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前,一篇《深圳,你被谁抛弃?》的“盛世危言”引发了国内舆论震动。 但如今,全球第五次产业大转移已然开启,作为发起点的重要城市——深圳,正迸发着新的活力,甚至有人预言,未来10年,深圳将一骑绝尘领跑中国城市,甩开北上广。 那么,十多年来,都有哪些企业来到了深圳?究竟是“谁”在真正抛弃深圳?除了房子,真实的深圳正在流露着怎样的新精神气质?
来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四大金刚成中流砥柱
更多名企纷至沓来
14年前,一位年轻的深圳居民“我为伊狂”(呙中校)在网上发出题为《深圳,你被谁抛弃?》的长文,引发国内舆论震动。文章开篇从招商银行、平安保险、中兴通讯、华为科技以及沃尔玛的“迁都”传闻说起,进而广泛而深入谈到深圳的人才引进、投资环境、行政效率、国有企业改革以及文化氛围等诸多方面问题,试图回答“深圳被谁抛弃”。
但今天,当年“抛弃”深圳的五大企业都还留在深圳:
平安集团打造了深圳第一高楼作为其总部大厦;距离平安总部3公里处便是招商银行总部;距离招行总部1公里便是沃尔玛中国总部;华为的总部在坂田,中兴的总部还是在科技园。就连当时迁出深圳的中信证券总部,也在2009年决定永久落户深圳。
事实上,这几年,深圳企业金蝉脱壳的到底有哪些?你能说出几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吗?倒是现在,深圳成为了吸引名企的金字招牌,不时能听到如雷贯耳的名字。随手举几个简单的例子:阿里巴巴国际运营总部、百度国际总部、中电集团国际总部、华润内地总部、中海油南方总部、中铁南方总部......
而就在本月(10月),更重磅的一条信息是:恒大集团已迁入深圳。
据《上海证券报》消息,近三年来,恒大开启多元化经营之路,涉及互联网、健康医疗、文化旅游等领域,而这些业务的注册地也在深圳,并已租下后海卓越中心20层楼办公。
从2011年开始进入深圳后,恒大在深圳已拥有20个项目,总建筑面积达1179.2万平方米。
此外,据台媒东森新闻报道,郭台铭在近日表示,富士康将与中国深圳合作,在深圳建立8K显示器生态系统实验室,掀起一波新的产业革命,计划在2020年就会在深圳实现产品开发及测试,将会带动半导体、面板等产业的升级。
▌全球第五次产业大转移已开始
究竟是谁在“抛弃”深圳?
近一百年来,全球的产业布局完成了4次明显的转移。上一次产业大转移发起点是欧美等发达国家,他们向中国转移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中国迅速成为新的“世界工厂”。现在正在发生的第五次产业大转移,则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经济。
有专家表示,全球第五次产业大转移有两条线路,低端的产业向东南亚相关国家转移,高端的产业向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经济体回流。
《界面新闻》援引业内人士的观点称,全球第五次产业大转移的发起点是中国东南沿海、传统制造业强的地区,特别是像深圳这样的城市,其产业向内地和东南亚转移。
事实上,早在全球第五次产业大转移开始前,广东省就提出了“双转移”,即“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具体是要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一方面向当地二、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其中的一些较高素质劳动力,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彼时,广东省委、省政府计划在2008年-2012年5年时间里,安排约400多亿资金推动“双转移”工作。
深圳市是率先响应的城市。深圳在粤东西北建了一批产业园区,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承接深圳市核心区域传统企业的转移,来实现深圳市本部腾笼换鸟,以及产业园带动转移地区的模式。
2011年,当时深圳市出台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案。《界面新闻》援引业内人士观点称,当时深圳产业结构调整,除了自身技术改造升级之外,同时也希望结合深圳周边的低成本洼地,形成总部和分支这种结构的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向这些地区转移。
2016年1月,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深圳东进战略。深圳东进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内部东进,一层是向外东进。2015年9月开始,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和深圳市委政研室一起研究深圳东进战略的课题。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资料显示,过去36年,深圳的发展是区域非均衡发展的模式。从城市内部发展脉络看,深圳发展重心始于距离香港最近的中部罗湖区和西部蛇口工业区,然后沿着深南大道、广深高速、107国道等重要交通走廊,按照先原特区内、后原特区外和先西部、后东部的顺序向全市域外溢发展。城市建设发展“西强东弱”的“偏心”结构问题日益浮现。
非均衡发展导致深圳大量资源和人口聚集在深圳的西部地区,这个地区不断拥挤、成本不断提高,同时深圳市的东部地区还有大片土地,人口较为稀少,产业也待发展。
公开资料显示,对比2015年深圳GDP数据,深圳西部的南山、宝安和光明新区GDP总计7026亿元,占深圳40.1%。然而,东部盐田、龙岗、坪山和大鹏新区的GDP合计3857亿元,占比仅为22%。从人口密度看,东部四区人口密度为2874人/平方公里,为西部地区的48.5%。
此外,整个珠江东岸地区,其实也呈现出显著的“西重东轻”格局。珠江东岸经济重心集中于深莞惠,粤东地区发展较为滞后。粤东六市(河源、汕尾、梅州、揭阳、汕头、潮州)面积为深莞惠的3倍,是深圳市的23.8倍。2015年,粤东六市经济总量为7175亿元,仅为深莞惠合计值的26%,仅为深圳市的42%。
《界面新闻》援引业内人士观点称,深圳东进计划将建造“一心两轴多点”发展框架。
“一心”是以龙岗中心城和坪山中心区组成的深圳东部中心,作为深圳第三个市级中心,承担深圳向东辐射和深莞惠一体化综合服务的桥头堡功能。“两轴”则是深圳制造业转型的重要两条线路,一是沿长深高速建造深惠发展轴,承担向粤东北及赣南地区辐射的功能。二是沿深汕高速和厦深铁路建造深汕发展轴(东部沿海发展轴),承担向粤东及闽西地区辐射的功能。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对此曾做过调查。调查显示在深圳市转出企业的“转移原因”项下,排在第一位的是拓展市场,占比41.3%;排在第二位的是降低成本,占比29.1%;排在第三位的是利用资源,占比14.8%。
该调查报告还称,从转移企业的行业分类看,深圳转移企业一般呈现劳动密集型特征,该类企业对要素成本变动的关注度比较高。在深圳市出现产业转移的前12位行业中,有一半以上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包括金属制品、建筑建材、服装鞋帽、农副食品、塑胶制品、印刷包装等行业。此外,从电子信息产业内部细分产品看,深圳转出企业数最多的是印刷电路板行业,占比为28.0%,该行业是电子信息产业内部较为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深圳上半年经济增速8.6%,高出全国经济增速1.9%。上半年,第二、第三产结构比例由上年同期的41.1:58.9调整为38.9:61.1,这也是深圳的三产比重首次超过六成。这一系列的数字背后表明,深圳产业结构正在逐步优化。
在这一大背景下,东莞、河源成了重要的承接地。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获得的数据显示,深圳向广东省内其他地区转移的企业中,56.9%选择的是河源、汕尾等粤东北、粤东地区,26.4%选择在东莞、惠州等珠三角其他城市进行拓展。
比如,经常被拿来炒作“抛弃深圳”的华为——早在2012年,华为就在东莞松山湖注册了华为终端(东莞)有限公司。2015年,华为终端(东莞)有限公司成为东莞营收和纳税第一大户。而且,华为在5月22日也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曾明确回应称,该公司从未有计划将总部搬离深圳。
再比如,《南方日报》5月29日报道称,中兴通讯将于今年7月将其生产基地从深圳北迁至河源,10月试投产,2017年实现产值100亿元,2018年达到300亿元,5年内达到1000亿元。此次主要将通信设备制造及手机业务生产线迁入河源。
▌他们为深圳正名:
房子真的不是我们的全部!
中国这一轮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创新驱动,而创新驱动的关键就是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相结合,凡是能把这两件事情结合起来做好的城市,就必然成为新一轮中国经济增长的领头羊。
在这一大背景下,深圳正在迸发着新的活力。
你以为房子就是深圳人的全部,但2200万人,不可能人人都买得起房,为买房而活。
褪下光环,不加任何标签和滤镜,真实的深圳人究竟是怎样的?
深圳壹地产(微信ID:SZdiyidichan)主笔韩秀通过一组图片形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能包容万象,才是最真实的深圳。
参考资料:
1、他们为深圳正名:房子真的不是我们的全部!(深圳壹地产,微信ID:SZdiyidichan)
2、深圳东进相对论(界面,微信ID:wowjiemian)
3、《深圳,你被谁抛弃》13年纪(深圳客,微信ID:szhenke)
4、逃离广州!恒大地产注册地已迁入深圳(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