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123 0
2009-07-03
 新华网北京7月3日电 从郑州别墅事件、上海“倒楼”事件,到湖北麻城“官场地震”,近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和案件中,我们都能看到官员介入房地场市场与房企老板勾结腐败的踪迹。这需要引起高度警惕。“官、房”腐败现象表明,在一些地区,市场经济已经演化为“官场经济”。  中国1978年开始的市场化取向改革,是在计划经济基础上起步,在市场经济“制度空白”的条件下启动的。在这种情况下,要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本来由市场发挥的资源配置作用,比较适合先期实行“政府替代”,即实行向地方政府“放权让利”的改革,扩大各级地方政府的经济管理权限,由政府凭借强大的行政力量进行制度供给,在所有权关系、资源配置方式、投融资调控等方面,制定最有助于经济增长的制度规则,直接组织和调控市场运行。这决定了在改革初期地方政府以行政方式在地区经济中发挥主体和中心作用是必然的。在改革初期实行“政府替代市场”模式,对开启和推动中国市场化进程起到了历史性的推动作用。
1992年中国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其核心内涵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其后,中国市场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在进一步推动市场经济趋向完善的进程中,一种“背离”市场经济的现象开始出现:在一些地区,过去以发展地方经济为目标的“政府替代型”模式正在演化为以谋取私利为目标的“官员替代型”模式。
  所谓“官员替代型”模式,是指政府部门官员主导资源配置权的经济,其特征是:很多政府部门官员掌握着资源配置权,官员配置资源带有明显的自我功利性。
  “官员替代型”模式正给一些地区经济社会生活造成了极其恶劣的消极影响:
  一是在“官员替代型”模式下,这些地区的市场经济演化成了“官场经济”,市场经济发育得不够成熟。“政府、企业、市场”是现代经济社会中最基本的三角关系。中国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基本任务就是理顺这一三角关系。但在“官员替代型”发展模式下,一些地区的“政府、企业、市场”三角关系至今仍处于“剪不断、理还乱”的异化状态,这使得市场机制在更大的区域内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失效;
  二是资源配置权被异化成“权力寻租”,导致腐败蔓延。在“官场经济”格局下,诞生于市场经济土壤的许多民营企业通过正当路径发展的可能性小,“靠近政府官员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政治经济学”情结日盛。他们选择主动回到地方政府的“保护伞”之下,积极向地方政府“寻租”,甚至拿钱在政府部门谋一官位头衔,弄个“商人红顶”,以便使自己在不规范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有利位置。不少私营企业主甚至成了行贿的主力军,“老板跟着官员一起倒”成为近些年反腐浪潮中一道蔚为壮观的景象。综观近些年政府官员腐败大案,几乎没有哪个案件中没有私营企业主的身影,也没有哪个腐败官员能够躲避私营企业主的“银弹”攻击。

【作者:黄庭满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王小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