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扩大再生产公式”的正确表达
熊人宽(原创)
摘要:《资本论》第二卷扩大再生产的两例公式有误。第一例的两大部类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积累率不同,利润率不同,违背了“不同的生产部门都有相同的平均利润”等基本经济的规律。属于没有依据的随意行为。第二例的公式数据不精确,第一年,第I部类积累率为50%。第II部类积累率高达64.6%。也缺乏依据。
关键词:《资本论》,扩大再生产,利润率
前言
1982年3、4月笔者在盐城地委党校学习马克思再生产理论时写了关于“扩大再生产公式有误”的论文。虽然当时给《红旗》杂志社(编辑部和卫兴华先生复信)、《经济研究》(编辑部复信)、《文汇报》(蔡新春先生复信)等处发稿,全部遭到否定、退稿……现在看来我的观点并无大错,故摘录其要点发表,请读者分辨是非。
马克思《资本论》中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理论,比较难学难懂,尤其是第二十一章“用公式来说明积累”更是众说纷纭矛盾重重。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受它最基本的规律所控制:两大部类的价值增殖率(m/V)和利润率(m/C+V)应当相同,据此可推断,两大部类的固定资本(C)和可变资本(V)之比相等……。而《资本论》第二卷“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的开端公式(B)”却违背了这些基本规律:公式(B)两大部类的不变资本C与可变资本V之比(C/V)不同;两部类利润率m/C+V不同……。它不符合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必然存在谬误。
《资本论》第二卷,是1885年由恩格斯根据马克思遗留下来的手稿整理出版的,马克思迟迟不出版资本论第二卷可以认为其理论体系尚不完备。马克思没有能对它进行严格复核,所以,它可能存在错误、不当……。可是学者们不敢质疑马克思,自从《资本论》出版以来,各式各样有违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和相互矛盾的解释层出不穷,其实都是在谬误基础上的无谓之争。鄙人通过论计算得出的精确的“扩大再生产公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本论》中再生产理论和再生产公式之间存在的矛盾。
再生产公式
Ⅰ,第Ⅰ部类(生产资料生产)。
Ⅱ,第Ⅱ部类(消费资料生产)。
总资本(C)=C+V
不变资本C(用于生产资料)。
可变资本V(用于雇佣劳动力)。
资本有机构成C/V
剩余价值m(资本家的利润)。
剩余价值率m'=m/V
利润率P=m/C+V
资本家的消费m/x。
积累率=(m-m/x)/m。
△C追加不变资本
△V追加可变资本
商品价值=V+m,
(A)简单再生产的公式。
(B)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的公式。
1、 第一例 原文 [2]
(A)简单再生产的公式
I、4000c+1000v+1000m=6000-|
II、2000c+500v+500m=3000--| 总额=9000。
(社会总资本运动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平衡条件:
Ⅰ(V+m)=ⅡC。)
(B)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的开端公式
I、4000c+1000v+1000m=6000-|
II、1500c+750v+750m=3000--| 总额=9000。(页576)
[马克思主观设计:第Ⅰ部类C/V=4/1;第Ⅱ部类C/V=2/1,缺乏依据。
其追加资本公式为:
I、4000c+400△C +1000v+100△V+500m/x
II、1500c+100△C +750v+50△V+600m/x
[第Ⅰ部类积累率50%,第Ⅱ部类积累率=20%也缺乏依据。
在第二年结束时,我们就得出:
I、4400c+1100v+1100m=6600-|
II、1600c+800v+800m=3200--| 合计=9800。(页578)
[其“V1+m1/2 > C2”是普遍现象,以下各年都是如此。
其追加资本公式为:
I、4400c+440△C +1100v+110△V+550m/x
II、1600c+160△C+800v+80△V+560m/x
[这里,第Ⅰ部类积累率保持为50%;而把第Ⅱ部类积累率变为30%。也缺乏依据。
下一年(第三年)结束时,我们就得出:
I、4840c+1210v+1210m=7260-|
II、1760c+880v+880m=3520--| 合计=10780。(页579)
[V1+m1>C2
年终时(第四年)的产品是:
I、5324c+1331v+1331m=7986--|
II、1936c+968v+968m=3872---| 合计=11858。
下一年(第五年)结束时的产品:
I、5856c+1464v+1464m=8784--|
II、2129c+1065v+1065m=4259-| 合计=13043。
再下一年(第六年)结束时的产品是:
I、6442c+1610v+1610m=9662--|
II、2342c+1172v+1172m=4686-| 合计=14348。(页580)
2、薛敬孝先生等人的分析、说明
[1]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1975年(页571)。
[2] 《资本论》第二卷(页576-580)
1、资本主义经济基本规律
受资本主义经济基本规律的控制,一个国家的一切生产部门,社会总资本中I、II两部类的价值增殖率(m/V)和平均利润率(m/C+V)应该相同。
当增殖率和平均利润率相同时,两大部类的固定资本和可变资本之比(资本有机构成C/V)相等。
还可以推算出C1/C2=V1/V2=M1/M2。
2、扩大的再生产的开端公式违背资本主义的基本规律
(B)I、4000c+1000v+1000m=6000-|
II、1500c+750v+750m=3000---| 总额=9000。
*主观设置 两部两部类资本有机构成C/V:
第I部类C/V=4/1;第II部类C/V=2/1.。
*主观设置 第I部类积累率50%。第II部类第一年20%,第二年起变为30%。
*致使两部类利润率=m/C+V 不同,第I部类等于20%,第II部类为33.3%。两部类利润率不同,不但违背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不同的生产部门都有相同的平均利润”。而且属于没有依据的随意行为。
1、(A)是(B)的物质前提乃《资本论》之本意。
《资本论》在“用公式来说明积累”开始就写道:“对一定量商品来说,规模扩大的再生产所需要的前提是:既定产品的各种要素已经有了不同的组合,或不同的职能规定,因此,按价值量来说,这种再生产首先只是简单再生产。所改变的,不是简单再生产的各种既定要素的数量,而是它们的质的规定,并且这种改变是以后随着发生的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的物质前提。[1]”
把第一例(A)简单再生产的公式,看成是(B)开端公式的物质前提,完全符合马克思之意。否则就没有必要把公式(A)列出来。
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是分析的起点和前提,把简单再生产搞清楚了,扩大再生产的问题才容易理解。
2、简单再生产怎样变为规模扩大再生产。
要把简单再生产变为规模扩大再生产就要“压缩个人消费(m/X)”。
当_m/x>m时,就连简单再生产也不能维持。
如果m/x=m,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
只有Ⅰ(v+m) >Ⅱc,把原来吃光用光的剩余价值(m)中的一部分用于“扩大第Ⅰ部类的生产”,才能为扩大再生产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马克思说:“不言而喻,既然把积累作为前提,
Ⅰ(v+m)就大于ⅡC,而不象简单再生产那样,和Ⅱc相等。[2]”
[1] 《资本论》第二卷第二十一章(页571)
[2] 《资本论》第二卷(页582)
1、前提
*简单再生产的公式(A),提供的基本数据:
I、4000c+1000v+1000m=6000--|
II、2000c+500v+500m=3000---| 总额=9000 (A)
总额=9000;C+V=7500。
资本有机构成C/V=4/1,C=4V。
价值增殖率m/V=1, m=V。
* C1/C2=V1/V2=M1/M2。
*假设积累率(m—m/x)/ m等于M/2= V/2。
*满足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部类间的平衡条件:
I(V+△V+ m/X)=II(C+△C)。
(这个公式,马克思虽然没有用数学符号写出,但是完全可以推算出来。而且,在他推算的扩大再生产第一例和第二例中,都包含了这个公式所表明的平衡关系。)
资本家的消费m/x=m/2。
追加资本△C+△V= m/2,
追加不变资本△C:
△C+△V= m/2,m/2= V/2
C/V=4/1, C=4 V,△C=4△V ,△V=△C/4
△C+△V= V/2 。△C+△C/4= C/8, 5/4△C= C/8
△C=C/10。
同理,追加可变资本:△V= V/10。
2、正确的规模扩大再生产公式计算
*把公式(A)的数据变换后代入平衡条件等式:
I(V+△V+ m/X)=II(C+△C),积累率等于M/2,此式可写为:
V1+△V1+ m1/2=C2+△C2
将前文的基本数据代入平衡条件等式:
V1+V1/10+ V1/2=C2+C2/10
16V1/10=11 C2/10,16V1=11 C2。
C/V=4/1,V= C/4,
16 C1/4=11 C2,4C1=11 C2,
得到扩大的再生产的:C1/C2=11/4。
由简单再生产的IC=4000,IIC=2000,IC+IIC=6000。
按C1/C2=11/4划分
就是:IC 4400/IIC1600.。C1=4400;C2=1600。
C/V=4/1。V1=1100;V2=400.
m/V=1。m1=1100;m2=400.
这样,正确的规模扩大的再生产开端公式(B2)就是:
I、4400c+1100v+1100m=6600-|
II、1600c+400v+400m=2400--| 总额=9000。
公式(B2)是通过严格数学计算得到的精确数据,它符合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部类的:“价值增殖率(m/V=1)相同,平均利润率(m/C+V=20%)相同”等基本规律。[其“V1+m1/2 > C2”与《资本论》“两例公式”中除了(B)开端公式以外的各公式相同。
卫兴华先生在82年8月24日回信中说:
“(A)与(B2)是否从简单再生产到扩大的再生产的转化公式?如果是为什么(B2)的II资本(1600c+400v)比(2000c+500v)减少?”
这是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Ⅰ(v+m)>Ⅱc”导致的必然结果。马克思说过:“第Ⅱ部类方面为了积累的目的,要向第Ⅰ部类购买100Im(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后者形成第II部类的追加不变资本;而第II部类为这个目的而支付的100货币,就转化为第I部类的追加可变资本的货币形式。这样,第I部类的资本是4400c+1100v (后者以货币形式存在)=5500。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现在是1600c……(P576-577)”。马克思设计的“扩大再生产的开端公式(B)”第II部类:“II、1500c+750v+750m=3000。”其资本(1500c+750v)也比(2000c+500v)减少了。
1、《资本论》第二卷第二例的公式
第二例原文[1]:[现在假定有年产品9000,这个年产品完全是处在产业资本家阶级手中的商品资本,其中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一般平均比例是1:5。这种情况的前提是:资本主义生产已经有了显著的发展;与此相应,社会劳动的生产力也已经有了显著的发展;生产规模在此以前已经有了显著的扩大;最后,在工人阶级中造成相对人口过剩的所有条件也已经有了发展。这时,把分数改成整数,年产品就会划分如下:
I、5000c+1000v+1000m=7000--|
II、1430c+285v+285m=2000----| 合计=9000。(2例)
现在假定,第I部类的资本家只消费剩余价值的一半=500,而把其余一半积累起来。]
[第二例,两部类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之比都是1:5。利润率都是17%。积累率为m/2,各年都是:“V1+m1/2 >C2”。
依据《资本论》第二卷(页587)之文,第二年的公式是:
I、5417c +1083v+1083m=7583。
II、1583c+316v+316m=2215
按照“第二年的公式”倒推两个部类的追加资本公式为:
I、(5000+417)c+(1000+83)v+500消费
II、(1430+153)c+(285+31)v+101消费
第二例第一年时,第I部类积累率为50%。
第II部类m=285。追加资本△C2+△V2=153+31=184,其积累率(184/285)高达64.6%。
[1] 《资本论》第二卷(页581)
马克思第二例中肯定了“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一般平均比例都是1:5”,没有第一例中“扩大再生产开端公式(B1)”中的谬误。但是“例二的起始公式”并不精确,第二年第II部类的“积累率64.6%”也不正常,“第三年的公式”才走上了正轨。
合计=9000。(B3)
按积累率50%改变组合:△C1=415,△V1=83,△C2=121,△V2=24,
I、(4974+415)c+(995+83)v +498消费
II、(1454+121)c+(292+24)v +146消费
*验证公式(B3)是否符合“平衡条件”:
V1+△V1+ m1/2=C2+△C2
相关的数据:
I:V1=995,△V1=83,积累:m/2=497.5
II:C2=1454,△C2=121,
将数据代入平衡条件等式:
I:V1+△V1+ m1/2=995+83+498=1576;II:C2+△C2=1454+121=1575。
两者相差“1”是近似计算的误差, 符合“平衡条件”。

“用可变资本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比率,叫作剩余价值率;用总资本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比率,叫作利润率。这是同一个量的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由于计算的标准不同,它们表示同一个量的不同的比率或关系。[1]”
因为利润率(P=m/C+V)是按总资本计算的剩余价值率,所以它比剩余价值率(m'=m/V)要小很多。而且利润率的变化,远比剩余价值率复杂。利润率可以在剩余价值率提高或下降时,提高、下降或不变;也可以在剩余价值率不变时,提高或下降。因为利涧率不仅取决于剩余价值率,还取决于资本的有机构成(C/V)和资本的周转。
劳动生产力发展不同,投用在劳动力上(V)和投用在生产资料上(C)的资本比例就不一样,与社会平均资本比较,不变资本百分比较大的资本,称为高位构成资本;可变资本百分比较大的资本,称为低位构成资本;恰好与社会平均资本有同样构成的资本,称为平均构成资本。各种不同构成的资本,有各种不同的利润率:在劳动剥削程度相等限内,高位构成资本的利润率,就比低位构成资本的利润率低,如果社会资本更多地集中在高位构成资本方面了,一般利润率显然就会偏低,反之,它更多地集中在低位构成资本方面了,一般利润率显然就会偏高。
“不同生产部门中占统治地位的利润率,本来是极不相同的。这些不同的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为一般利润率,而一般利润率就是所有这些不同利润率的平均数。按照这个一般利润率归于一定量资本(不管它的有机构成如何)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2]”“不同生产部门由于投入其中的资本量的有机构成不同,会产生极不相同的利润率。但是资本会从利润率较低的部门抽走,投入利润率较高的其他部门。通过这种不断的流出和流入,总之,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根据利润率的升降进行的分配,供求之间就会形成这样一种比例,以致不同的生产部门都有相同的平均利润,因而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资本主义在一个国家的社会内越是发展,也就是说,这个国家的条件越是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就越能实现这种平均化。”[3]”
一般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马克思“扩大的再生产”第一例的开端公式(B):第I部类利润率等于20%,第II部类利润率为33.3%。两部类利润率不同,不但违背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而且属于没有依据的随意行为。如果不同构成的同量资本有着不等的利润率,那么资本主义生产的体系就会被破坏。
[1] 《资本论》第三卷》第二章(P51)
[2] 《资本论》第三卷(页177)
[3] 《资本论》第三卷(页218-219)
《资本论》第二卷“关于积累与扩大再生产问题”,讲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再生产”,是“总资本运动问题”,而不只是“资本主义低级阶段的事情。”
卫兴华先生在82年8月24日给笔者回信中说:“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是在《资本论》第二卷中进行的,在第三卷中才分析平均利润问题,而且平均利润的形成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到较高阶段后的事情。因此,在两大部类的公式中,利润率不一样,并不违反任何原理,一般来说,第二部类资本有机构成较低,P'较高。”
此说似乎不妥。第一,《资本论》是个整体,它所揭示的规律在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的阶段都发挥作用。卫兴华先生把它们割裂开来,认为:“《资本论》第二卷‘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不适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到较高阶段后’;第三卷中的‘平均利润’不能在‘第二卷扩大再生产两大部类的公式中’体现。” 这些看法与《资本论》文本不符。尤其是第二卷的第二例“前提是:资本主义生产已经有了显著的发展。”分明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到较高阶段以后的事”。第二,笔者以为“第二卷的再生产理论”完全适用于“整个资本主义生产阶段”,假如不适用的话,请问“资本主义生产高级阶段”的“再生产的原理和公式”是什么样子呢?第三,“商品”出现不久就有“市场竞争”,这个“看不见的手”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就已经存在。“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决不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到较高阶段后的事情”,而是“整个资本主义生产阶段”都要遵行的基本规律。正如马克思所说:“由于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这种分配要由利润率那里下降这里提高的情况而定)供给和需要将会形成这样一种比率,以致不同生产部门各有相等的平均利润”,可见卫先生的:“在两大部类的公式中,利润率不一样”,违反了马克思的“不同生产部门各有相等的平均利润”的原理。卫先生所说的:“一般来说,第二部类资本有机构成较低,P'较高。”也与马克思的观点不符。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生产已经有了显著的发展”的第二例中(两部类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之比都是1:5;利润率都是17%。),就不存在“第二部类资本有机构成较低,P'较高。”的情况。竞争导致利润率的平均化,以致不同的生产部门都有相同的平均利润,这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
《资本论》第二卷第一例“扩大的再生产公式”:
I、4000c+1000v+1000m=6000-|
II、1500c+750v+750m=3000--| 总额=9000。(B)
公式中第I部类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比为“4/1”;第II部类C/V为2/1。前后各年第I部类的积累率为50%,第Ⅱ部类第一年的积累率为20%,第二年起变为30%。这些设定都缺乏依据。
第一例系列公式,两部类的利润率不同(第I部类利润率为20%;第II部类利润率为33.3%)等错误,违背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属于没有依据的主观随意行为。
据平衡条件等式I(V+△V+m/X)=II(C+△C)通过严格计算可得到:IC/IIC=11/4。
据IC/IIC=11/4,推演得到的正确开端公式(B2)为:
I、4400c+1100v+1100m=6600-|
II、1600c+400v+400m=2400--| 总额=9000。(B2)
公式(B2)和其后期的公式系列,符合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两大部类不变资本C与可变资本V之比皆为“4:1”。两大部类利润率m/C+V相同等于20%。两大部类是平衡发展的。
马克思在第二例中肯定了“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一般平均比例都是1:5”,虽然没有比例不当的谬误。但是开端公式不够精确,第一年设定的第二部类积累率高达64.6%也是缺乏依据的主观随意行为。
如果按书中的“I、5000c+1000v+1000m=7000”计算,其精确的开端公式是:
I、5000c+1000v+1000m=7000-|
II、1461c+292v+292m =2045-| 合计=9045。(B4)
第二年为:
I、5417c+1083v+1083m=7583--|
II、1583c+316v+316m=2215---| 合计=9798。
第三年为:
I、5869c+1173v+1173m=8215-|
II、1715c+342v+342m=2399--| 合计=10614。
笔者计算所得的第三年公式,与书中第三年的公式完全一样。也就是说,如果以书中第三年的公式数据为起点,按50%的积累率倒推回去,正确的第一年的公式就与笔者计算的开端公式一模一样。
笔者推算的正确的第一例“扩大再生产系列公式”,两大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4:1)和利润率(20%)都相等。
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生产已经有了显著的发展”的第二例中,“两部类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之比都是1:5;利润率都是17%。”不存在“第二部类资本有机构成较低P'较高”的情况。
两大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利润率相等,符合资本主义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原理和规律。
文字PDF版保卫资本论的下载通道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