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需要指导而不是质疑
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肆虐的全球商界就像是海啸之后的沙滩,到处充满了奄奄一息的可猎食目标。原本那些高高在上的世界知名品牌开始从神坛上走下来。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内企业拿着大把的钞票就可以去肆意收购。也因为如此,从中铝收购力拓失败,到腾中收购悍马和温州的商人争购皮尔 .卡丹传闻,每一桩交易,都被置于公众的显微镜下,支持声,反对声,声声入耳。
一些专家质疑那些大胆进行海外并购的中国企业,是否已经准备好进入文化、语言和劳工关系都完全陌生的海外市场,政治因素、缺乏专业经验也是中国企业面临的难题,类似的说法屡见不鲜:仿佛发达国外品牌永远在我们之前,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比不完的“巨大差距”,至于这个“差距”到底是什么?究竟有多大?却无人关心或语焉不详。
质疑是容易的,难的是如何去建设,给予指引、方向和出路。纵观业界,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思想和方法却乏善可陈。倒是最近并购专家熊焰新著的《中国流》是一个突破。这本“堪称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经典、系统的读本”,对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和机遇,成功和失败的案例,都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基于多年从事国有产权交易和企业并购重组的丰富经验,详实的调研和数据支撑,熊焰指出,即使风险和陷阱弥补,但中国制造业要生存和发展,还是需要大步走出去,分享其他国家先进的技术、品牌、销售渠道和资源,以提升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海外收购正进入加速期,而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开始确立“买家”地位,这是一个巨大机遇下的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