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031 0
2009-07-13
从6月中旬开始,力拓公司向中国钢铁业提出了金额高达90亿美元的“索赔”要求,要求我们对金融危机期间内未能履行的合同,进行赔偿。力拓董事会算了这样一笔账,他们号称在一共长达8个月的时间内,由于中国钢企推迟出货、甚至取消船只,导致其铁矿石业务共计损失50亿美元;涉及租船费用差价、海运差价方面则另需补偿40亿美元损失。

  力拓提出,如果此前钢厂的合同执行率在90%以上者,可以继续双方的矿价谈判、签约等后续事宜;如果合同执行率不足90%的钢厂,则需首先进行补偿,否则将不会进行谈判、签约等后续事宜。

  另一铁矿石巨头-必和必拓也差不多同时提出了类似的索赔要求,“但具体数额不详”。

  今年以来,中钢协与力拓、必和必拓等铁矿石长期协议价谈判一直僵持着,因为33%降幅和至少40%降幅谈不拢。

  今年以来,中铝试图190亿美元入股力拓、参与董事会的努力最终流产了,分手费不够外资大行的顾问费、佣金以及银行贷款违约金等,还得赔钱。这尚属次要的,我们哪次海外投资赚过钱?更主要的,我们宣传上的“走向海外”、“国际声音”等政治意义失落了。确实有些挫折感。

  此时,离原谈判最后日-6月30日没几天了。

  中钢协在据理力争,“在市场好的时期,力拓等矿商也会用不可抗力等原因,来解释他们为何需要减少长协矿的供应。”一位钢铁企业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出了不满,“但最后总是发现,他们的供货总量却一直在增加—在现货价价格居高之时,他们刻意减少长协矿的供应,却增加现货矿的销售。”

  而力拓和必和必拓对此的解释是,2008年,力拓销售了不少于1500万吨的现货矿,约占总量的9%,而必和必拓投放到现货市场的铁矿石销售量则达1900万吨,占总产量的15%。10%的现货量占总量比例,不很正常吗,还高吗?

  2007年我们国内钢厂执行铁矿石长协价比例绝大多数不到90%,最低的仅50%左右,合同执行率约为86%。

  我们媒体同时也报道了“发现特大铁矿石矿”的消息,只是太过明显了,且故伎重演。

  今年力拓、必和必拓在对日本谈判时也提出过同样要求,在日本答应接受降幅33%的同时(日本最早提出的降幅也是45%之上),“二拓”同意取消索赔要求。其实,这也是他们谈判的筹码和技巧。

  谈判,就是搞脑子,博弈。我估计,此招出乎了我们经济智囊和专家、教授的预料,或他们根本未了解、不了解国外情况和历史,主观臆测。

  确实,换位思考,他们做得很漂亮,至少面子上做得滴水不漏和很“公平”,并非针对中国一个国家。我们之前宣传上过早提出的“40%以上降幅肯定的”和“经济提早复苏”论,让我们陷于被动和尴尬。

  我们可以赔钱,但决不能赔吆喝。难道“赔了夫人又折兵”?

  7月9日,上海国安局通过一份新闻通稿正式表态:2009年以来,在中外进出口铁矿石谈判期间,澳大利亚力拓公司驻上海办事处首席代表胡士泰及该办事处人员刘才魁等四人,采取不正当手段,通过拉拢收买中国钢铁生产单位内部人员,刺探窃取了中国国家秘密,对中国国家经济安全和利益造成重大损害。

  同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例行记者会上就力拓间谍案表态,称窃取国家机密损害了中国的经济安全,但该案不应被政治化,也不应当影响中澳合作,中方将依法处理这一事件。

  随后首钢国际贸易工程公司矿业进出口公司总经理谭以新被拘,济钢、莱钢、宝钢、本钢等涉案传闻不断(按我估计,其它钢厂如果泄密了,只是被动和漏洞问题,而宝钢很可能本身就是卧底)。专家、媒体都纷纷发表评论此举属“商业间谍案”。

  澳总理卢克文表示“谨慎处理此案”,外媒多认为中国此举属“报复”行为,更有美媒从中分析中国的投资环境和管理层思维。

  我认为,力拓代表处在国内探听相关企业情况和摸底中钢协底牌等行为,肯定是有的。商业就是竞争对手间博弈、交战,不了解对手情况,越详细越好,还做什么生意啊。就像招标前,各投标者都千方百计摸底对手情况,只要做过生意的都知道,以前我到云南投标时,进宾馆餐厅吃饭我都看看周围有无竞争对手人员、及像公司模样的人员等,还真发现了。呵呵

  力拓“商业间谍门”关键在于探听消息的手段是否违法,打探底牌和消息完全是正常的、合理合法的,否则整天干嘛。

  另外值得思考的是,我们国内钢铁业目前年产能超6亿吨,且还在扩建、新建产能约2亿吨,如此巨大的产能怎么办?

  严重依赖原料-铁矿石是肯定的,而目前铁矿石供应商还是三大巨头。如果这些巨头像国内房地产商一样,不管消费者承受力而逆势涨价,怎么办?我们的主流专家教授指责巨头垄断铁矿石供应等论调完全站不住脚,只要看看我们国内房地产、通讯、银行等行业即知。

  当你指责别人时,别忘了其中有三个指头指向自己。

  钢铁厂生产线停产的亏损,如折旧、检修、人员安排等成本很大。而全产能运行又没有如此大的需求,库存增加。去年底政府充当下游消费者而收储了一部分,但继续运行又造成了目前积压,怎么办?靠炒作期货价格而做个好看报表数字(无实际销售、只是计提库存亏损减少了)有实际意义吗?

  即使几年后全球经济复苏了,对钢铁业的需求估计也不会回到2007年的水平(目前管理层的判断与我正相反),而我们产能却还在增加,风险很大。

  其实,只要回顾历史,估计一下几年后可能的国外经济复苏后特点即可获悉一二。

  类似的产能过剩、风险很大的国内行业还有房地产、大排量汽车、船舶制造等。目前国内主流媒体和统计局等的做法是,哪个风险大就“做好看”哪个,就像股市中,刊登报表变脸巨亏的公司开盘却拉涨停了一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