会有人去实习,但是伪科研者却极易沦落为懒惰者;懒惰者不光是身体的懒惰,更是精神的麻木,对学习和实习都不感兴趣。这样来看,其实绝大多数的学生是在正是求职钱是没有多少实习经历(工作经验)的,这也许正好印证了岗前培训以及入职前的试用期的必要了。所以企业如果硬性的将实习经历作为招聘标准的话是不妥的。原本就打算毕业就工作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去实习倒也无妨,但是研究者他们难道依旧需要实习经历和工作经验吗,似乎实习所能锻炼的工作能力可以通过岗前培训和岗前试用轻松解决啊。有人对没有毕业求职但没有实习经历的人开出了下面的三副药方:

1安慰他们要摆正心态,不必焦虑,这真是鸡汤的不能再鸡汤了,如果说这话的人是招聘人便万事大吉了,如果企业就是要求有实习经历,心态好像永远摆不正吧;

2用专业优势和学习能力弥补没有实习经历的缺憾,可是这不好量化啊,还是需要发信号啊;

3用在学校参加的课外活动和学生工作弥补,就算这是对实习经历的一种替代,组织活动和从事学生工作的好像也是一小部分人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