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组织运营模式的演变(下)
于德浩
2016.11.28
以上的应用其实主要是侧重整个经济体的发展,对于单个企业的盈利,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现在具体到一开始的面包商品案例,进行简单说明。
单看一个面包的价格,3元=1.5元原材料面粉等+0.5元机器耗损折算+0.5元劳动力价值+0.5元利润。科技乘数因子是3,即新增价值是3-1.5=1.5元=3*0.5元劳动力价值。现假设该企业1年生产120万个面包,每年生产12个月,每月生产4周。每周为一个循环周期,生产2.5万个面包。
假设没有其他税费或者说假设所有税费均以“房租和机器耗损”折算形式表示,一个月的销售收入是4*2.5万*3=30万元;利润5万元,工资开支5万元,机器房租销售费用等折算5万元,原材料面粉等15万元。
机器耗损折旧为1万元每月,房租为4万元每月。 房租年付,机器设备十年折旧期。预付资本就是120万元机器+48万元房租+约32万元月流动资金=200万元。每年净利润是 5万*12=60万元, 年均利润率=60/200=30%。
上面这个案例就是传统企业的经典运营模式,一般来说,这可以做成一个百年老店。这类企业一般现金流充足,一般可能有100万的流动资金,大约3倍于正常流转资金。当原材料涨价时,比如从1.5元上涨至2.5元,面包售价就上涨为4元=2.5+0.5+0.5+0.5,总利润不变。当工人平均工资上涨,比如从0.5上涨至1.0元时,面包售价就上涨为4.5元=1.5+1+1+1,由于科技乘数因子,企业总利润也会跟着翻倍。
企业家想知道的是,在市场不变的情况下,能不能通过优化资源,提高总收益或总利润。我的回答是,不能。在此,我先补充一个经济学常识,“商品的成交价格是一个范围,而不是一个值。”上一节我没有讲,是因为这个原理往往会使得大多数人误入歧途。简单的说,一件商品的成本价是8元,一般市场价是10元;其实9元或11元也可以是成交价。这就是人们常见的“讨价还价”。
有便宜就占,是市井小民引以为荣的小聪明。所以,他们“优化”面包店的馊主意就是,给工人少开工资,从0.5元降低为0.4元,面粉的进价压低为1.4元,面包的售价提高为3.2元,这样3.2=1.4+0.4+0.5+0.5+挤出来的利润0.4元。如此精打细算,一年的总利润就会提高80%,从60万元增加为108万元。当然,结果可想而知。可能一两年内,利润达到了100万;但是不会超过5年,基本这个百年老店就关门歇业了。
真正的大商人都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先有资本循环,才后有利润。如果为了蝇头小利而使得循环中断就太得不偿失了。当年孟洛川拜师学艺时,背诵“买卖小九九”,被师父一阵猛批;李嘉诚告诫子女“经商如果可以有8分利,我们李家只拿6分就好”;王健林也说,企业要做大必须做市场,而不是搞关系。市场的唯一认定标准是“质优价廉”,不是自以为是的“操控价格”。大商无算的境界是高度重视买卖的成交,其他一切都往后边站;经济学实践就是“薄利多销”。
现在的企业运营理念是,百年老店的经营已经是最优了,要想提高利润,就是再开一家店。比较稳健的做法就是,利润再投资,但现在来看过于保守。现在的观念是主张增加负债,也就是说,预付资本是200万元一次性投入,我只出100万,然后融资100万元。
融资方式,在过去是以债权为主,比如银行贷款,亲朋好友个人借贷。现在正在往股权融资上发展,即风险投资及A轮、B轮融资等等。股权融资的好处是没有“利息”的压迫,但是利润会被投资人分走很多,而且以前的“同股同权”还会逐步让资本夺走话语权。像是以前的健力宝及现在的万科和格力,都是资本赶走创业者的案例。当然,阿里巴巴和京东作为新型的互联网企业,实行“股票的投票权和收益权分离”巧妙的避开了资本的干扰,有如“劳动雇佣资本”。实际上,无投票权的普通股,就是以前的优先股的一个变种,只不过以前是固定高利息式分红,现在改为对公司净利润的索取。
在此,我主要想强调的是,资本的具体构成形式并不影响企业的生产运营。无论这200万元资本是自己的钱,还是父母给的钱,或者银行贷款,或者朋友借贷,或者股权融资等等,企业该怎么生产还是怎么生产,只不过利益分配不一样罢了。这里需要注意的关键就是,一定要让企业运转,资本循环。现代企业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资金链断裂”,因为大部分资本都不是创业者的。而传统的“利润再投资”一般不会有现金流问题。
资金链断裂,归根到底还是“信任危机”。创业者若想成功获得投资人的青睐,必须让他们一直相信三件事:相信企业运营方案能够带来很大利润,相信创业者有能力干这件事,相信创业者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最后,再说一下技术研发。社会发展需要技术进步,但是如果对单个企业来言,研发一般没必要,除非真有雄厚的资本及相应的人力物力。技术的研发往往对应大量沉没资本,而且研发成功率有很大的偶然性。一般来说,买技术看起来很昂贵,但实际上还是相对划算。所以,现在的大企业都是在不惜重金并购拥有新技术的小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