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5303 10
2004-11-29
张五常撰文驳网客: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发展比较
作者:张五常  2004-11-27 18:44:41  
博客中国(Blogchina.com)  b56062c  
  
  一些网客认为我说的——只要政策上不大步行差踏错,中国大约会在18年后追上1970年代后期的强盛日本——不可能对。他们提出种种理由,皆属无知。让我在这里澄清吧
  张五常(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1997年当选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这一职位是第一次授予美国本土之外的经济学家)
  几位教授朋友说,今天国内的网页有一条规律:凡是赞赏政府的必遭痛骂;凡是批评政府的必被赞赏。是无聊的网上文化,希望主要限于网客,否则很头痛。
  不久前曾发表《五十五周年有感》,乐观地看中国,朋友说,网客把我骂得厉害。不懂礼节。任何人生日,你可以什么也不说,但如果说总要说点好话。这是礼貌,中外皆然。但在骂我的言论中,一些网客认为我说的——只要政策上不大步行差踏错,中国大约会在18年后追上1970年代后期的强盛日本——不可能对。他们提出种种理由,皆属无知。让我在这里澄清吧。
  首先要说,是以国际币值算国民收入作比较,没有意思。这种比较胡来,而汇率只是其中的一个问题。是复杂的学问,这里不说了。要说的是北欧的餐馆,一杯白开水收费5美元,那么他们的收入,以今天的汇率算,高出中国那么多,是代表着什么呢?如果让我更改人民币的汇率,让我更改中国的税收制度,也让我更改国民收入的算法,以美元算,我可以容易地在一夜之间把中国的国民收入提升5倍!
  1975年,赴北美途中,经过日本,参观了当时工业正在起飞的大阪。与今天的长三角工业相比,当年的大阪远为不及。1963年,在洛杉矶加大,老师艾智仁授课时望出窗外,见到一辆停泊着的小汽车,问:“那汽车是什么牌子呀,不知有没有股票出售?”一位同学跑出去看看,回报是Honda(本田),班上没有人听过。1967年,多伦多大学的一位助理教授到芝加哥大学造访,在飞机场租了一部本田。他和我一致认为世界上不容易找到更劣质的汽车。1976年,不少美国朋友说本田最耐用最可靠。去年听到本田的人说,广州产出的本田比日本的还要好。
  1957年日本的制造业比不上今天的中国是没有疑问的,而二十年后的1977年,日本制造业雄视国际也没有疑问。以人口算,日本是大国,而大国的经济发展,重点永远是制造业。1977年的日本,怎样算也是经济先进国家,先进之邦的国际机场满是日本小孩子的旅行团。日本在二十年内追近美国的经济水平,佛利民说过不知多少次,以之反证所有的经济发展理论。
  既然在制造业上,今天的中国比1957年的日本高出那么多,而日本能于1977年追近美国的经济,我说中国只要不大步行差踏错,18年后会追近1977年的日本,不可能是水晶球出了毛病吧。
  1970年代后期的日本,在国际上的相对优势胜于今天。但日本是不幸的。1975年我带着孩子游该国,见到一只番茄零售5美元,一粒葡萄零售1美元,就知道他们的经济政策有大失误。也是那一次,带着还不懂事的儿女在日本进午餐,是有花园的餐馆,坐下来,看菜谱的价钱,立刻离开。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这样,也只有那一次。1986年,我说日本大势已去。
  我说过,观察到的经济现象要合乎情理。不合情理的现象,反映着经济出现了问题,可大可小。
  日本的困难源于有悠久历史的大地主制度。历代相传,这些地主不少是国会议员,对经济政策有很大的影响力。他们要维护高地价,而一个有效的办法是禁止农产品进口。这造成农产品价格奇高,不仅农地值钱,还因为农地不转作工商业用地,后者更是尺土寸金。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日本的房地产价格与租值冠于地球。后来支撑不住,一泻千里,导致银行的坏账破了纪录。
  经济学传统的边际生产理论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漏洞。说工人的边际产出所值等于工资没有错,但工资是可以由生活费用推高的。这是说,边际产出所值可以因为生活费用的上升而逼着提升,但这提升不可以永无止境。到某一点生产力不再提升,或缓慢下来,整个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就会遇到不容易解决的困难。1980年代日本的厂家纷纷跑到泰国等地投资设厂,跟着大举进军中国。如果日本坚持外汇管制,不容许日资外流,后果不堪设想。
  说到人口众多的国家以工业为重,有一个问题国内的读者不容易接受。那就是日本的工业大都是自己的,而中国今天令人刮目相看的工业发展,主要来自外资的推动。在这种族之分的话题上,我的观点是世界大同,只要工业在神州产出,就是神州的,老板的肤色如何无关宏旨。恐怕老外在中国赚到钱而把资金调走吗?如果没有外汇管制,本地人也大可把资金调走。资金的去或留,让国家的投资环境及生活的吸引力决定不是很好吗?
  有一方面炎黄子孙怎样也比不上日本仔,使我感到面目无光。那就是日本人的习惯是非常清洁,各家各户清早起来洒扫庭除。日本的任何小溪流水,大都清澈见底,或起码没有污染的迹象。这就带来经济学者历来漠视的一个重要问题,这里要说一下。
  清洁是一种产品,是重要的收入,但政府统计的国民数据从来没有算进去。糊涂得很,因为不清洁而引起的疾病的医疗服务的收入,却算进国民收入之内。这样,看国民收入的数据,上帝也不容易作出中肯的阐释。风俗习惯使然,炎黄子孙就是不喜欢付出清洁卫生的行为代价。
  为什么中国人不重视清洁,不愿意多付清洁的产出成本,是复杂话题,一言难尽。个人通常反对政府干预,但在清洁这话题上,我劝北京重抖擞,大事“调控”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4-12-1 11:17:00
有意思,由制度和政策说明成本竞争力的问题,不过很少提及日本的技术优势,中国能否赶上日本当年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这才是赶上的真正意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2-17 15:35:00

好像世界上就没有一种完美的经济制度啊!啊!

[em01][em01][em01][em0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6 20:41:00
张五常确实是一位大师,见解很独到而又那么有道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7 08:19:00
以下是引用还珠楼主在2004-11-29 14:40:14的发言: "去年听到本田的人说,广州产出的本田比日本的还要好。   1957年日本的制造业比不上今天的中国是没有疑问的,而二十年后的1977年,日本制造业雄视国际也没有疑问。以人口算,日本是大国,而大国的经济发展,重点永远是制造业。1977年的日本,怎样算也是经济先进国家,先进之邦的国际机场满是日本小孩子的旅行团。日本在二十年内追近美国的经济水平,佛利民说过不知多少次,以之反证所有的经济发展理论。   既然在制造业上,今天的中国比1957年的日本高出那么多,而日本能于1977年追近美国的经济,我说中国只要不大步行差踏错,18年后会追近1977年的日本,不可能是水晶球出了毛病吧。   1970年代后期的日本,在国际上的相对优势胜于今天。但日本是不幸的。1975年我带着孩子游该国,见到一只番茄零售5美元,一粒葡萄零售1美元,就知道他们的经济政策有大失误。也是那一次,带着还不懂事的儿女在日本进午餐,是有花园的餐馆,坐下来,看菜谱的价钱,立刻离开。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这样,也只有那一次。1986年,我说日本大势已去"。   "说到人口众多的国家以工业为重,有一个问题国内的读者不容易接受。那就是日本的工业大都是自己的,而中国今天令人刮目相看的工业发展,主要来自外资的推动。在这种族之分的话题上,我的观点是世界大同,只要工业在神州产出,就是神州的,老板的肤色如何无关宏旨。恐怕老外在中国赚到钱而把资金调走吗?如果没有外汇管制,本地人也大可把资金调走。资金的去或留,让国家的投资环境及生活的吸引力决定不是很好吗?"

不知道张五常真的是一位经济学大师,还是因为对自己的经济学过于自信而达到一种无知的境界,甚或以自己曾经被人尊崇为大师的资格而想给我们灌点水?

难道广州生产的本田比日本生产的好能说明什么呢?毕竟生产汽车的技术、品牌都是日本人的,中国人只能拿到一点可怜的“加工费”,甚至是卖命钱。难道张五常不知道吗?

日本人的食物价格世界第一,与我们市场上的价格相比几乎可以算得上是天价。但是,日本因此而出现经济崩溃了吗?没有!相反日本人依此解决了让世界无法相信的吃饭问题,不仅在数量上满足了,而且日本的食物也是世界上最为安全的,没有人会为有毒大米、有毒奶粉、有毒蔬菜等等一系列不健康、不卫生食品的安全问题而担心。难道日本人的高食品价格的代价不值得吗?这一切实际上是日本政府、农协、在国内起垄断作用的流通企业和外贸企业(大型商社)共同协同的结果,有效抵御了外国(特别是美国)资本对日本经济的侵蚀。

世界大同观更是这位张老头试图欺骗我们的最为可笑的逻辑了。美国人什么时候想让世界大同了?难道真的在神州生产的东西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吗?只要中国政府试图通过法律或者政府干预的方式保护农民工的利益,给农民工长点工资,不出几年这些本来由神州生产的东西就会成为印尼人、印度人或者巴基斯坦人生产的东西了,因为技术是白人的,或者既使是黄皮肤也是日本人或韩国人的,中国人管得了“长了腿的资本”吗?

我不知道张五常是在什么场合讲这样的话,有什么真正的用意,但是经济学家试图玩任何把戏都是不能容忍的,尽管我尊重他们曾经对经济学做出的贡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7 08:24:00
只闻其名, 不见其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