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水土开发引发的生态与环境问题
1.
土地荒漠化
(1)土地沙漠化 土地沙化的主要营力是风蚀,但其诱因则是植被的破坏。在对水资源缺乏统筹安排情况下,新疆土地的盲目开垦,减少了天然植被覆盖度,部分开垦出的农田因断水变成弃耕地,风吹去表层肥沃的耕作层,细粒物和养分,使土地沙化。而林地过度砍伐和草原牲畜超载等不当的开发行为导致林地面积缩减,草场退化,削弱了土地抗风蚀的能力。而一些流域上游区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使下游区断流,天然林地、草地大面积枯萎、消亡,土地失去植被保护,发生沙漠化。如塔里木河下游,近50a来,人类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地区320km河道断流,大面积湿地消失、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天然植被全面衰败,沙漠化程度加重。
(2)土壤盐渍化 水资源利用不当,引起地下水位上升,是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根本原因。水资源利用不当的具体表现为:灌溉渠系渗漏;大水漫灌;灌溉失调导致盐分积累;上排下灌,使下游水咸化。其次土地利用不合理,加速盐渍化发展。
(3)植被减少和退化 新疆森林覆盖率只有1.14%,随着人口的增长,大规模开荒,一些生长较好的林、草地不断被开垦掉。特别是南北疆很多地区完全靠荒原上的柽柳、梭梭、胡杨等乔灌木为能源。据统计每年薪材消耗需380万吨,荒漠植被遭受大量破坏。
2.水资源趋向恶化
新疆水土开发导致水量空间平衡失调是普遍现象,如改变河流上中下游水量分配,引起河流流程缩短,尾闾的湖泊萎缩或干涸等。
(1)河流断流 新疆有大小河流570条,绝大多数河流为内陆河,流经沙漠或以沙漠湖泊为归宿地,或消失与沙漠中。建国50多年来,随着沙漠边缘、河流两岸农牧业的发展,中上游地段建水库、修水渠大量引水灌溉,使许多河流下游水量减少或完全断流。
(2)湖泊缩小或干涸新疆干旱区水资源的有限性和湖泊几乎都位于河流终点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在人类大规模开发活动的影响下,湖泊干缩具有必然性。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新疆5 km2以上的湖泊有52个,面积9 700km2。,至70年代末,全疆湖泊面积减少到4 748km。。著名的罗布泊(3 000km2)、玛纳斯湖(550km2)、台特马湖(88km2)、艾丁湖(124km2)等相继干涸;艾比湖湖面1980s末缩小一半,其它如乌伦古湖、博斯腾湖等水面也在缩小。天山北坡准噶尔盆地内流区的58条河流,曾流向沙漠,在南部形成一系列湖群。随着大部分河流下游断流或水量大减,这些湖群先后干涸,在干涸的湖滨出现了沙漠化土地景观。
(3)水质恶化在土地开发的影响下,对水质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大量农田排水泄入河流、湖泊,使下游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矿化度明显提高。如1958-1959年塔里木河各段河水矿化度均未超过1.8g/L,是一条淡水河。据1991年测定,阿拉尔站河水矿化度全年超过5g/L的达3个月,新渠满站超过3g/L的达3个月,卡拉站超过4g/L的达1个月。又如博斯腾湖原为淡水湖,因入湖淡水减少,大量农田排水泄人湖区,从而使湖水矿化度增加,成为微成湖。另外,农副产品加工产生的废水和污染物进入自然水体后也使水质变坏,如石河子蘑菇湖水库的富营养化。又如塔里木河干流缩短造成塔里木河干流以下的地下水位下降,由20世纪50年代的3~5 m下降至现在8~12 m,地下水矿化度升高,阿拉尔站以上各河流在0.28~0.43g/L之间,水化学类型为以HCO3-Ca为主的淡水;阿拉尔站以下矿化度在2.3~3.6g/L之间,其化学类型为CL、SO-Na为主的较高矿化物水。含氟量增大(2.6 mg/L),引起了水质恶化,导致地方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