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o7100 发表于 2016-11-14 23:11 
我在那里是按照你的逻辑进行的计算。所以骂我就是骂你自己!按照效用论解释,产品的需求价值在增加。价值 ...
对于你这样的劳动价值论的外行,我十分有必要向你普及一下劳动价值论。
假设社会对某种农产品A的社会需求为100,表现在货币上也是100,100货币所对应的劳动量同样是100。正常情况下,社会投入100的劳动量生产出了100的A,每一个A耗费的劳动量为1。由于100A恰好等于社会的需要量,所以100的劳动量都是社会必要劳动量,形成的价值就是100,它所对应的货币也是100,平均到每一个A,对应的货币就是1,即1个单位的劳动量形成1个单位的价值,表现在价格上也是1。
假设,现在社会需要量减少为50,表现在货币上也是50,其他情况都不变。那么100的劳动量生产出的100个A就超过了社会需要量,其中有50就是社会不需要的,相应的就有50单位的劳动量不构成社会必要劳动量,不能形成价值。所以100的劳动量所形成的价值就只有50,它所对应的货币也是50,平均到每个A,对应的货币只有0.5,即1个单位的劳动量形成0.5个单位的价值,表现在价格上也就只有0.5。
假设社会需要量还是100,其他不变,但因为自然灾害,100单位的劳动投入只生产出了50A,平均每个A耗费2单位的劳动量。另一方面,因为社会需要量为100,A的价格必然会因为产量的减少而上涨。由于社会的需要量用货币表示为100,所以50A的社会总价格就可以达到100,即每个A的价格为2,这与每个A所耗费的2单位的劳动量恰好相对应。由此可得,在需要量用货币表现为100的情况下,100的劳动量都是社会必要的,形成的价值量就是100,对应的总价格就是100,如果因为自然灾害减产,那么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量就会增加,从而形成的价值就会增加。
最后,我们来看看自然灾害造成减产,同时需要量减少的情况。
假设需要量减少为50,用货币表现为50;社会投入劳动量为100,受灾害影响产量为50。按照上面对第二个假设的分析,100单位的劳动量只相当于50单位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因此,所能形成的总价值只有50,平均到每个A的价值就是1。由于100单位劳动量形成的价值只有50,所以对应的总价格也只有50。但现在这50不是体现在100个A上面,而是只体现在50个A上面,所以每个A的价格就是1,正好与其价值相等。
懂了吗?你所说的那些情况都可以用劳动价值论做出解释。你认为劳动价值论解释不了,完全是因为你不懂劳动价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