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3807 2
2009-07-14
1.二十四孝
汉代察举制的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促成和巩固了儒学的独尊地位。但儒学成为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后,也露出了它偏执和僵化的一面。
在我国秦汉以来两千多年的农耕社会里,孝道是家庭养老的主要支柱,对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符合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不可缺少的组织部分。忠臣出于孝子,后世更有所谓的“忠孝难以两全”的说法——为了实现忠君,某些时候可以牺牲对父母的孝,也就是说,“忠”出于孝,也高于“孝”。于是,孝道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维护孝道就是维护王朝利益。但不论何朝何代,对于这种主流意识形态的官方宣传都有许多虚浮甚至荒诞的内容。
由元代郭居敬辑录编写的二十四孝收有故事:虞舜孝感动天,汉文帝亲尝汤药,曾参啮指心痛,闵损单衣顺母,子路为亲负米,郯(音tán)子鹿乳奉亲,老莱子戏彩娱亲,丁兰刻木事亲,董永卖身葬父,郭巨为母埋儿,姜诗涌泉跃鲤,蔡顺拾椹供亲,陆绩怀橘遗亲,江革行佣供母,黄香扇枕温衾,王裒(音póu)闻雷泣墓,吴猛恣蚊饱血,王祥卧冰求鲤,杨香打虎救父,孟宗哭竹生笋,庾黔娄尝粪忧心,唐氏乳姑不怠,朱寿昌弃官寻亲,黄庭坚涤亲溺器。这24位孝子孝女的事迹,有的真有其事,有的颇有后人的附会之词,有的甚至夹杂了一些神怪灵异之事。
2.二十四孝子中有三位孔子的弟子
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音niè,咬)其指。参忽心痛,负薪而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
曾参母亲咬自己的手指,曾参能感觉到心痛,真是母子连心啊!
曾参是孔子七十二门徒之一,著有《大学》、《孝经》等书,在儒家学派中地位很高,战国时期名气很大。韩非记载了曾参的一个故事:曾参的妻子要去集市,儿子哭着也要跟去。他的妻子哄儿子说,你先回去,我回来给你杀猪吃肉。曾参的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参就要杀猪,他妻子说,刚才是哄小孩呀。曾参说,小孩子不能哄骗。小孩子还没有思考和分辨的能力,要向父母学习。你现在骗他,就是教他骗人。于是就真的把猪杀了,给孩子煮了肉吃。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镇(控制)。父查知故,欲出(休)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改悔。
这种孤儿受后母虐待的故事在古代流传很广。闵损后母的招术也很奇特:亲生儿子的棉衣里面填的是棉絮,闵损的棉衣里填的是芦花,外表上还看不出来。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野菜)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褥垫)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许多人的感慨。不过,子路仅仅因去百里之外背米,就进了二十四孝,全凭他是孔夫子的弟子。
3.二十四孝中的先秦贤者
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郯子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以供亲。猎者见欲射之,郯子具(详细)以情告,以免。
郯子是春秋时期郯国的国君,少昊氏后裔,熟识少昊一系的历史典章。某年,郯子朝鲁,鲁大夫昭子问及少昊氏以鸟名官之故,郯子详为解答。孔子听闻此事,“见于郯子而学之”。于是有“孔子师郯子”之说。
郯子虽是大贤,但他这样孝敬父母,确实令人难以置信。
周老菜子,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美味佳肴)。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著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老莱子是楚国人,出生于周康王时期,卒于周惠王时期。他著书立说、传授门徒,是春秋晚期著名的思想家。著作有《老莱子》16篇,汉魏时亡佚。少数言论在《子书》、《战国策》等书籍中有所收录。史籍记载,孔子困于陈、蔡后,由楚昭王迎至楚国,孔子曾见老莱子,并请教于他。
老莱子的孝亲行为,一般人也做不出来,顶多给父母讲讲笑话吧,要“彩衣娱亲”就太难为人了。
4.二十四孝中的灵异故事
汉丁兰,幼丧父母,未得奉养。而思念劬(音qú,劳苦)劳之恩,刻木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针戏刺其指,血出。木像见兰,眼中垂泪。兰问得其情,遂将妻弃之。
曹植所著的《灵芝篇》中对这件事情有记载:“丁兰少失母,自伤早孤茕,刻木当严亲,朝夕致三牲。”这里说丁兰少年丧母,似乎表示他只刻了母亲的像,同时,要“朝夕致三牲”,他应该相当富有。二十四孝中却说他“幼丧父母”,后文也没有明确说为何只为母亲刻像。他妻子久而不敬,也合乎人情。但以针刺木像的手指,就太过分了。至于木像居然流出了血,且眼中落泪,就成了灵异之事。
作者小时候也听母亲讲过“丁兰刻母”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广远,后来丁兰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农夫,孝事也被加上了许多细节,内容丰富,一个地方和一个地方的版本还略有不同。
汉姜诗,事母至孝。妻庞氏,奉姑(婆婆)尤谨。母性好饮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出汲以奉之;又嗜鱼脍(肉),夫妇常作;又不能独食,召邻母共食。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跃双鲤,取以供。
《后汉书·烈女传》记载此事更为详细,但主要情节相同。
广汉人姜诗的妻子,是同郡之人庞盛的女儿。姜诗事母至孝,他妻子庞氏侍奉婆母尤为恭顺。姜诗的母亲喜欢饮江水,取水的地方离他家有六七里里,庞氏常去江中取水。有一天,风很大,庞氏取水没有按时回来,这位婆母竟然因此让姜诗将庞氏赶走了。庞氏并没有离去,她借住在邻家,昼夜纺绩,然后买来美食,请邻居家的老太太送给她的婆母。许久以后,她婆母感觉奇怪,才问得实情。于是,她婆母大感惭愧,才将儿媳召了回来。后来,姜诗的儿子因为去江中取水淹死了,庞氏怕婆母哀伤,不敢告诉她,竟哄老太太说孙子外出求学去了。
这位婆母还特别喜欢吃鱼脍,又不愿意一个人独食。姜诗夫妇经常设法做鱼脍,还请来邻居老太太与他母亲一起吃。结果,奇迹发生了:他家旁边忽然涌出泉水,味如江水,每日还流出两只鲤鱼。于是,这老太太喜欢喝江水、吃鱼脍的愿望全部顺利实现了。
西汉末年,天下大乱。有赤眉军经过姜诗的村子,竟弛兵而过,不敢骚扰,说“惊大孝必触鬼神”。当时正发生饥荒,赤眉军送了米肉给姜诗。后来,姜诗举孝廉,任江阳县令,卒于任上。
晋孟宗少丧父,母老病笃,冬日思笋煮羹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归持作羹奉母。
孟宗的母亲年老病重,冬天想吃笋羹。如果是普通人,想不出办法也就算了,说不定还会抱怨老太太几句。孟宗想不出办法,却到林子里抱竹痛哭。结果,孝感天地,不一会儿地上就长出了几根竹笋。
5.天仙配
董永的事迹,始见于曹植的《灵芝篇》,是魏晋时民间传说中的人物。
汉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货钱而葬。及去偿工,路遇一妇求为永妻,俱至主家。令织缣(音jiān,细绢)三百疋(音shū,匹)乃回。一月完成,归至槐阴会所,遂辞永而去。
这是一个更为神奇的民间故事,甚至未必真有董永其人。不过,民间传说里这种天上掉下来个仙女给孝子当媳妇的故事多得很,牛郎织女,田螺姑娘,都是。
6.乱世孝子
后汉江革,少失父,独与母居。遭乱,负母逃难。数遇贼,或欲劫将去,革辄泣告有老母在,贼不忍杀。转客下邳,贫穷裸跣(音xiǎn,赤脚),行佣以供母。母便身之物(日常所用),莫不毕给。
《后汉书·江革传》的记载比较简单:江革,东汉济阳人,以事母至孝,乡里称之。明帝时,举孝廉。
汉蔡顺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乱,岁荒不给,拾桑椹,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三斗牛蹄一只与之。
蔡顺其人也没有留下其他史料,可能是民间流传的一个奇事。黑色的桑葚是成熟了的,味道较好,蔡顺的孝真是体贴入微。
7.闻雷泣墓
魏王裒事亲至孝。母存日,性畏雷。既卒,殡葬于山林。每闻雷,即奔墓所,拜泣告曰:“裒在此,母勿惧。”
此事得以流传,一是因为故事本身颇为奇特,二是由于王裒本人在当时颇为知名。史载:王裒,博学多能,善书。他隐居授徒,每当读《诗经》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一句时,就思念双亲,痛哭流涕。后来,他的弟子都不忍再读《诗经》中的这一篇。王裒的孝行得以流传,可能与他的弟子们的称颂传扬有关。
8.隋唐以后进入二十四孝的孝子
唐崔山南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祖母唐夫人,每日栉洗,升堂乳其姑,姑不粒食,数年而康。一日病,长幼咸集,乃宣言曰:“无以报新妇恩,愿子孙妇如新妇孝敬足矣。”
唐朝人崔山南家的这件事也相当罕见:当年,他曾祖母长孙夫人年老无齿,儿媳唐氏每日用自己的奶喂婆母。结果,老太太一粒粮食不吃,也健康地活了好几年。于是,老太太祝愿儿媳,希望她也得到儿媳、孙媳这样的孝敬。
宋朱寿昌,年七岁,生母刘氏为嫡母(父亲的正室妻子)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人诀,誓:不见母不复还。后行次同州厂得之,时母年七十余矣。
《宋史》中记载:朱寿昌,字康叔,宋朝人,官至司农少卿、朝议大夫、中散大夫,年七十而卒。
宋黄庭坚,元祜中为太史,性至孝。身虽贵显,奉母尽诚。每夕,亲自为母涤溺器(便盆),未尝一刻不供子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7-14 15:13:32
9.伪孝扬名败露

《后汉书·陈王列传》记载,东汉名臣陈蕃曾为乐安太守时,曾遇到过一件奇事:

民有赵宣葬亲而不闭埏隧(音yánsuì,墓道),因居其中,行服(穿孝服)二十余年,乡邑称孝,州郡数礼请之。郡内以荐蕃,蕃与相见,问其妻子,而宣五子皆服中所生。蕃大怒曰:“圣人制礼,贤者俯就,不肖企及。且祭不欲数(祭祀的次数不要求多),以其易黩故也。况及寝宿冢藏,而孕育其中,诳时惑众,诬污鬼神乎?”遂致其罪。

赵宣的父母去世埋葬后,他不关闭墓道,住在里面,穿孝服居丧二十多年,结果孝名远扬。陈蕃任乐安太守,有人向他推荐赵宣。陈蕃接见赵宣时,问起他的家人,发现他有5个孩子,都是在这20多年住在墓道里时生的,于是大怒,将赵宣治罪。

中国现在的城市,生活方式已经高度西化,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跟美国人差不多。美国人说,他们的社会是“孩子的天堂,老人的坟墓”,我们与他们相比,还要差很多:家家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养老当然不可能。社会保障不健全,社会养老似乎也做不到。孩子要中考、高考,也绝不是生活在天堂里。

在这样的环境里,孝道大概不可避免地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不过,在任何社会,都有主流的意识形态,做人做事符合主流,总会顺利一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14 16:59:01
古代史很孝,但是还是不少为博得名誉,获得官位而产生的伪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