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610 8
2011-12-14
轰动全国的“四岁女童”竟然是假的。已经得到救助的小悦父亲,你把其他真正需要救助的人置于何处,你又把曾经帮助过你的邻居还有ZF置于何处。

  以下为全文:


以善伤善是“四岁女童”事件的硬伤


  连日来,网曝“哈尔滨市宾县4岁女娃小悦照料瘫痪双亲”一事引发网民关注,一时间评论、捐助如潮,小悦父母已收到捐助现金12万多元。但是据调查,小悦家虽然确实非常贫困,要想彻底脱贫任重道远,可小悦父亲并没有瘫痪,ZF也按政策给予了照顾。(《京华时报》12月13日)

  一个4岁的孩子,承担起照顾瘫痪父母的重任,总让人觉得有故事化的夸张。小悦所在村的村民称,虽然网上说的有点夸张,但孙跃民(4岁女娃小悦的父亲)确实困难,靠他自己不可能翻身。这是村民的一种善意表现,策划炒作这一事件的幕后者也可能是一种善意,但一种善意不能以伤害另外一种善意为代价。小悦父亲并没有瘫痪,小悦也没有“挑大梁”,这种炒作无论动机如何,就事实来看,终归是一种欺骗,终归是一道硬伤。而欺骗,是我们断断不能接受的!

  真,永远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可贵的美德,也是爱心得以存续的基础。就私域的感情来说,或许存在善意的欺骗一说。比如恋爱中的男女,一方因为相思,故意说自己身体不舒服;比如说父子情深,子女假称孝敬父母的贵重物品不值钱。但私情一旦上升到公共领域,特别是慈善爱心领域,那就不应该有任何欺骗存在。所有的一切,都应该是透明真实的,经得起求证的。“四岁女童”事件的欠缺之处正在这里,也正是这点成了硬伤,“以善伤善”伤害了人们的感情。

  今年春天,曾发生过一起“母亲跪行救女事件”。一位来自湖北的母亲为了拯救罹患眼癌的女儿,在广州街头跪行千米乞讨捐助。事件传出后,同样引起了网友的如潮关注和捐款。但事后证明,这是一起早有策划的网络炒作。这同样是一种“以善伤善”。让人们为之纠结的是,“母亲跪行救女事件”,曾经引起媒体和大众的广泛讨论和质疑,为什么春天走到冬天,“以善伤善”再次发生?

  有人说,“4岁女童”一事再次拷问现行扶贫救助机制。确实如此,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了国家提高扶贫标准的必要性和进步性。但这一事件,同样再次拷问慈善求助机制,弱者有求助的权利,但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恪守什么样的底线,向社会求救?人们因为善心存在,即使发现部分受骗,一般也不忍心把善款追回。但善心不是被利用的工具,由此下去,只能让善心一再受伤,人们会和不敢扶人一样,再也不敢施善。最终影响的是慈善事业和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慈善求助应该是有底线的,其中一个底线就是真实,必须确保每一个细节真实。“4岁女童”事件的发生,说明社会底线失守严重,已经浸淫到慈善领域来了。弱者有权求助,也应该得到救助,但求助难道就需要故意放大一些细节、虚构一些情节吗?这种硬伤,让人们情何以堪。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6598291.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12-14 12:24:36
齐鲁晚报:“4岁女童”故事真相伤害了人们的信任感
  被“哈尔滨市宾县4岁女娃小悦照料瘫痪双亲”感动的热心人士,了解到真相后恐怕多少会感到有些别扭。

  12日,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对此事进行调查,发现小悦家里确实比较贫困,但小悦的父亲没有瘫痪,小悦本人也没有在家里“挑大梁”,而当地ZF的救助也未缺位。小悦的父亲称,求助信息是一个亲戚在网上发的,然后报社、电台等媒体来进行了采访报道。

  按说,帮助了需要帮助之人,爱心行动就实现了价值。不过,救助一事中若掺杂了拿女童说事、夸大困难程度这些主观因素,难免有借炒作博取爱心的嫌疑。据报道,来小悦家的热心人士,除了捐款捐物,都要见见小悦,很多人更是专程来看她。“4岁女童”这个关键词成了激发人们同情心的源泉,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好在小悦事件不是为了骗取钱财而编出来的圈套。小悦父母因病无法“翻身”,扶贫救助数额又有限,“脱贫”难上加难。如果把情况原原本本地平铺直叙出来,关注度可能不会太高,这可能是发帖人夸大乃至虚构事实的原因。不过,无奈之下的虚构,很可能会伤害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提供帮助者多是捧着一颗赤诚之心而来,要是发现凄惨的故事里掺了水分,感人的情节原来是加了设计,让人震惊的情景是被刻意放大的,好心人的一腔热情难免会被泼上冷水,再遇到类似的“感人事迹”,必然要在内心打上几个问号。何况,这样炒作不仅是欺骗了好心人,对于ZF救助部门,甚至对于帮助过小悦家的乡亲们都是一种变相的“抹黑”,试想,那些平常帮着做过饭、送过东西的亲戚邻居,因此被扣上了“袖手旁观”的帽子,这能不让好心人寒心吗?

  其实小悦事件并不是个例,之前也屡有夸大事实,以寻求救助的情况发生。这些事件的共同点在于,都以“儿童题材”进行炒作,最终都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救助,在小悦“照料瘫痪双亲”成为热点之后,也不排除其他人会跟风模仿。如果大家都效仿以炒作手法寻求社会救助,炒作也会有失灵的那一天,而那些确实需要帮助的声音也可能会淹没在一片嘈杂之中,“狼来了”的故事也极有可能成为现实。

  网络时代,给普通人提供了发布信息的便利渠道,但如果求助信息的发布如同游戏一般,一旦“狼来了”再现,那也不要责怪公众是麻木的看客。希望每一个小悦都能通过正当的方式得到救助。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6586767.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14 12:30:33
社会道德很有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14 12:31:36
伤害与被伤害。到底是谁伤害了谁?谁又是谁的伤害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14 12:44:45
可怜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14 12:51:19
今天看到一句话: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缺德的时代。
各位,咱们任重道远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