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由于贪图极为便宜的价格,巴菲特购买了一家美国大型纺织企业。奈何抵挡不住低成本的新兴市场的竞争,美国纺织产业日薄西山,这家纺织企业也不例外。巴菲特使出浑身解数,也不能让这家公司在纺织上起死回生。
巴菲特不得不放弃在纺织上的投资,转而利用现金流收购其他私人企业和上市公司的股权。这家纺织企业的名字叫伯克希尔·哈撒韦,今日全世界最大的投资控股公司。当初的纺织业在这家公司身上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核心业务是保险。
50年后的今天,美国的纺织业似乎重新赢得成本优势,并成功地吸引了来自全球纺织业霸主中国的投资。据最新的一则报道,棉纺织龙头企业浙江科尔集团有限公司将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兰开斯特郡开设其第一家海外工厂,投资总额为2.18亿美元。
第一期工程将在2014年2月破土动工,预计2014年10月投产。科尔集团是浙江省第一家直接对外投资的棉纺织企业,也是中国纺织企业第一家在美设立工厂。
纺织业一直以来被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当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变得日趋昂贵时,纺织企业就有动力把工厂迁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这也导致了全球纺织业中心的不断转移:工业革命后的英国——独立后的美国——二战后的新兴市场国家——中国。
如今,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中国的纺织企业越来越多地在越南、柬埔寨、印尼等东南亚投资建厂。
但是,中国的棉纺企业往劳动力成本更高的美国转移,则似乎有点令人费解。那么,美国哪方面的优势吸引了浙江科尔呢?答案是棉花的价格。中美棉花之间巨大的价差吸引科尔赴美建厂。
科尔算了一笔账:这个在美国新设的工厂,年棉花用量在15万吨左右,雇工500人。这500人如果在中国雇佣,每年每人成本在5万元左右,美国则需要20万元,但国内劳动力成本逐年在上涨,美国这个水平已经维持了20年。即使不考虑中美之间工资不断缩小的趋势,目前的工资差距让科尔每年多付出7500万元。但是,美国棉花平均价格要比国内便宜5000元/吨,这样的话,棉价一项就节省了7.5亿元。美国工人工资再翻一番,也足以覆盖。
有人可能有疑问,美国棉花便宜,直接进口美国棉花就是了,工厂还是建在国内,这样还可以利用国内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但是,国内对棉花采取的是保护主义,严格限制棉花进口,面对国外低价棉花,国内棉纺企业只能望“棉”兴叹。当内外价差足够大的时候,资本就有了用脚投票的冲动。既然在国内不让用进口棉花,那么我直接去国外开办工厂、就地采购了。
实际上,发达国家企业面对国外廉价劳动力的诱惑去国外投资也是同样的道理。各国对移民都有比货物贸易更为严格的限制,既然企业在国内雇佣外国便宜劳动力没有那么方便,那么干脆跨出国门,彻底绕开这种限制就是了。
现在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这是政府在制度政策时必须予以考虑的前提。政府出于保护棉农的利益,限制棉花进口,抬高棉价,代价可能是摧毁国内纺织产业。这种摧毁是通过三个途径进行的:
一个就是前面提到的,纺织业资本流到国外;另一个就是留在国内的纺织企业因为高生成成本(高棉价)而无法与国际对手竞争,最终也会衰败。
再一个就是,限制国外棉花的进口,也会招致国外的贸易报复,譬如国外可以针对中国的纺织品出口课以重税。棉花是纺织业的原料,如果棉花保护主义的结果是摧毁国内纺织业,那么这也意味着直接摧毁了国内棉花的终极需求。没有了需求,国内棉花的价格不可能得到维持,最终损害的还是棉农的利益。
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纺织产业被摧毁或被迫转移到国外对国内就业是极端不利的。李克强总理今年在全国工会大会上的发言还强调:稳增长的目的就是为了保就业。纺织业资本外迁的背后是就业机会的转移。这显然是决策层不愿意看到的。
一个保护棉农利益的政策最终却会导致一个损害棉农利益的结果,而且迫使资本外流、就业下降,这恐怕是政策制定者事先没有想到的。其实,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下面举一个还是有关纺织的例子,但是始作俑者是外国政府。
中国纺织业的整体竞争优势早在2001年加入WTO时就已确立。当时国外特别是欧洲的纺织业对于中国纺织业竞争力畏之如虎,他们担心,一旦中国加入WTO直面竞,会被中国的纺织企业打得落花流水。于是,他们为争取了一个四年过渡期,过渡期内对中国的纺织品采取进口配额政策。
四年保护期很快就要结束了,中国的纺织企业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纷纷大规模添置机器设备。或许是中国的纺织业竞争优势太强大了,配额期结束的头两个月,中国对原设限地区出口的纺织品和服装增加了75%!
这些国家的纺织企业慌了神,向政府施压,配额制又被延长了几年。这边中国纺织企业一看势头不妙,大幅度降低投资,延缓、停止甚至取消进口纺机的合同,降低对纺机的需求。
然而中国的纺织机械绝大部分依赖进口,进口地区和中国纺织品的需求地区高度重合。特别是欧洲的德国,中国出口到德国的纺织品与德国出口到中国的纺织机械金额相当。可以说,德国是在以纺织机械换衣服。德国这边减少了中国纺织品进口,中国这边自动缩减了德国纺织机械的采购。
德国针对纺织品的贸易保护并不能为本国争得半分利益,相反,由于这种保护,德国人被迫减少了中国物美价廉的纺织品的采购,在穿衣上的支出更多,生活水准反而下降。
最近的一个新闻,据美联储报道,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中国2012年贸易额为3.87万亿美元。2006年,美国是全球127个国家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这一数字为70个。如今这一数据完全逆转,2011年中国是124个国家最大贸易伙伴,美国则是76个。
全球最大的贸易国意味着一旦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中国就是最大的受害者。这也是今年以来,李克强总理在多个公开场合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原因。中国应以身作则,以对国际市场更加开放的态度来促进全球贸易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