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表明,美国经济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PMI的回升和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就是证据。但短期内美国的通胀压力并不大,其增长速度仍在潜力以下,因此,经济增长对通胀的压力较小。明年的通胀水平要看经济复苏的力度,预计仍会比较温和。中国的通胀压力主要就来源于经济增长“潜力”、流动性宽松和通胀预期。
中国经济是否是最快走出危机阴影,央行的货币政策宽松与否,这两点大家意见比较一致。中国经济在政府刺激计划下恢复明显,有人称作为经济的“政策性反弹”。但也应该看到政府的刺激计划资金流向的主要是大企业、大项目,中小企业的处境仍艰难。央行的政策未来会收紧,央行之前调查资金是否流向资本市场,说明央行开始关注宽松政策的影响。还应该看到国家投资的方向很明确,即改善生态、促进技术进步、支持新能源产业、改善农村薄弱环节、提供保障性住房等,这些方面都是缺乏的。只要按国家的要求去做,应该不会造成问题。
在外需下降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增长应该更多来源于内部。然而实际情况是内需不足。然而几乎没有人知道中国的内需到底来自于哪里,能去到何处。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近期的“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就业”,效果如何,我们拭目以待。另一方面,通胀预期之下

,有两类商品的价格有可能上升最快,一是存在供给约束的商品,如上一轮通胀中的猪肉,二是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如粮食。这点在股票市场能反映出投资者观点的一致,从芝加哥期货市场农产品走势看,除了小麦出现阶段性回调外,黄豆、玉米等均运行在上升通道,呈现稳健上扬的格局。而农业股近期一直处于调整期,这提示我们农业股的机会正在走近。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通胀是不可避免的。有人提到历史可能重演,中国可能陷入和日本90年代的困境。但中国和日本经济又有不同,中国的潜力在于前面提到的内需。高通胀,怎样算高? 这点没有一致观点。个人认为,不能被数字通胀蒙蔽了双眼。人们的生活是否受到影响才应该是最主要的衡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