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劳动能力和需求相同的例子
我们研究一个类似于实验室的例子,这也相当于一个比较理想的事实,以此来分析价值计算公式在一般均衡分析中的运用问题。也可以认为这种例子是一个相对比较“静态”的社会,其中不是与时间无关,而是暂不考虑储备以及扩大生产等实际问题,也暂不考虑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归属问题,即这种社会是不受任何自然灾害、投资变动以及所有权归属等意外因素的影响的。同时我们也暂不考虑有关子女的抚养问题,即人口是不变的且都有劳动能力。
假设有一个N个人的社会,每个人的身体情况完全相同,需求相同,劳动能力(即生产任意一种物品的生产能力)相同。再假设这个社会只有米、菜、柴、盐四种物品,代表着柴、米、油、盐这些生活中最为常用的物品或者说是生存的必备条件。
再设每个人每天对每种物品的需求分别为:
1斤米/24小时,
2斤菜/24小时,
3斤柴/24小时,
0.01斤盐/24小时。
每种物品的生产能力分别为:
4斤米/8小时,
8斤菜/10小时,
12斤柴/4小时,
0.04斤盐/2小时。
每个人只负责生产一种物品,并且可以认为生产是连续的(考察时间越长连续性越强)。
(一)产量
因为每个人每天对每种物品的需求分别为1斤米、2斤菜、3斤柴、0.01斤盐,所以可以得到N个人每天对每种物品的总需求分别为1N斤米、2N斤菜、3N斤柴、0.01N斤盐。在正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必须生产出这些物品,因此可以得到一天的每种物品的总产量分别为(产量不足或过剩以及需求变动的情况另外讨论):
1N斤米,
2N斤菜,
3N斤柴,
0.01N斤盐。
我们用符号Yn表示总产量,则可以得到:
Y米 = 1N斤米,
Y菜 = 2N斤菜,
Y柴 = 3N斤柴,
Y盐 = 0.01N斤盐。
(二)价值和价格
根据价值的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得到每种物品的价值分别为:
V米 = U米/M米
= (1斤米/24小时)/(4斤米/8小时)
= 4/48,
V菜 = U菜/M菜
= (2斤菜/24小时)/(8斤菜/10小时)
= 5/48,
V柴 = U柴/M柴
= (3斤柴/24小时)/(12斤柴/4小时)
= 2/48,
V盐 = U盐/M盐
= (0.01斤盐/24小时)/(0.04斤盐/2小时)
= 1/48。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每种物品按使用价值的交换比为:
1斤米:2斤菜:3斤柴:0.01斤盐 = V米:V菜:V柴:V盐 = 4:5:2:1。
当然,这是物物交换,存在着相互对应以及携带、使用时间不同步等等诸多问题。为此需要确定一种或几种中间物,尽量减少交换中的交叉次数,免去不必要的麻烦,这就是采用货币交换的现实意义。我们可以用一定数量的货币来代表一定数量的物品,这就是所谓的价格,各种物品的交换比就可以用货币的数量比来表示。
例如,我们选盐为基准交换物品,取0.01斤盐为一个货币单位,名称叫一文,形式为一定重量和大小的一个铜板,即相当于0.01斤盐 = 1文(一个铜板)。这样就得到了盐的价格为:P盐 = 1文/0.01斤盐。因为D米:D菜:D柴:D盐 = V米:V菜: V柴:V盐,而D米/1文:D菜/1文:D柴/1文:D盐/1文就是价格比的意思,所以可以得到P米(D米/1文):P菜(D菜/1文):P柴 (D柴/1文):P盐(D盐/1文) = V米:V菜:V柴:V盐 = 4:5:2:1,且每种物品的价格表示方式应该是文/1斤米、文/2斤菜、文/3斤柴、文/0.01斤盐,进而得到具体的价格分别为:
P米 = 4文/1斤米,
P菜 = 5文/2斤菜,
P柴 = 2文/3斤柴,
P盐 = 1文/0.01斤盐。
实际上我们还可以用价值来直接规定价格,意思和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取1/48价值为一个货币单位,名称和形式同上,即1/48价值 = 1文,所以可以得到盐的价格为:P盐 = 1文/0.01斤盐。又因为P米:P菜:P柴:P盐 = V米:V菜:V柴:V盐 = 4:5:2:1,所以我们可以得到每种物品的价格分别为:
P米 = 4文/1斤米,
P菜 = 5文/2斤菜,
P柴 = 2文/3斤柴,
P盐 = 1文/0.01斤盐。
(三)工资
既然物品的交换已经用货币化的价格来表示,那么人们的收入也应当用货币化的方式来表达,这就是所谓的工资。
因为收入 = 产量×价格,单位时间内的劳动收入就是工资,所以工资 = 收入/劳动时间。又因为产量 = 生产能力×劳动时间,所以可以推导出工资的简便计算公式为:工资 = 生产能力×价格。我们用符号W代表工资,用Wn = Mn×Pn表示工资的计算公式,带入具体的数据,可以得到生产每种物品的工资分别为:
W米 = M米×P米 = 2文/小时,
W菜 = M菜×P菜 = 2文/小时,
W柴 = M柴×P柴 = 2文/小时,
W盐 = M盐×P盐 = 2文/小时。
生产每种物品的工资是相同的,这也证明了这种生产和交换是很公平的。
(四)生产安排、劳动时间和收入
设生产米、菜、柴、盐的人数分别为N米、N菜、N柴、N盐,因为生产者之比与价值成正比,所以可以得到:
N米:N菜:N柴:N盐 = V米:V菜:V柴:V盐 = 4:5:2:1。
因此生产每种物品的人数分别为:
N米 = 4N/12,
N菜 = 5N/12,
N柴 = 2N/12,
N盐 = 1N/12。
因为总产量 = 生产能力×总劳动时间,所以总劳动时间 = 总产量/生产能力。我们用符号TNn代表总的劳动时间,则总劳动时间的计算公式为:TNn = Yn/Mn。因此可以得到生产每种物品的总劳动时间分别为:
T米 = Y米/M米 = 2N小时,
T菜 = Y菜/M菜 = 2.5N小时,
T柴 = Y柴/M柴 = 1N小时,
T盐 = Y盐/M盐 = 0.5N小时。
我们用t米 、t菜 、t柴 、t盐分别表示生产不同物品的每人每天的劳动时间,因为每人劳动时间 = 生产该物品总劳动时间/生产者人数,用tn = Tnn/Nn表示这一计算公式,所以生产每种物品的每人劳动时间分别为:
t米 = T米/N米 = 6小时,
t菜 = T菜/N菜 = 6小时,
t柴 = T柴/N柴 = 6小时,
t盐 = T盐/N盐 = 6小时。
我们用符号E表示收入,因为收入 = 工资×劳动时间,可以用公式En = Wn×tn表示,所以生产每种物品的每人收入为:
E米 = W米×t米 = 12文,
E菜 = W菜×t菜 = 12文,
E柴 = W柴×t柴 = 12文,
E盐 = W盐×t盐 = 12文。
因为每人每天的劳动时间是相同的,工资也相同,所以生产每种物品的每人收入理应相同。由于每人的劳动时间和收入都相同,因而这充分反映出其生产和交换是完全公平的。由此也可以证明,具有稳定的需求与供给基础的一般均衡确实存在。
(五)货币发行量
我们用符号mn代表货币发行量,用符号vn表示物品的交易间隔天数,按照原有的价格标注方式货币/量,就可以得到一个计算货币发行量的公式:货币发行量 = 价格×总产量×交易间隔日期,即mn = Pn×Yn×vn。
在这个例子中,如果一天一交换,每人只需12文就可以了(总的货币发行量为12N)。这样交换固然可行,但很不实际,同样也有不方便之处。实际的交易间隔日期总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有的间隔得要长一些,有的间隔得要短一些,完全取决于物品的性质和实际需要。
我们假设各种物品的实际交易间隔天数分别为:v米 = 180天、v菜 = 3天、v柴 = 10天、v盐 = 30天,这样我们就可以计算出每种物品的货币发行量分别为:
m米 = P米×Y米×v米
= (4文/1斤米)×1N斤米×180
= 720N文,
m菜 = P菜×Y菜×v菜
= (5文/2斤菜)×2N斤菜×3
= 15N文,
m柴 = P柴×Y柴×v柴
= (2文/3斤柴)×3N斤柴×10
= 20N文,
m盐 = P盐×Y盐×v盐
= (1文/0.01斤盐)×0.01N斤盐×30
= 30N文。
设总的货币发行量为m,则
m = m米+m菜+m柴+m盐 = 785N文。
如果交易间隔天数发生了变化,其所需发行的货币就要相应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