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16年第35期 出版日期 2016年09月05日
增量优质资产难寻,银行扎堆按揭贷款;不良仍在暴露,排查处置压力未减;银行业的苦日子还在继续
文| 财新记者 杨巧伶 吴雨俭 吴红毓然
上半年,尽管有个别银行仍在财务上体现为两位数的净利润增速,但对整个行业而言,黄金时代已成过往。“银行进入了过苦日子的新阶段。”农行董事长周慕冰这次说了一句大实话。
截至8月31日,16家A股上市银行全部披露2016年半年报,合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2.5%,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前几年利润平均20%以上的增长时代,一去不复返。
低速增长中,银行业分化在加剧。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行,相较于一季度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增速均低于1%,上半年盈利略有好转,五大行净利润平均增速为1.18%。
其中,中国银行(601988.SH/03988.HK)和建设银行(601939.SH/00939.HK)增速回归1%以上,分别为2.52%、1.15%;工商银行(601398.SH/01398.HK)、农业银行(601288.SH/01288.HK)和交通银行(601328.SH/03328.HK)增速仍低于1%,
剩余11家上市银行中,浦发银行(600000.SH)、南京银行(601009.SH)和宁波银行(002142.SZ)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另外7家股份制银行和北京银行(601169.SH),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速均不足7%;其中,光大银行(601818.SH/06818.HK)和民生银行(600016.SH)的增速分别为1.2%和1.7%。
8月26日,周慕冰在中期业绩会上指出,银行是一个强烈的亲周期行业,当前经济下行,从资产和负债两端对银行经营管理造成负面影响。“负债端看,负债成本不断提高;资产端看,存量资产质量下降,增量资产有效需求不足。”上半年农行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0.8%,与工行并列最低。
这是当前银行业的困境:一方面,优质资产难寻,“资产荒”愈演愈烈,不仅信贷投放显著回落,非标投资步伐也出现放缓苗头;另一方面,银行存量信贷风险仍在持续暴露,随着更多资产加杠杆投入债市等,市场风险也在累积。此外,监管趋严、息差收窄、营改增后续影响,对银行更是“雪上加霜”。
平安证券分析指出,上半年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长,主要得益于规模扩张以及成本管控力度加大,包括压缩经营性成本及人力成本支出。半年报披露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工农中建四大行员工共减员逾2.5万人。
下半年形势更加严峻。多位银行高管认为,下半年经济增速继续放缓的可能性很大,部分行业不景气问题仍将持续,“如果实体经济没有好转,银行的挑战还是很大。”
“我们对经济L型周期做了将会持续比较长的假设,做了中长期的准备,而不是一两年。”招行高管在投资者见面会上提到,一些同业还在高歌猛进、扩大规模,背后风险可能比较大;现在不仅要关注增量投资机会,更要重视不良,管理好存量。
中报数据表明,兴业银行以57096亿元一跃而成为股份制银行总资产的第一把交椅,排名第二位的是中信银行(601998.SH/00998.HK),资产规模56067亿元。原来的老大招行则居第三,与前两位差距不大,总资产55372亿元。
中信银行行长孙德顺在中期业绩会上则谈到应对策略,“效益宁可慢增长,也不能不增长”,否则银行对存量风险,如不良贷款和突发问题,可能无法消化。
扎堆按揭贷
实体经济下行期,银行眼中的企业有效贷款需求回落。在房地产去库存背景下,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下称按揭贷)成为上半年银行新增贷款投放的主力。
截至6月末,五家国有大行新增按揭贷合计1.46万亿元,占新增贷款规模的53.40%。其中,建行、农行更为突出,新增按揭贷占比已经超过60%。具体而言,建行、工行、中行、农行、交行新增按揭贷规模分别为4077.82亿元、3453.62亿元、3132.85亿元、3110.34亿元、833.54亿元,占上半年新增贷款比重分别为62.47%、46.44%、52.88%、64.01%、31.85%。五大行新增按揭贷合计已占到全行业新增贷款的61%。
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600036.SH/03968.HK)、兴业银行(601166.SH)投放按揭的力度较大,新增按揭贷规模分别为1154.16亿元、938.98亿元(兴业银行口径为个人住房及商用房贷款),占上半年新增贷款的比重分别为57.07%和55.29%。
中信银行并未披露个人住房贷款规模,但提及上半年在个人贷款领域重点投放“房产抵押综合授信贷款”新增898.84亿元,占上半年新增信贷比重为40.77%。其他股份制银行新增按揭占比低于40%,但较往年增幅明显。
对于银行而言,按揭贷比政府项目更好,是最优先投放的资产。多家上市银行半年报披露,截至6月末,按揭贷不良率均不足0.5%,远低于银行整体不良率。招商银行高管人士在中期业绩会上表示,“按揭贷是中国最安全的贷款,如果按揭贷大面积出风险,意味着中国经济出了大问题,属于系统性风险。”
下半年,多家银行表示,将进一步加大按揭贷投放力度。建行董事长王洪章在中期业绩会上表示,下半年建行将继续大力发展按揭贷,保持全国第一的势头。周慕冰也表示,零售银行是农行优势,未来将基于按揭贷,以“按揭+”为抓手,不断添加其他金融产品,增加产品对个人的覆盖率。
亦有银行关注到按揭贷的潜在风险。此前有股份银行人士对财新记者表示,个人购房刚需虽在,但新增按揭贷中,大部分是投资性房地产需求。一旦房地产政策收紧,购房热度或将回落。因此,房贷未来规模或不可持续。
上半年新增的按揭贷中,多少属于刚需、多少属投资性需求尚难以测算,因为多家银行并未披露首套房占该行按揭贷的比重。仅有中国银行行长陈四清在中期业绩会上表示,在新增按揭贷中,首套房的比重达90%。但目前,“假离婚”现象四起,很难认定首套房按揭贷就一定是刚需。
兴业银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邹积敏在中期业绩会上指出,考虑到下半年银行同业竞争可能加剧、国家及地方对房地市场的调控力度可能加强等多方面因素,按揭贷的投放量可能趋缓。
16家A股上市银行中,宁波银行算是“另类”,上半年按揭贷款规模下降37亿元,且这一趋势从2014年就已开始。对此,宁波银行相关人士回复财新记者称,按揭贷款不是宁波银行的主要目标业务。因为按揭贷款一般与房地产开发贷款配套,而宁波银行很少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另外按揭贷款收益较低,对资本有一定要求,而宁波银行贷款额度有限。
另有银行人士分析称,目前按揭贷总体风险可控,未来一段时间还会是各银行争夺的优质资产。但是,若总量不加以控制,一旦出现问题,银行没有回旋余地,中国银行业还没有应对房价整体暴跌的经验和能力。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梁红认为,虽然中国的总体房贷杠杆率及全民负担能力目前还未超出合理范围,但是房价与房贷过快上涨已经导致风险快速积聚。
不得不压缩非标
从半年报中应收款项类投资的最新数据看,前几年银行倚重的非标(非标准化债权)投资,已经出现趋缓苗头。
财新记者查阅半年报发现,尽管多数银行上半年应收款项类投资相对于年初依然呈现上涨态势,但相对于第一季度的环比增速,已开始有所放缓。比如,6月末招行的应收款项类投资5580亿元,较年初下降22%。招行称主要原因是非标投资减少。
非标的兴起源于信贷总量控制。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等被银监会限制投放的领域,只能通过非标变相取得银行贷款;而银行出于规避信贷规模控制、降低资本消耗和拨备压力等考虑,也积极借助信托、券商和基金子公司等通道投资非标。
目前银行投资非标主要渠道有二:一是通过自营资金投资,在表内体现为应收款项类投资;二是银行理财利用信托、资管或基金子公司等通道做委外。从银行通过自营资金投向非标的规模看,似已出现变化。
以招行为例,至6月末,该行自营资金投资非标余额为5287亿元,较上年末下降22.8%。其中,信贷类自营非标余额2086亿元,较上年末下降12.5%;不良率上升0.66个百分点至1.46%。招行表示,不良上升的原因是实体经济不景气,导致自营非标资产对应的融资客户资金链紧张,无法按时归还资金。非信贷类的非标投资余额为3200亿元,较上年末下降28%。其中,投资已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收益权余额为2950亿元,较上年末下降22%。招行称,一是因为票据融资规模增加、非标投资利率走低,导致投资需求减少,二是因为银行资金运用结构发生调整。
一位银行业分析师向财新记者表示,相比贷款,银行投资非标的收益率更高。招行目前的业务结构调整,估计会对息差产生一些不利影响,但也体现了招行对未来风险的判断比较谨慎。
压缩非标规模,并非个例。中信银行、华夏银行(600015.SH)均在中期业绩会上提到了非标业务下降的趋势。中信银行表示,目前金融市场“资产荒”覆盖到机构客户,该行非标业务下降,预计下半年很难大幅增加。
上述银行业分析师还指出,今年上半年出台的多个关于券商、保险、私募等资管计划和通道的监管文件,以及正在研究和征求意见中的银行理财新规,都对非标业务造成一定影响。
另外,地方债发行量上升,也是非标下降的一大原因。据申万宏源测算,地方债在2016年4月附近达到自2009年以来最高水平的近1.1万亿元。大量地方债发行用于置换存量债务,分流了地方融资平台等的融资需求。
当然,仍然有银行的应收款项类投资环比大幅上升。民生银行半年报显示,二季度末应收款项类投资8000亿元,比一季度末环比增长63%;而2015年末,这一数据仅为4500亿元。
民生银行解释,环比激增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票据业务收益率收窄,加之票据市场出现了一些风险,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导致票据业务收缩较多,需要通过其他投向去弥补;二是市场利率发生变化,信贷类资产不能投太多,需要有一些策略性的选择,比如其他银行非保本理财比较合适。
理财回归债券
大量银行理财资金也已开始转向。从资产配置领域看,债券、银行存款、非标债权是理财产品配置的前三大类资产。目前,投向债券的比重在上升,而非标在回落。
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6上半年)》数据,截至2016年6月末,全国454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理财资金账面余额达到26万亿元,增幅11.83%。
具体而言,上半年银行理财中债券资产配置比例为40.4%,与货币市场工具两者合计56%,在2015年占比51%和2014年占比40%的基础上,继续上升;而上半年非标资产配置比重为16.54%,较2015年末的15.73%小幅上升,但已较2014年之前20%以上的比重显著回落。从各家银行在中期业绩会上的公开表述,也可一窥理财资金流向。
交通银行表示,目前表内外理财共1.5万亿元。理财资金主要配置在标准资产上,基本上没有委外业务,类信贷业务规模同比保持稳定。
华夏银行则称,该行理财产品规模6000亿元,2016年上半年增速比去年下半年有所放慢,一是因为业务基数增加,二是因为“资产荒”。具体投向上,华夏银行称,目前固收类产品占大头,非标占比近30%,应对“资产荒”需要创新,会考虑权益市场。
招行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末,该行理财业务资金余额超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这一理财规模已远超其他股份制银行及多数国有大行,仅次于工行。该行表内理财规模不到2000亿元,表外理财规模达1.8万亿元。其中,上半年理财资金投向政府引导基金、债券委托投资业务(即委外业务)以及股票配资业务这几大部分的增速较快。
具体投向上,债券投资占到招行理财投资的半壁江山,且以信用债为主。招行半年报显示,上半年招行理财产品投向债券的规模为9364亿元,较年初增长9%。其中,理财投向信用债规模近5900亿元,占比近63%;投向债券委外规模为2300亿元,占比近25%;其他私募债等规模900亿元,占比近10%;而利率债仅有276亿元,占比3%。招行半年报指出,通过拓展债券委托投资策略,可改善资产配置的风险收益比,实现债券收益增强的目的。
银行理财资金的投向还包括权益类资产,即投资于一二级股权市场的资产,包括打新、定增、产业基金等。据财新记者了解,截至6月末,招行理财入市资金共1687亿元。
招行高管对此表示,投资于股票二级市场配资业务的规模为455亿元,较年初增长50%,新增业务主要来源于部分资金实力较强的机构投资者的融资需求。该行副行长丁伟称,权益类资产是体现投资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标准,也是这两年投资的重要方向。
不良难言企稳
相比去年末不良普遍双升,今年上半年各家银行的不良贷款趋势不一,出现分化。
截至6月末,12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仍持续同比双升;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宁波银行(002142.SZ)、南京银行4家的不良贷款余额还在攀升,但不良率有所回落。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一季度末,工商银行结束了13个季度不良贷款持续环比双升的态势,实现不良贷款环比双降。
尽管多家银行新增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率增幅收窄,部分银行的不良率甚至暂时下降,但银行业内普遍认为,银行资产质量“拐点”并未到来,短期内经济难以好转,“僵尸”企业尚未出清,谈企稳为时尚早,后续不良反弹压力依然很大。
“上半年持续增长的存量逾期贷款及关注类贷款,后续很可能生成不良,造成银行不良贷款进一步增加。”一位银行高管人士指出。
多位银行业高管认为,上半年不良增速有所趋缓,得益于两方面:一是银行加大新增贷款风险排查力度,贷前、贷中把关严格,把风险控制在源头;二是银行加大不良贷款清收、核销等处置力度。已披露的不良处置数据显示,工农中交四家银行上半年处置不良贷款合计达2729亿元。
从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已成为银行不良贷款的重灾区。孙德顺指出,批发和零售业不良增多,主要受宏观经济下行和大宗商品价格仍处于低位影响,进而导致企业贷款违约增加;制造业不良增多原因在于传统、低端制造业在转型中必然遭遇淘汰。
除了上述共性行业,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的个人贷款业务也不良高发。截至6月末,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个人贷款不良余额占不良总规模的比例分别达44.69%和41.32%。
从区域看,银行不良贷款风险暴露已由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蔓延。比较典型的特点是,东部沿海部分地区如长三角地区的新增不良已得到控制,而中西部、东北地区的新增不良有所增加。究其原因,是东部沿海地区不良风险经过前几年释放,已经相对充分暴露;而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相对落后,产能过剩行业集中,去产能、去库存等供给侧改革政策加速了信用风险的暴露,叠加上述地区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差的因素,经济下行期内信用风险加剧。
值得关注的是,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中,已有6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逼近甚至突破了监管红线:150%、2.5%。截至6月末,工行拨备覆盖率为143.02%,拨贷比为2.21%。
工行董事长易会满表示,工行“已得到监管部门理解”;在目前的结构调整阵痛期中,适度释放拨备资源是稳健经营的正常举措,也践行了拨备覆盖率“以丰补歉”的逆周期管理原则。
平安证券研报指出,上市银行整体自2014年四季度起,显示净利润增长在透支存量拨备,拨备覆盖率下行压力较大。从上市银行单体看,股份制行和城商行透支拨备情况尚且较好,大行透支拨备较严重。
证金“加持”和险资进出
尽管银行业仍面临各种挑战,净利润增速已经大幅回落,但在A股净利润规模前20名中,16家上市银行全部入席。银行股仍然受到各路资本的追逐。
随着2016半年报出炉,各家银行的大股东持股变化也浮出水面。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被视为“国家队”的救市资金平台——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证金公司)。
今年上半年,证金公司对工、农、中、建、交五大行无一例外地进行了增持,分别增持了6.68亿、11.5亿、4.9亿、0.3亿和5.7亿股,持股比例分别增至1.42%、1.92%、2.7%、1.02%和2.76%。
多数股份制银行也受到了证金公司的“加持”。截至6月末,证金公司的增持名单包括:招商银行2.54亿股至3.38%、浦发银行1.7亿股至2.77%、兴业银行1.57亿股至3.69%、民生银行0.7亿股至4.37%、华夏银行0.7亿股至3.62%、光大银行0.6亿股至3%、平安银行(000001.SZ)0.5亿股至2.79%、中信银行0.4亿股至1.87%。
继去年安邦“潜入”工农中建四大行后,中国人寿(601628.SH/02628.HK)也悄然入局。
据中国人寿半年报数据,对农行、工行和建行的最初投资金额分别为29.6亿元、10.5亿元及1亿元。报告期内,除了建行的所有者权益有小幅下降,农行和工行均有较大幅度上升。
但险资有进有退。安邦退出农行十大股东之列;平安人寿也从建行第六大股东退出了前十名。
而“明天系”的天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天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对兴业银行增持了1.37亿股、3.51亿股,持股比例达到2.43%、2.17%,分别为第八和第十大股东;两者合计持股达4.6%,超过第三大股东中国人寿管理的分红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