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462 10
2016-11-09

引子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的企业三角债遍及全国,市场流通陷入混乱状态,企业经营遇到前所未有的支付滞涨。与此同时,消费急剧萎缩,工资性储蓄快速增加。消费者开始捂紧自己的钱袋子。为了缓解三角债和金融流通的困境,政府开始大规模从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推行“市场化” ——首先是以教育和社会保障的市场化为代表的一系列市场化措施。这一系列市场化政策的出台不但没有缓解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反而使国内消费趋于更加谨慎的萎缩状态。最直接的表现是企业职工感到预期的收入的严重危机。这时,周其仁先生真多我国经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首先提出了“预期紊乱的”解释。这一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储蓄率为什么意指高企不下的一个原因。这种应景式的“市场化”似乎很像冯兴元所说的“统治主义”“只顾当下”。


     反观今日,我国的民间资本一直徘徊于实体经济之外,莆田系和潮汕系等“资本大佬”近些年来在资本市场上的“腾云驾雾,窥视优质资产”,借公有制资源行苟且之事(如承包公立医院行医等); 土豪海外海量购置房产;游客使“日本马桶盖售罄 ”等等无一不在说明我国的“鼓励民间资本”之策的结果,实际上是“南辕北辙 ”在两股道上跑车。资本趋利性是一个本质的特性,预期的收益自然也是必须考虑的事情——“无利不起早”。


     当我们做的5年规划如果不能得出基本的预期,那么10-20年的规划是不是就有可预期性就更值得考虑了。民间资本投入实体经济,一般至少也要有10年的预期,这是投资的底线。现在李克强总理提出“预期管理”的问题看来是中央也在考虑“经济预期”的问题了。过去搞运动有“只顾拉车不看路”的政治口号,不过这经济还是要对预期有个基本的判断才好。


     下面这篇文章作为参考转帖如下:


总理为何一再提“预期管理”   

作者:程实



       摘要:中国经济政策语言是非常特别的,在境外市场看来,往往过于全面而难以把握重点,或是过于复杂而难以理解意图。因此,用市场语言加强政策解读,将有助于消除误解。

   日前,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再次着重强调了经济预期管理的重要性。

这不是总理第一次提出预期管理。2013年10月3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的三季度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强调,在坚持发展优先、创新宏观调控方式中引入“预期管理”。

   预期管理此举,可谓是切中时弊。对于中国经济的软着陆,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预期管理之成效。从全球视角看中国经济,预期偏差的“心魔”是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预期管理已成为守住底线的关键一环。

就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而言,预期都是格外重要的,预期是行为的指引,无论预期是否切实,总有自我强化、自我实现之可能。短期看,预期失控会导致市场超调,甚至激生系统性风险;长期看,预期失控则会扭曲资源配置,甚至带来内生性困境。

   预期管理向来是经济发展的痛点。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中枢下降,中国经济实际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然而,非理性预期的“心魔”依然存在,这给中国经济平稳渡过“L”型调整期带来了额外挑战。

从经济增长预期来看,11月1日,中国PMI数据表现强劲,结合此前一系列经济指标的表现,中国经济短周期企稳反弹的态势从宏微观两个层面均得到确认。尽管逻辑和数据都能提供有力支持,但境外市场始终对经济反弹的事实心存怀疑,并对中国经济的未来保有担忧。

   关于人民币贬值预期存在失控风险也成为近期焦点。10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快速贬值,逼近6.80的重要关口。尽管这一轮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完全可以由美元升值所解释,且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的有效汇率依旧平稳,但恐慌心理的蔓延难以阻止,资本外流压力骤增,人民币国际化推进再遇阻力。

此外,外界关于中国改革模式的理解仍然存在偏差。中国经济的核心特征是三期叠加,即“短周期反弹+长周期下行+超长周期崛起”,短周期反弹源自前期需求侧刺激性政策的效果显现,而政策效果正在衰减,中国经济之未来,取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对于中国而言,渐进式改革是务实的选择,然而,这种选择却不为境外市场全然理解和接受。

   在以上者三重非理性预期挑战之下,更显得预期管理是稳定之本。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而有效的预期管理,将能够有助于避免羊群效应,抑制投机行为,平滑市场波动,进而有助于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而且,预期管理有助于提振经济信心,抑制跨境异动,进而有助于中国经济发展得到可持续的资本助力。此外,预期管理还有助于疏通政策传导,稳定政策环境,优化政策效果,进而有助于中国经济政策实现卓有成效的“双侧搭配”;做好预期管理,对远离认知误区,尊重客观现实,形成理性判断,进而有助于各类经济主体实现创新发展是大有好处的。

   正因此,预期管理势在必行。但是,预期管理还是需要对症下药——预期管理并非简单的行政行为,而是与市场形成良性互动的有机过程。

   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决策如果出台前与市场沟通不够,就可能扰乱市场预期,后续就需要大量工作去弥补。”而要做到有效的预期管理,其中第一点,就是要让市场更清晰地理解政策。中国经济政策语言是非常特别的,在境外市场看来,往往过于全面而难以把握重点,或是过于复杂而难以理解意图,因此,用市场语言加强政策解读,将有助于消除误解。

除了解读政策,我们还需要让数据更全面地反映现实。中国经济数据之所以广被质疑,并不是由于真实性存在严重偏差,而是因为数据之间难以彼此证伪。因此,加强数据体系建设,增加数据层次的厚度,将有助于有效提升中国经济数据的可信度。

   非理性预期本质上往往是对一些简单事实的过度放大,因此,与市场的博弈需要更有策略,既尊重现实,又不曲解现实,例如,在人民币贬值预期管理过程中,光堵不疏将耗损无度,光疏不堵则无异于放任自流,唯有疏堵并举,方能实现有效的贬值预期泄洪。

   这个世界,本就是和而不同。我们有必要让世界更客观地认识中国。无论美国、日本、欧洲,还是中国,都在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上“独自前行”,因此,我们目前更需要的是让市场理解中国经济渐进式改革的决心和务实特质。

作者为工银国际研究部主管


(凤凰评论原创出品,版权稿件:http://news.ifeng.com/opinion/zhengnengliang/127/1.s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11-9 17:58:02
“预期管理”所要表达的其实就是巴菲特所说的“价值投资”。我不知道10万个决策者之中有没有1个巴菲特。就算有我看也不愿意从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1-9 18:56:55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16-11-9 17:58
“预期管理”所要表达的其实就是巴菲特所说的“价值投资”。我不知道10万个决策者之中有没有1个巴菲特。就算 ...
没人问你从政的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1-9 19:54:09
ldjdkj 发表于 2016-11-9 18:56
没人问你从政的事
我只想说得客气一些,但结果却让你看不懂了。我的意思是说,具备“预期管理”能力的人不在ZF里,ZF里没有这样的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1-9 22:16:54
为期10年以上甚至几十年的大尺度“预期管理”,我这辈子一共见识过三例。最近期的这一例是2004年到2011年这段时间,也就是傅成玉所设想的公司发展战略(背后有高人)。他没有随大流“走出去”,他要在行业景气半周里做强,多储备资金;要在行业重新洗牌的时候去做大,去收购海外资产。那时候预言石油将会在N年后见到25美元的价格,产油行业将会重新洗牌,这在当时来说是没有人会相信的事,但这些文字证据却至今保留在某实名网站上(2011年傅成玉被调离中海油,他的发展战略就此泡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1-10 08:23:07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16-11-9 22:16
为期10年以上甚至几十年的大尺度“预期管理”,我这辈子一共见识过三例。最近期的这一例是2004年到2011年这 ...
傅成玉这一类游走于官员和企业家之间的身份唯独会在中国出现。这种“两性”身份决定了他们的“预期思维”肯定是畸形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