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教授英年早逝倒逼Tenure制度尽快出台
http://blog.sciencenet.cn/u/dwchen
最近看到很多悲伤的新闻,越来越多的教授英年早逝:54岁的杰青,39岁的优青,35岁的青千.....。中国学术界怎么啦?一句话,压力太大了。 各个层面的教授都很忙碌,都很焦虑,都压力山大。 搞不完的项目,发不完的论文,争取不完的头衔。说实话,除了名利的胡萝卜之外,年度考核的大棒高高举起使得学者们丝毫不敢懈怠,始终忧心忡忡。
每过一天,就离考核日期近了一天,就如同北京奥运的倒计时一样,时刻挂在研究人员的心上。可惜的是,项目也不是那么好搞的,即使申请书写得再好,遇到不公正的评委,一样等于白搭。同样的,高水平论文也不是那么容易录取的,挑剔的审稿人总会提出一大堆修改意见。至于,各种人才计划,更是难上加难,竞争已经白热化,失败是一种常态。
总之,在学术界,对大部分科研人员来说,项目被毙,论文被拒,头衔拿不到是一种常态。所以,大家的挫折感很强,工作压力很大。为了确保能取得一点可怜的科研成果来应付考核或晋升,科研人员只能加班加点,付出来非常大的努力。据说,有些科研人员,每天都工作10多个小时,而且从来没有节假日。整天劳累、压力山大、忧心忡忡,导致了科研人员的健康状况急剧下降。
随着国外大量人才的引进和国内科研水平的提高,各大科研院校对排名(或者双一流)的重视,不断提高考核标准,中国科研界压力与日俱增。教授英年早逝已经见怪不怪,长此以往,中国学术界的前景实在令人担忧。尤其对头衔越高的人才,提出的要求越高,完全不考虑人的体能、精力和创造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单调下降的自然规律。
其实,这个问题,美国早就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就是终身教授(Tenure)制度。科研人员奋斗都一定的程度,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就给予终身教授头衔,从此不再考核。相信他们能自觉自愿地从事科研活动,相信后顾无忧的他们能更好从事科学探索,相信他们不是为了混一点工资而整天无所事事。美国的终身教授们不急功近利,潜心从事科研,不为年度考核,不为短平快的成果,反而取得了很多重大突破。
Tenure制度实在值得制定我国科研制度的人员的反思。 如果只想取得很多的小成果就坚持现在的制度,相信10年内我国将在成果数量上(比如SCI论文数量)超过所有国家,成为世界第一。如果想取得一些重大的科研成果(数量不必太多),就不妨采用终身教授制度,相信10年左右也必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