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8590 71
2016-10-29

论文背景介绍:



一、理论概要

        

    作者以马克思价值理论为基础知识创立了分配理论,认为价值或效用不能直接决定其价格,而是要经过分配,分配后商品得到的价值或效用才能决定其价格【注:马克思价值转型也是一种价值分配】。当今最普遍的分配方式就是商品交换,通过商品交换各种商品(含你我他)分得的财富量便具象化了。

文中直接将相关分配原理数学化,以此推导出相关价格运动规律,从而避免逻辑陈述的臃长。



    (一)分配理论建立的依据:经济学的大前提是合作与分工,但是经典理论对合作研究甚少。从合作角度看,产出是大家共有之物,但是消费又一定个体(个人)的行为,这样生产与消费间便有权属不一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们便要分配共有之物,使之变成个体(个人)私有之物,于是每个人都可以尽情消费和支配自己分得的那份财富。

    这种权属不是经典理论常用的那种法律权属,而是纯经济学权属,法律权属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确立。打个比喻,经济学权属=生物学亲子关系,则法律权属=法律亲子关系。



    (二)工资的本质:人类生产目的在于消费,所以产出都在于发工资。但是由于生产延续和生产组织等也不可缺少的,这样得依照经典价格总量=固定成本+工资成本+利润+税金”这个公式进行分配,不能全部用来发工资。当产出增加时,增加量本义是全部增加工资,但是由于这个公式的限制,工资的增加将使得生产成本、利润和税金增加,于是要留一部分增加成本、利润和税金,所以不能全部用来增加工资。

    这就是说工资成本与一般生产资料成本的运动动因不一样,工资与一般商品价格间不存在循环因果的问题,工资只随经济的发展而增加,只随经济的退步而降低,而非我们实际观察到的物价上涨了导致工资上涨。事实有时是错误的,太阳并非真的东升西落。

    (三)劳动价值论和效用论统一于分配标准:分配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其中,q为商品价格,Q为群体总财富里量,b为个体拥有的分配标准,为群体分配标准总和。劳动量和效用量在分配理论都统一于分配标准,而不是经典所谓的价值。分配理论认为经济学中的价值就是财富的量,至于怎么测量这个量是另外一个问题,且并非基础理论能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的按劳分配实质是按劳动过程分配,效用论的实质是按劳动结果分配,二者的合成才是真正的按劳分配。马克思的产出同一化将效用理论讲的东西搞掉了,效用理论也用同样的手法将马克思讲的东西搞掉了。



    (四)分配的四大机制:合作机制(平均机制)、分工机制(竞争机制)、成本机制和组织机制。价值或者财富的分配是按照这四大机制给定的路径进行的。其中:合作机制也称平均机制,是保证群体凝聚力及其存在的机制;分工机制也称竞争机制,是保证群体活力的机制;成本机制的原体是经典的成本论,是生产得以循环进行的机制;组织机制是群体的管理机制,是群体的神经系统。这四大机制对价格的决定将按一定方式合成——即叠加,叠加后的价格才是我们看得见的那种价格——成交价格。

    本文揭示的价格运动规律是合作机制这方面的,他描述价格的运动的大趋势,相当于描述地球对太阳的运动轨迹。至于地球对月亮金星的摄动,以及地球自身的地震海啸等有关运动由其它分配机制描述,主要由分工机制描述。



    (五)价格叠加图:从个人有限询问看,不少经济学人士想象中的价格波动中心——价值是一条水平直线,交换价格以这条水平直线为中心而波动。而实际是价格波动中心也是不断变化的,本文主题——“价格(价值)运动三大规律”就是描述这种变化。目前的研究结论是:合作机制(平均机制)决定价格的大走向,其波动周期长,幅度大,但是因其变动缓慢不容易被我们察觉;分工机制(竞争机制)决定价格的小走向,也是波动的,波动周期短,幅度小,但是因其变动剧烈容易被我们察觉。这二者将按载波原理合成,形成像股票、期货、现货那样的价格波动曲线。如下图:


   

二、理论成果

    作者建立的分配理论目前主要是研究合作机制(平均机制)对价格的决定,到目前为止揭示出经济学规律约20个,其中的三个价格运动规律分别是:



     (一)价格互动规律反映的是价格数量关系——即价格与商品数量间的关系。此时有“商品不变”这个过渡性假设。该规律直接包含马克思的反比律和效用论的递减律。

该规律大意是说由于生产率提高某商品降低后,降低的总量没有凭空消失,而是跑到其它商品中去了,导致其它商品价格上涨。这种一降一涨符合形而上学的守恒要求,与自然科学的质能守恒定律有异曲同工之妙。由于其它商品数量巨大,所以每个商品价格的上涨量及其微小,很难观察出来。但是长时间上这些微小的量能产生累积量,我们看得见了。农品手工品印刷品的价格在长期上不断上涨正是由这个规律决定的。



      (二)价格上涨规律反映的是价格质量关系——即价格与商品质量间的关系。此时商品是可变的,描述商品品质从1代到n代这个变化过程中的价格变动的规律性。



     (三)价格差规律反映的是价格群体关系——即价格与群体的关系,由平均分配和群体间竞争双重因素决定。


    注:曾经有一企业准备自助我的研究,请一教授评价我的劣作,该教授说该理论自相矛盾,平均分配怎么会导致贫富差距呢?这是望字生义,很遗憾的。任何形式的分配都有个时间过程和空间过程,是这种过程导致平均分配产生贫富差距的。电流从导线一段传到另一端必定产生压降,价格差就是这种压降。已去世的南开大学教授柳欣也提出过类似问题,但是不给机会辩解,这也是很遗憾的。】


        价格差是普遍存在的,比如武汉与北京之间、机械业与电子业之间、统治集团与被统治集团之间、中国与美国之间都存在价格差。目前最大的价格差就是工农商品价格剪刀差。

        加上经典理论揭示的价格个体关系或价格竞争关系,则价格的运动有四个维度:价格数量维度、价格质量维度、价格群体维度和价格个体维度。这四个维度的合成才是我们看得见的价格——成交价格。



=========================================================


平均价格的运动规律(一)

——价格互动规律


      提要本文认为商品的价格由该商品分得的价值——即分配价值决定,与生产它时创造的价值没有直接关系,只是社会中分配价值总量等于价值总量。用马克思语境表达是:价格由商品的生产价格决定,与生产它时创造的价值没有直接关系,只是生产价格总量等于价值总量。

       价值的分配路径有四条:平均机制(合作机制)、竞争机制(分工机制)、成本机制和组织机制,实际成交价格是这四个方面的合成。文中将依照平均机制推导出价格与商品数量间的关系,且相关数学公式表明马克思的反比律和效用理论的递减律都是该规律的一种特例,不具备普适性。比如扫地的价格在不同地区(国家)不一样,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理论都不能解释,而该规律下必然有这种价格现象。



关键词:平均分配;合作;分配;价格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


     所谓价格互动是使指一商品价格变动后必定导致另一些商品价格作反向运动,且二者在总量上相等。这听起来有点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的味道,也有点像质量与能量守恒的味道,但是这绝对不是有意模仿,只是巧合的相像。在经典理论思维模式下我们很难相信手机价格的下降将导致大米价格上涨,下面的数学推导和列举的实例将证明这种互动千真万确。


一、分配理论简述


       人类生产的目的是什么?在于消费。这个目的决定产出首先是用来增加工资。这就是说工资成本的运动动因与固定成本、利润和税金的运动动因不一样。毫无疑问经典经济学没有看到这种不一样,而是认为它们的运动动因是一样,用同一个法则描述它们的轨迹。这是不对的。如果不考虑其它因素,则产出总量等于工资总量。但是其它因素是客观存在,不能假设成没有这些因素。考虑其它因素后,分配将依照“价格总量=固定成本+工资成本+利润+税金”这个数学式进行。此时产出增加后工资将随着增加,进而总成本将增加,于是利润和税金也将增加,这样增加的产出不能全部用来发工资,而是要留一部分充当利润和税金。这就是分配的基本逻辑。


        为什么要分配?在于经济活动是合作的(包含人与自然的合作),此时产品是大家共有的。这里我将发现一个矛盾,即产品在经济学上的所有权与消费权之间不统一的矛盾:财富所有权是大家共有,而消费行为却一定是个体(个人)行为。此时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们得分配共有财富,使之变成个体(个人)的私有之物,于是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企业等都可以尽情消费和支配自己分得的那一份财富。这就是分配理论的立论基础。


        经济学的基本前提是合作与分工,但是已有经济学理论都是从分工角度观察实际,并以竞争机制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经典理论都坚信“谁创造就归谁”这个理,所以在论证某人所得合理时,在论证某商品价格合理时,都一定是论证该人创造的就是这么多,一定是论证该商品的价值(或者效用、稀缺、贡献)就是这么多。斯密如此,马克思如此,萨伊亦是如此……。站在合作角度看情况不是这样,而是平均分配。显然,虽然“谁创造就归谁”也是一种分配法则,但是这在实际上等于没有分配。这既是说从分工角度是不能建立起分配理论的,分配理论在经典经济学中缺失了。


        在人与自然的分配关系中,机器牛马只能按照成本机制分得相应财富,其它都归人类享用,体现为人类终端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这里的分配虽然违反对等原则,但是是合理的,是天经地义的。这个分配法则体现了人类生产在于消费这个目的。经典理论都没注意到对等原则的前提条件,没有意思到分配仅仅在合作角度才会出现,所以在谁创造价值谁没创造价值上大打出手。导致人和机器牛马价格变化的原因不一样,二者不能对等看待。机器牛马只能得到维持运转的最低补偿,剩下的都将用来提高人们的工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10-29 23:52:41

   财富的分配将从合作机制(平均机制)、分工机制(竞争机制)、成本机制和组织机制这四个维度进行。其中合作机制上的所有分配法则最终都在于实现平均分配,这是合作的必然结果。此时群体的凝聚力最强。分工机制上的所有分配法则可以用竞争机制一言概之,其目的在于制造不平均,从而保证系统的活力。成本机制是保证系统生产可循环进行的机制,是经济系统的心脏。组织机制是经济活动有序进行的必须,是系统神经系统的总称,以税金体现出来。为了研究方便我们主要考察合作机制和分工机制的对立统一,并兼顾成本机制和组织机制。


      这四种机制对价格的决定,或者是它们决定的价格,都不是最终结果。我们能看见的价格是这四种决定的合成——即叠加。其中平均机制决定价格的大走向,竞争机制决定价格的小走向。合作层面最大的一个分配规律叫平均律,它是指在利益可分割前提下,群体中同类体获益均等。在经济活动中它以工资平均化、利润平均化和税金平均化体现出来。下面以该规律为前提推导出相应的价格运动规律。



二、平均价格公式的一级推导
      这里我们以例证的形式,且先从最简单、最特殊的例子开始分析,然后让分析逐步接近实际,最后导出价格互动规律。
     例如,社会中只有A、B两部门,它们的产量为,它们的价格为,两部门劳动人数相等,问A部门生产率提高1倍后,A、B的价格?其中,为价值至货币转换常量,等于单位货币分得价值的倒数。通常可以将当做货币单位“元”来看待。


不难知道,两部门原来创造的价值为。


    依照同比律(正比率),A部门生产率提高1倍后创造的价值为,多创造了的价值。这的价值要交给社会,在社会中平均分配。
      由于两部门的人数相等,所以这的价值平均分配后,两部门各得。于是有:
       A部门创造的价值被分走后,剩下的价值为;B部门得到A部门无偿赠送的价值后,有价值。


      由于A部门的产量增加了1倍,所以A的价格为:7.5
        。
      由于B部门的产量还是原来那么多,所以B的价格为:15
        。


          依照等价交换原则,A与B的交换关系为:2:1
            
       可能会有人对这个结论不习惯,因为他们发现实际中许多商品的价格的确是随其生产率的提高而反比降低。这里希望我们能注意到另一面,即有些商品的生产率提高后其价格还要上涨,如粮食、建筑品、印刷品


       在马克思的反比律下有:A=5
,反比降低;B=10,不变。于是A与B的交换关系为:2:1。


       二者最终交换比例都是2:1,那么两种分配关系谁更符合实际呢?将货币加进来后便有答案。

      在前者 的交换关系下,货币对A的购买力增强,对B的购买力减弱,且增强量正好等于减弱量,于是社会中货币的购买力不变,既不增值也不贬值。


      在 马克思的交换关系下,货币对A的购买力增强1倍,对B的购买力不变,于是社会中货币的购买力增强,货币增值。


       我们对 这个交换关系不习惯,是因为这里分析的是特例。为了让分析接近实际将部门数扩展为n个,此时A部门多创造的价值将在n个部门中平均分配,每个部门分得 的价值,于是有:
        ,      。
          由于社会中有成千上万个部门,n很大,所以 和 都可以忽略不计,于是有:
       ,  反比降低;
        ,  不变。
          现象从来掩盖实质,凭我们的直觉很难将 和 这样的微量观察出来,于是便有马克思的反比律或者效用理论的递减律。


三、平均价格公式的二级推导

        上面的例子还是一种特例,因为实际情况是A部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其它部门的生产率也要提高,只是不同部门提高的速度不尽相等。
         很显然,其它部门的生产率提高后多创造的价值,也将按同样的法则在社会中平均分配。若令其他部门创造的价值分配到每件A中的量分别为,则有:
      
        由于 在实际上是属于数列的,所以有:
      
     便是分配因子,它反映各部门生产的率速度(生产率的改变速度)的平均情况。


      A的价格是上升还是降低,其本身的生产情况作不了主的,还与分配因子有关。当>时,说明社会给予A的价值比A拿出的价值多,A的价格大于,上升;当< 时,说明社会给予A的价值比A拿出的少,A的价格小于,降低。农业、建筑业、手工业、纺织业、印刷业等等的生产率也是在不断提高的,但是其率速度总是小于社会平均值,于是社会给予它们的价值大于其拿出的价值,所以其商品的价格是不断上涨。只有生产的率速度大于社会平均值的商品其价格才能降低,比如手机、电脑、照相机、钉子、绣花针、光纤、LED。


         若将例子中的价格和生产的率速度都用符号代替,便有:
      
          这便是商品价格(或分配价值)求算公式的基本模型,其中:
               ——本期末价格
               ——本期首价格
               ——该商品生产的率速度,即该商品的生产率在考察期内的改变倍数。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公式的前半部分便是马克思的反比律。显然马克思是从分工角度观察实际的,没有看到合作层面的分配因子(或转型因子)。同理,效用理论也同样没有看到分配因子。这就是说如果只观察一种商品,并从分工角度观察,按照“谁创造就归谁”这个分配原则——即没有分配,则= 0,则价格与其生产率之间的确是反比率关系。但是如果从合作角度观察,同时考察所有商品,便多出一个分配因子,且不一定趋于0。
四、平均价格运动的第一规律——价格互动规律


          平均律的作用过程是:当生产领域多创造商品后社会必须给消费领域(终端消费)增加相应的货币,以购买生产领域多创造的商品。自然,增加货币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们的工资,包括退休金、失业金等等。在第二层次的价值分配,不管是宏观上的分配还是微观上的分配,在本义上都是对人不对物的,但是由于成本相关性和社会积累等原因,分配便扯到物上去了。所以有基本逻辑:一部门生产率提高后多创造的价值(商品)首先是用来提高整个社会的工资水平,让人们买得起。但是这又增加了生产领域的成本,于是又不能全部用来增加人们的工资,而是要留一部分给生产领域,以保证利润率不变,维持经济稳步发展。其它商品价格的上涨是由此而产生的。因此我们不难得出:


       一部门生产率提高后其商品的价格要降低,但是与此同时,社会中其它所有商品的价格要因此而上涨,且上涨总量等降低总量。工资因此而上涨。这便是价格互动规律,亦称价格第一规律,由价值转型公式进行数学表达。其中,工资上涨是“生产目的在于消费”的必然要求,这个要求不能满足就会出现马克思讲的相对生产过剩。


      这个规律表明价格成本不能相互催动。表面看工资上涨会导致成本提高,但是由于前提是生产率提高,商品量也同比增加了,工资被摊薄了,结果是社会中单位商品的成本不变。这就是说价格互动规律下,尽管人们工资上涨了,但是物价水平不变。这种结论与实际中的“稳定物价”相吻合,而马克思的反比率和西经递减率则不能解释实际中总是要求“稳定物价”这种现象。


这个规律决定四种价格现象:
     (1)凡长期发展较慢的部门(以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为主体的文化知识的更新速度为依据),其商品的价格不断上涨。比如农业、手工业、教育业、印刷业、建筑业。
       价格这种上涨在于生产率速度(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小的部门,其每件商品交给社会用于平均分配的价值小于社会依照平均律分给它的价值——也就是拿出的少,拿回的多。同理,发展快的部门(如电子业、信息业)每件商品交给社会用于平均分配的价值比农业、手工业等大得多。这样当社会将集中起来的价值平均分配后,他们得到的价值小于其拿出的价值,于是价格降低。发展慢与发展快部门的价格间这种上涨与降低,在总量上正好相互填补,从而社会中物价不变。今年(2015年)我国蔬菜类价格表现为反超鱼肉类价格趋势,这种价格现象在20年前的日本就已经出现。随我国总体经济进一步发展,而蔬菜类生产率维持现在状况不变,则这种蔬菜价格反超鱼肉类的现象也会出现。


    (2)在生产方式相同(接近)的前提下,经济落后群体(地区和国家)生产的商品其价格低,经济发达的群体生产的商品其价格高。比如搬运、教书、建筑、飞机、卫星。这主要在于落后群体(地区和国家)的人均经济总量低些,从而工资低些。
        目前在评价不同国家军事实力时就没有考虑这个因素,往往简单地进行货币对比,货币投入量大则军事实力强,这是不正确的。中国生产1枚导弹的代价比日本美国低得多。


    (3)同样的劳务支出所挣的工资,在经济发达群体高,在经济落后群体低。比如美国与中国的差别,北京与武汉的差别,农业与工业的差别。


    (4)随群体(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工资水平不断上涨,且物价水平不变。


      价格互动规律是考察价格与商品数量间的关系——即价格数量关系,此时的工资提高是以人均商品量的增加为前提,上涨的工资被摊薄了,所以此时尽管工资水平提高了,但是物价水平不变。也就是说在价格第一规律作用下不会有“工资价格相互催动”这种现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0-30 14:06:11
如果“结果”由多种条件叠加而成,而且你也只能够抓住某些关键条件,同时也忽略掉更多的非关键条件,那么措词上就要相当谨慎。你不能够用“决定”一词,而要用“导致”一词。别小看措词上的这么点不同,因为“决定”一词的表述是不科学的,而“导致”一词的表述是科学的。具体论述可以参考《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0-30 14:09:59
另外,如果你希望别人欣赏你的作品,那么你最好能够给别人一种舒适的视觉享受,而不要用套红的方式来让人觉得太过刺眼。能够与人换位思考和换位感受,这是一种美德。说实话,套红部分我全部跳过没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0-30 14:29:44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0-30 15:33:2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