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龙之珠(lzzscsj)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保持着稳定快速的增长。内需、投资、外需(出口)成为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的三驾马车。除投资是内需、外需增长的投入储备外,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因素还是内需和外需。
外需和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各有什么特点?中国经济增长是以发展内需为主,还是发展外需为主,或者二者并重,兼顾发展?只有通过对内需、外需的特点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才能更好地制订中国经济增长的策略和发展方向;更好地为人们生活质量改善、生活水平提高服务;为中国经济繁荣、稳定、健康发展服务。
在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之际,由于计划经济的封闭、保守,加上文革的错误,使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还处在市场需求的最低阶段。吃得饱、穿得暖是中国内需最普遍的表现。这时,国外发达经济体已处于市场需求的中、高级阶段,物质生活丰富,商品的品质、个性化需求成为市场的主要表现。这时的外需,由于对商品品质、个性化的要求较高,可以说中国商品的成品出口几乎不可能。但基础原材料,由于商品制造的必须成为外需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外需、内需的共同拉动下,中国经济恢复活力。在1992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生产、制造成为满足内需的主要集中表现。这时的中国内需正处在市场功能需求即将饱和,市场品质需求基本空白——正面临大好发展的时机。中国的制造企业也逐渐涌现出了品牌。那些只追逐产品数量,不注重产品质量的企业,随着商品短缺逐步过渡为商品量过度、商品品质短缺的市场发展阶段。海尔、联想等一大批品牌企业在这一时期脱颖而出。既改变了中国制造的低端、劣质形象,又以产品品质稳定、创新能力强而逐步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从内需为主向内需为基础,外需发展扩张的市场发展方向迈进。与此同时,以内需为主的小商品,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代表,也走出了一条以内需为发展基础,通过品质提高,品种创新,又成为外需拉动的市场发展之路。
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衰退。由于外需的大幅削减,外需加工型企业受到重创。由于外需加工型企业,没有把产品开发、创新的主动权掌握在手中,只是依靠外需订单生存。企业经营缺乏忧患意识,没有建立立足国内的市场基础,缺乏稳步扩张的市场策略。由于缺乏根基,所以很难面对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外需拉动对中国经济的增长起到积极作用,但外需的增长不能仅仅依赖外界条件,更主要的还是要走以商品品质、个性化满足内需为基础,通过提高创新能力,由被动型外需向竞争力增强后的主动、创造性外需转变。内需的实现既可让企业立足国内,巩固市场基础,又可为创造外需,迈向国际市场创造条件。外需、内需都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因素。内需立足国情较为稳定,外需面向世界,前景广阔。立足内需,直接面对市场的发展变化,逐步提高市场应变能力、提高商品品质、丰富商品的品种、实现个性化创新,既是企业生存、立足的需要,也是企业扩张,由内需向外需发展的基础准备需要。而那些不立足内需,只是一步实现外需的企业,在市场运行的实际过程中,毕竟由于技术、经验缺乏积累,只是依附、寄生于外需的一时繁荣,最终必将因为企业立足不稳、缺乏市场基础,而在面对外需市场激烈变化时,应对无方,听天由命。
如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