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576 0
2016-11-28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16年第46期 出版日期 2016年11月28日
基石投资者的高占比以及虚高定价,让香港IPO市场一时表面风光,背后很大程度上变成了“自己人的游戏”,侵蚀香港资本市场的竞争力


《财新周刊》 文| 财新特派香港记者 杨砚文 姜博文
  尽管距离2016年结束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但毫无悬念的是,以融资总额计算,香港今年将再次蝉联全球最大的IPO市场。然而,在市场专业人士眼中,这并不值得沾沾自喜。
  “我觉得现在香港资本市场很糟糕。”香港资深银行家、上市公司商会主席梁伯韬11月21日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坦言。
  “这是不健康的。”安联投资(Allianz Global Investors)亚太区股票首席投资总监陈致强也向财新记者表示,香港IPO市场的火热“票房”如今似有“注水”之嫌——基石投资保驾护航、兄弟企业抬轿坐庄,为了政绩强制发行,IPO市场正沦为“自己人的游戏”。
大比例基石投资
  集资总额达591亿港元(约76.2亿美元)、2016年全球最大体量的IPO——中国邮政储蓄银行(01658.HK,下称邮储银行)于9月28日在港交所挂牌交易,引入基石投资占比高达76.77%。在投行高盛的强力护盘之下,一个月的稳市期间股价走势如同“条形码”;但稳市期一结束,邮储银行的股价立刻跌破发行价。
  如此大比例的基石投资如今在港股市场上屡见不鲜,上市的金融机构尤为明显。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10月在港上市的中国华融(02799.HK)基石投资占比达70.3%;光大证券(06178.HK)于今年8月在港上市时的基石投资占比达67.42%;10月在港上市的招商证券(06099.HK)基石投资占比为61.32%。
  近期内地的中小银行赴港上市潮,也强烈地展现了这一共同特点:于2015年12月上市的青岛银行(03866.HK)引入的基石投资占比达68.54%;郑州银行(06196.HK)基石投资占比达63.48%。今年3月上市的天津银行(01578.HK)基石投资占比达59.01%。而更早在2014年3月上市、“明天系”控制人肖建华旗下的哈尔滨银行(06138.HK)基石投资占比为45.5%;2014年12月上市的盛京银行(02066.HK)基石投资占比为51.5%。
  “这只是表面上有锁定期的基石投资者,背后还有不少没有锁定期的重要投资者(Anchor Investor),不少兄弟企业或友好企业互相帮忙。”一名香港外资投行的中国区负责人向财新记者说道。
  2005年左右,基石投资者的概念开始被引入香港IPO。当时,基石投资者可以为IPO顺利发行和提振股价背书,起到给普通投资人示范的作用,如今的基石投资者却“变了味道”。所谓基石投资,就是在一家公司IPO时,有一个或几个投资者提前与股票发行人签订认购协议,认购一定数量的股票。与A股、美股不同,基石投资是香港资本市场特有的制度。
  设立基石投资的原因是,当时不少赴港IPO的内地公司没有对比标的,加之投资者尤其是散户投资者对内地公司业务不熟悉,因而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有所顾虑。在此情况下,引入基石投资可以给市场一个相对具有公信力的参考。早期的基石投资者通常为香港的几大家族,随着这些“意见领袖”的“入场”,投资者们往往蜂拥跟随。
  当时的基石投资,对于市场而言,有着风向标般的关键作用,但占比不高。2005年中国神华(01088.HK)赴港上市时,曾引入包括中信泰富、中银集团、郑裕彤、李兆基、郭鹤年、荣智健等诸多重量级基石投资者,基石投资占比也不过16%。中国人寿(02628.HK)当年上市时,引入了李嘉诚、郑裕彤、李兆基等保驾护航,其基石投资占比也只有18%。
  “基石投资如今已对投资者的参考意义不大了。”瑞信亚太区股本资本市场主管、董事总经理徐经纬对财新记者说道,“十年前,当时市场气氛很好,不管什么类型的IPO,市场都很积极地参与。但最近一年,投资者尤其是传统的机构投资者开始变得有选择性。”
  如今在香港的IPO基石投资市场上,已很少再见香港的大家族。“赚钱的机会少了,所以最近几年已基本看不到他们做基石投资者了。”梁伯韬说。
定价虚高的“孤儿股”
  大亨们意兴阑珊的背后,是如今大量赴港上市的内地企业(尤其是国企)在上市发行时定价虚高:一方面是在上市定价时受制于不可贱卖国有资产的相关法规要求,股票定价不能完全参照同业市场估值;另一方面是受制于管理层的政绩考量,因此这些企业在发行新股时,大比例引入基石投资者保驾护航。这些基石投资者,大部分不是上、下游合作企业,就是“国家队”相互帮忙、兄弟企业抬轿坐庄——本质却是,IPO本身无法唤起真正投资者的兴趣,股价表现就是最好证明。
  今年8月在港上市的光大证券,引入了8家基石投资者,“国家队”云集——中船重工、中国建筑、中国人寿、交通银行等;10月上市的招商证券引入了多达11家基石投资者,包括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再保险、国家电网、云南城投集团等。
  但在公开发售方面,投资者并不看好。11月1日上市的中粮肉食(01610.HK),香港公开发售部分仅有43%获认购,其股价更是直接在上市首日开盘后跳水,全天一度低于招股价24%。7月上市的东方证券(03958.HK)情况类似,公开发售部分有96%股份获得认购;去年12月上市的锦州银行(00416.HK)公开发售仅录得4%的认购。
  在香港资本市场,IPO时一般会把5%-10%的股票公开发售,也就是销售给散户投资者。这个认购情况能够反映市场情绪,好的公司甚至会录得几百倍的超额认购。
  在梁伯韬看来,“人为提高定价会导致认购不足或刚刚满足,这意味着上市后没有投资者进场接货,致使二级市场的买卖交易很少;如果基石投资占比又很高,那股票的流动性就更差了。没有买卖,机构投资者没有兴趣,投行研究部门也不愿多关注,这些股票最终就变成所谓的‘孤儿股’。”这种违反市场规律的行为会损害香港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也会带来很多“后遗症”,长此以往将产生恶性循环。
屏幕快照 2016-11-28 22.39.13.png
  “后遗症”直接表现在股价上。财新记者统计过去一年在香港IPO的部分内地企业,截至11月22日收盘时,邮储银行报4.23港元,较招股价低11.13%;光大证券报12.18港元,较招股价低4%;华润医药(03320.HK)报8.76港元,较招股价低3.7%;浙商银行(02016.HK)报3.87港元,较招股价低2.27%;天津银行报6.38港元,较招股价低13.67%;中国再保险(01508.HK)报1.84港元,较招股价低31.85%。哈尔滨银行上市至今已逾两年,股价绝大部分时间低于招股价,至今较招股价低约20%。
香港资本市场的危机
  如果说IPO“虚火”只是香港资本市场问题的表象,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近年缺乏顶层设计,亟待转型和升级。
  梁伯韬指出,目前赴港上市的大部分内地企业仍然是“旧经济”股,投资者自然没兴趣。以往按照市场规律,这些IPO会被推迟;但现在一些国企为了“政绩”,哪怕投资者没兴趣,也要“为了上市而上市”;一些中小金融机构的“上市”,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瑞银证券H股策略分析师陆文杰向财新记者指出,最近两年,在香港新上市的公司大多为金融股,包括券商、银行、租赁公司,这已不是投资者最感兴趣的板块了。“若未来上市的还是这类公司,可能仍旧很难吸引投资者,上市后股价面临的压力也比较大。”
  在梁伯韬看来,香港资本市场这些年故步自封,错失了转型机遇,而这个转折点就在当年对阿里巴巴(NYSE:BABA)的抉择。
  由于阿里巴巴“同股不同权”的公司架构与香港资本市场“同股同权”的原则相冲突,两年前阿里巴巴最终选择在美国而非在香港上市。如今,阿里巴巴个股日均成交量已达香港市场总成交量的五分之一;更重要的是,阿里巴巴赴美上市所带来的群体效应,令诸多中国“新经济”概念股转往美国资本市场。
  “阿里巴巴只是个案,但说明香港的资本市场目前缺乏顶层设计,缺乏全面、深刻的改革和检讨。”梁伯韬说,目前香港上市相关架构和条例是为过往的“旧经济”、重资产类型的公司而设计的,诸如地产、金融等传统行业,并不适合“新经济”、高科技等轻资产的公司。“沪港通、深港通只是打通了渠道,但在产品端,香港应该吸引更多‘新经济’概念的企业来上市,这样才能真正留住资金。”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日前也指出,香港的监管框架还不适合互联网金融公司,现行的香港上市条例是在互联网时代之前设计的,与初创企业和创新业务无关。“只有我们认为这座城市已经准备好了,我们才会在香港上市。”马云表示。
  2017年,香港市场正期盼包括蚂蚁金服、陆金所等在内的诸多互联网金融企业上市,以提振市场情绪。
  然而,除了市场结构亟待升级和转型,梁伯韬也直指,香港两大监管机构——香港证监会和港交所——在一些事项上“貌合神离”;负责顶层设计的金融发展局又缺乏资源推动。这些都令原本很具有制度优势和竞争力的香港资本市场停步不前。“新股市场只是表面风光,香港市场已错失了转型的黄金时期,正变得越来越糟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