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星期老师让我们讨论对于古典学派和边际效用学派的看法,于是到图书馆借了几本关于经济思想史方面的书,吴易风《英国古典经济理论》1988年版,吴斐丹《经济学说史》1984年版。通过这两本书我知道“古典经济学”的概念是使马克思提出来的,而对于古典经济学的界定就是指资产阶级处于上升阶段时,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为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作斗争而服务的,英国的古典经济学的代表是从配第到李嘉图,法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是从布阿吉尔贝尔到西斯蒙第。
马克思惯用于他的阶级分析法,甚至将经济学说的发展也用阶级分析法来划分,于是我就产生了一个疑问,马克思会不会夸大了阶级斗争的作用,难道斯密、李嘉图在提出自己的学说的时候真的是想到要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要去和封建地主阶级作斗争吗?
楼上提到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模型提出的前后是谷物法与反谷物法同盟的激烈斗争,大地产者同制造业集团的斗争。李嘉图本身是企业主,他的理论会为他的政治主张效力的。看来李嘉图在主观上是有为自己辩护的嫌疑,或者我们这样看,古典经济学家可能主观上并没有为资产阶级服务,但是他们的学说在客观上却为资产阶级所用,这样理解,将他们划入古典经济学也是说得通。在两本参考书中都找不到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势理论,也许是因为这不属于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不屑于”去提它。
还是回到话题上来,在马克思看来,经济学确实是具有阶级性,“古典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都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诚然,在马克思的那个时代,阶级斗争很激烈,经济学说明显含有为阶级服务的特征,但是在“古典经济学”之后,经济学已经显示不出阶级斗争的痕迹,可能是因为此时的阶级斗争已趋于缓和,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分析工具,比如属于“庸俗经济学”的边际效用学派。于是我就想是不是“古典经济学"之后,或者“边际革命”之后的经济学就没有阶级性呢?
我是很想认为经济学不具有阶级性,可是想想一群“经济学家”提出来的“冰棍理论”确实又是在为一个特殊阶层的人服务,真的是有点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