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721 0
2016-12-05

题记:“熊孩子”该归谁管

     总说技术一流,就是不讲管理和服务是个啥水平与日本新干线的温馨相比,我们的高铁客人充满的是抱怨。以铁老大为代表的一群“熊孩子”的任性似乎没改变,总指望“爹妈”来撑腰:过去货运不愁货源——一家独大。如今货运还是挑肥拣瘦:公路快运的“门到门”和“当日达”已是家常便饭,铁路还是两眼呆呆的看着等别人送货上门,亏亏亏,老天爷不公平,没人找我办货运。请问水果蔬菜和海鲜能运吗,不能,批量小件包裹能运吗,太麻烦。沿途定点能配货吗,没办过。一站直达门对门行吗?只有计划班列,定点定时定运量才行。好像如今的货运市场没有铁哥们我适口的饭。

     去产能,要看出身:“主力团”是国民经济支柱,合并重组——这就做“做强做大”的一家独大“产业规划”。“村自卫队”,给你两条出路:要么收编招安,要么关闭停产。供给侧改革的红利那是要保证“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至于保证社会就业,不是说了吗:全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吗?

     徐实先生最近有篇文章有点启发,在此转帖如下:


制造业需要出路 原材料价格上涨,怎么破?


http://www.guancha.cn/xushi/2016_11_30_382299.shtml


      近来,原材料价格上涨给制造业企业带来很大压力。与2016年初的情况相比,PVC涨价60%, 玻璃涨价40%, 塑料涨价30%,铝材涨价30%,铁涨价30%,纸箱涨30%【1】。


哪怕是2015年价格长期低迷的钢材,竟然也时来运转:商务部监测数据显示,10月31日至11月6日钢材价格环比上涨1.9%,连续6周上涨,累计涨幅6.1%,价格创5月初以来新高【2】。

TV面板价格持续上行。据奥维云网数据显示:从今年4月面板价格开始出现拐点反弹以来,32英寸涨幅46.2%,43英寸涨幅63%,49英寸涨幅38.4%,50英寸涨幅64.7%。

成本的压力自然很快传导到制造业企业。钢材涨价对白色家电的影响尤为巨大,冰箱、洗衣机和空调三大家电耗钢量约占整个家电行业耗钢量的80%,空调的原材料成本总体上升幅度约为8%~10%左右。而青岛海尔、格力等主流厂商的空调毛利率不过30%左右【3】。

可以预见的是,2016年双11狂欢过后,国内家电品牌将出现一轮价格上涨来应对成本压力,“剁手族”当初的选择不值得后悔。然而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毛利率迅速摊薄的日子并不好过。2014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利润率仅为2.7%,与美国制造业企业相差巨大。此时出现原材料价格上涨,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

我国制造业正处于从低端加工向高附加值制造的转型。众所周知,开发华为手机、龙芯CPU之类的高附加值产品需要巨大的研发投入。研发投入来源于企业的资金积累,倘若制造业利润不足、长期处于勉强支撑的境地,那就难以积累充足的研发经费完成升级转型。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上述局面肯定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所以需要尽量消除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

谁在推动原材料价格上涨?

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是多方面因素“扎堆”出现导致的结果。主要因素包括:

能源价格上涨

2016年以来,煤价走势可以用“步步惊心”来形容,看看下图就明白了。

对于这轮煤价上涨,业内人士已经给出了精辟的分析:压缩合规产能对煤价暴涨的作用不大,不合规的“黑煤”产能被压制才是煤价大幅调涨的主要原因。“黑煤”即证件不全或不按规程生产的矿出产的煤。2016年,国家期望通过煤炭企业压缩16%的产能。

但在严查整治的情况下,行业中多年违规生产的“黑煤”直接消失,导致在减产16%的基础上又减产了20%,实际产能减少36%以上。这36%产能的减少,是这次煤炭暴涨最主要的原因【4】。

煤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来源。煤价上涨,必然带动金属冶炼和电力成本的上升,这种成本压力自然传导到钢材、铝材等原材料上。

化工原料供给出现问题

近半年来,上游化工原料开始猛涨。TDI(甲苯二异氰酸酯)从年初的1万/吨狂涨到5万/吨;新戊二醇从6000元/吨左右涨到了13800元/吨。与年初相比,市场售价涨幅超过了50%的品种相当多,很多品种涨幅高达一倍甚至超过一倍,例如顺丁橡胶、丙酮、丙烯、丁二烯、顺丁橡胶等【5】。

TDI主要用于软泡、涂料、弹性体、胶粘剂等领域,其中软泡占比达70%以上,对家具和装修行业影响巨大。由于生产技术壁垒较高,TDI行业生产企业较少,行业长期呈现寡头垄断格局。

2016年3月以来全球范围TDI供应已经开始出现收缩,三井鹿岛11.7 万吨的TDI装置受到日本地震影响意外停车,并且已经于5月份正式宣布按计划永久关闭。

在欧美地区主力厂家中,法国Vencorex 和美国科思创在集中检修,巴斯夫装置因故障延迟开车,拜耳装置出现故障需要检修。

一系列原因使得国外TDI 市场供应整体收缩,而国内产能供不应求【6】。新戊二醇等化工原料的涨价,也多源于近期市场供应的不稳定。

我国的化工原料生产虽有局部产能过剩,但仍有TDI、PX(对二甲苯)等重要化工原料处于产能不足的状况。

说到这里,不得不批评一下国内的“环保小清新”——这些人一听说某地要兴建石化企业,无论技术水平和环评结果如何,一个个义愤填膺地高呼“不要工业,要蓝天绿水”。问题在于,他们吃穿用度中的工业品难道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待到“小清新”添置新衣、装修家居的时候发现钱包大出血,他们就该老实了。

运输价格上涨

交通运输部、公安部《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将自9月21日起施行。新规堪称史上最严治超措施。依照规定,实施之日起,国内公路运输超限超载标准吨位全线降低,如载重量最大的6轴汽车列车超载标准由此前的55吨降至49吨,4轴货运单车超载标准由40吨降至31吨,降幅高达9吨。

治理超载有利于道路安全,势在必行。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哪怕是正确的政策也存在成本。

以6轴汽车列车为例,新规出台后,总重不得超49吨,总高不得超4米;原来总重(55吨) - 车皮(16.5吨) =实际载重(38.5吨)。

假设运费成本为100元/吨,那么总运费为3850元/车;现在运费总金额不变,实际载重变成了28.8吨,也就是说,每吨货物的运输成本为133.6元,运费单价实际上已经上涨了33.6%。如果再加上相应增加的税费,运输单价至少上涨了35%-38%【7】。

原材料生产地和作为用户的制造业企业毕竟存在地理上的距离,运输价格上涨等于提高了原材料的实际使用成本,承受这种成本压力的还是制造业企业。

世上很多事很难两全:世界卫生组织2015年表示,中国每年因为道路交通事故造成超过20万人死亡;70%的交通事故是由车辆超限超载引起,50%的群死群伤事故与超限超载有直接关系【8】。

考虑到上述触目惊心的数字,“史上最严治超措施”势在必行。至于由此产生的运输成本,权当是全民缴纳的“道路安全税”好了。

人民币贬值

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制造业产品出口,而对原材料进口来说恰恰不是好消息。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中间价由2016年初的6.49左右,变成了现在的6.9左右。也就是说,不到一年的工夫,人民币已经贬值近6%。

以木材为例,出于本国环保的考虑,中国大量进口木材。进口地包括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等等,其中原木进口大约2/3来自俄罗斯。木材进口多数以美元结算,因此人民币贬值必然造成进口成本上升【9】,由此带动下游建材、家具等产品的提价。

稳定原材料价格,有什么招数?

为了制造业的稳定发展,稳定原材料价格已是当务之急。根据上述4方面因素,可以采取以下对症下药的手段:

稳定能源产能

煤价上涨这事也要一分为二地看。煤价上涨毕竟说明各地对违规生产的“黑煤”的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与之相关的煤炭物流园、煤场、洗煤厂纷纷消失。这意味着煤炭行业的主导权将更多集中在大型国企手中。

据煤炭协会粗略估计,2015年国企在煤产量中所占比例在70%以上。国企产能的实际占比在“黑煤”消失的背景下将进一步提升,这意味着国家对于煤矿产能具有更强的掌控能力。

只要国家根据市场形势,稳定现有煤矿的产能,煤价在供给稳定的情况下必然逐步回落,带动钢材、有色金属和电价的回落。这部分原材料价格是可以较好控制的。

(未完,接下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