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桶理论OR帐篷理论?2016-09-13 小马哥 [url=]煮酒挥毫[/url]
今天讲下木桶理论和帐篷理论的个人理解,以便于更好结合自身特点,实现自我发展。

木桶理论强调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板子的高度。这有点类似我们的通才教育的需求。我们要弥补自己的短板。让自己全面发展,使综合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

帐篷理论说明的是帐篷的容量不仅仅取决于篷布的大小,还要看支撑篷布的竹竿有多高,竹竿越高,帐篷的容量就越大。我们可以在诸多竹竿中找到那最重要的一根(想象上图中间有一根),这一根对容量的大小起最重要的作用。这不正类似于我们的专才,专长吗?
这两个理论用在企业管理中都是有效的,并衍生出了各种演变和丰富的实践。我主要浅谈下这两种理论对个人发展的指导作用。仅供参考。
随着年龄增长和经历的增多,我也逐渐切身感悟到个人发展中,定位和发展方向的选择这两件事情的重要性。
对于我们个人,我们采用木桶理论或帐篷理论的选择问题,可以近似换句话说,我们是要朝通/全才还是专才方向发展呢?

木桶理论和帐篷理论有些矛盾,一个说取决于最短,一个说取决于最长。看似“矛盾”的问题如何分析和解释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现代社会高度分工化,实际上这导致了企业对专才的需求,也导致了对通才的需求。分工化导致了对专才的大量需求,不言而喻。然而一件事情或事业的完成是要多方人力和物力共同协作才能完成,这时不就需要懂点技术或业务,同时有协调、管理能力的通才了吗?此时小至组长、项目经理,大至职业经理人、总裁应运而生。

对于个人,尤其是没有特别资本的个人,我结合自身认为:
第一步:还是从做专才开始,成为某一领域或技术的拔尖人才,这一段时间内我们采用帐篷效应,充分开发自己的专业和专长——此阶段的核心竞争力,以此增加“帐篷容量”即个人综合实力;
第二步:等专长接近极值之后,此时其他能力的薄弱已成为木桶的最短板,成为制约“容量”的关键因素,这时再将重心移至其他能力如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的培养。所谓技术/业务转管理。小处说,各技术出身领导即是如此;大处说,代表人物如李开复,李彦宏。当然,这一观点不适用那些适合及早做创业的人。
当然需要说的是,在顾及专业的前提下,及早进行全面发展也是很有帮助。沟通表达能力,领导能力会为自己创造更多机会和更大平台,这样反过来有助于专才的培养。专才和全才培养形成良性循环。最终成为实现更高价值的全才型的领导者!
上面只是一例,具体到个人还是要具体分析滴!找出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