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忙着脱坑,晚了点发帖,希望别介意。
第一个不是什么新发现,而且是个鸡肋,成本大收益低。
利用融资融券或者互换进行套息。
比方说我在中国银行601998分红前,同时买进中国银行,又同时卖出中国银行,那么这个时候我的股票价格的波动风险是完全对冲了的,但是会亏损交易成本(手续费和税收),但是如果未来中国银行分红高于了我的交易成本,那么我就是纯获利的。
这个设想我问了几个在券商工作的坛友,他们都表示可行,就是目前还没核算具体交易的成本是多少。刚好我在国泰君安下属营业厅这有个暨南大学的小妹是会计研究生,我原本打算找她帮忙核算的,结果她回去处理毕业的事情到现在都还没回来。
这个方案如果是两人协作是最容易完成的,因为有时候会出现没有相应的股票进行融资,但是如果两人同时购买,然后又相互出借给对方售出。
第二个也不是什么新发现,只是前人做了分类,我在根据分类整理了定性,但是没有具体的定量,而且我实践中发现这个方案很实用,主要是很稳定,而且一旦使用杠杆的情况下,有很大的杀伤力。
由于外派在券商营业厅上班,闲来无事也就只能研究一下股票投资,但是我在年头测试了数种所谓的投资方案,除非走暗箱操作,操纵股票价格波动,它们都会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在4月份发的这个帖
https://bbs.pinggu.org/thread-4570588-1-1.html
之后我重新整理了一下思路,因为随机运动的基本形式只有两种,离散和连续。
https://bbs.pinggu.org/thread-2656540-1-1.html 例如像这个帖里的第二章总结。这个帖其实贵州大学张忠群教授编著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那么再结合股票价格的特性,连续性上涨和连续性下跌以及离散性震荡这三种变动。我在之后某晚想起来,股票交易的方式应该不是一种而是由数种方式组成了整个股票波动的所有变化。
于是我想起了怎么使用这个帖的内容
https://bbs.pinggu.org/thread-3707492-1-1.html 这个帖里面的内容其实是出自 自考教材 货币银行学 里面的。
里面提出了最基本的五个策略,投资分散,期限分离,灵活调整,证券调换。
而我对这五个个策略的前三个理解是
投资分散=分散投资或者购买指数型基金;期限分离=分段投资,逐笔买入;灵活调整=单笔小额投资。
那么综合整理如下:
任何时候一只股票会出现某个时间段内综合高中低三种价位其中之一:
如果是在高位,那么我就把总资金分成数笔,单笔小额投资,如果股票持续上涨,那么我就可以卖出获利,如果下跌的话。
如果跌至中位或者单前价格于平均值居中部分,那么就分段逐步,逐笔买入,不断的稀释成本,回涨获利那么就卖出,如果继续下跌的话。
如果下跌至低位,那把单只股票换成指数型的基金,因为在暴跌后回涨的过程中,可能出现指数上涨了,但是自己购买的个股没有上涨。
这样就整个交易流程囊括了整个股票的所有可能性变动。自己测试了一段时间,不使用杠杆的情况下,收益率大概是在月3%-5%,而且由于最坏的可能性下需要换置成指数类基金,所以我在购买股票时一般都是直接购买与指数相差不是太远的股票,而且很多都是大盘股~
但是这里面有些量化的问题。
首先是卖价,因为这个方案的前提本来就是认为未来股票随机无法确定,所以我对具体的卖价也是没有确定,我自己则是按照一般实业的年利润30%,也就是说如果我的股票给我带来的利润多余这个数字,我就认为是风险溢价,进行卖出。例如我最早测试的是交通银行,分段买入到最后卖出总共花了两周,获利超过3%我就认为可以卖出了。
所以我也没具体的反向推倒卖出股票的操作策略。
其次是分段投资的定量,分段投资究竟要怎么去分布自己的资金,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同样例如是交通银行,我把资金分成了十份,结果我才投到第五份就回涨了。
最后就是资金杠杠,这个方案的使用融资杠杆的话,那么使用多大比例的杠杆为合适。以及我发现好像针对不同的股票可是使用不同比例的杠杆。
嗯,基本要交代的事情就这么多了,而且上面这两个目前估计我是用不上。因为我在使用上面第二个方案的时候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是我的基础收入太低了,人社部以前提出三条线:温饱,稳定,发展。而我扣除基本开支后的收入连本地最低工资标准都达不到,所以我目前最重要的还是先换份收入高点的工作。
但目前不知道怎么回事,办公室主任好像不想放我走,也不知道她心里打着什么样的算盘,一天天拖着也不是个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