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需求是进化的。当人类还在狩猎时代,能够得到充足的猎物就是最大的满足。那时的人类没有过高的需求。当人类走出深林,来到了平原,变狩猎为采集和耕种的时候,人类的生产力提高了,他们开始有了一定的闲暇时间,他们会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唱歌、跳舞,会举行祭奠活动,他们的社交活动多了起来,他们更注重自己的装饰和仪表,中国古人从那个时期就发现了玉饰,佩戴玉饰就成为了“时尚”,过去的动物牙齿做项链的装饰被玉石的项链、玉佩取代了,并衍生出了区分等级的各种装饰。那时的人类的需求相比狩猎时代进化了,他们的需求层次更高,而不仅仅是能不被饿死就满足了。
当人类发现陶器和青铜作为生活用品更方便适用,人们就对陶器和青铜器产生了需求,他们对于陶器与青铜器如此的诊视,甚至自己死后也要把自己用过的器皿带入坟墓。
在这一时期,吃始终是当时人类的最大需求,能尽量吃得饱、吃得好是当时的人们的普遍追求。我们都知道形容商纣王生活奢侈糜烂经常用“肉山酒池”来形容,当时的最高享受不过是在池子里灌满了酒,在树林里挂满了肉。当时的人们想不到什么样的生活比这样的生活更美好的了,那时的人们还没有了解和认识到更新奇的消费形式,因为在那个时代新的消费产品还没有出现。
随着生产力进一步的发展,人类学会了纺纱、织布。于是人类对于吃之外的穿有了新的需求,在当时的“宫廷”穿丝绸的衣服变成了新的时尚。
到了汉代,中国人的需求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尽管生产力有了更大的提高,史书上提到“文景之治”的盛世常用粮仓的粮食都发霉了,穿钱的绳子都烂掉了来形容当时的“物质丰富”,人民安居乐业。可见人们还生活在吃饱攒暖的水平,还没有摆脱生存危机。
进入唐代以后,中国与西域人的商务往来频繁了起来,文化交流也多了起来,当时首先富裕起来的一批人开始发现了更好的生活方式,西域来的“奇珍异宝”成为了他们的新宠,西域的香料也在丰富着他们的饮食,唐朝时期是陶器像瓷器的过度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瓷器是唐三彩,达官显贵们不但吃得精美,其用具也高档了起来。除了吃穿之外宫廷的房屋也高大了起来。当时的人们还没有发现更好的生活方式了。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宋代的经济来源于其发达的工商业,宋代的丝绸之路改为海上丝绸之路,运输成本大为降低,同时宋代的科技也为海外的贸易提供者支持。在同一时期,西方人不知道精美的瓷器和丝绸是怎么生产出来的,他们对于中国丝绸和瓷器的偏爱成为了中国丝绸和瓷器的巨大市场,尽管当时中国还没有直接与欧洲人做生意,中国与欧洲人的贸易还相当于转口贸易,阿拉伯人充当了中间商人,但无论如何,中国的古代产品被全世界所需求者,从而换回了巨大的财富,供国人来消费。
接下来的明清一直没有超过宋代,只是到了清末,中国开始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世界对于中国独有产品(主要是茶叶)的需求增加了起来,这一需求导致了广东的繁荣,因为当时的“十三行”就在广东,广东的消费也因而提高了起来。
“清末民初的广州市民,进入了一个从未有过的眼花缭乱的广告世界。这些五花八门的广告,在今天看来虽显稚拙,甚至还有文绉绉不便传播的弊病,但在那个时期,却深深地影响了市民的日常生活。政治转型的大背景下,时尚消费也在广告带动下,发生着色香味俱全的转变。”(1)
尽管清末中国对世界的需求受到“十三行”的控制,当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是谁也阻挡不了的。清末民初,中国与世界接轨了,先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发现了以前没有过的新奇的贸易,他们于是对其产生了新的需求。他们对于西方洋布、蕾丝花情有独钟,对钟表更是爱不释手,方便的火材可比笨重的火镰实用多了,留声机成为了富裕的人的宝贝。
在18世纪发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对世界的改变时巨大的,首先工业革命的到来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劳动生产率,人们终于找到了人类忠实的奴隶,在此之前,人类都是通过奴役其他的民族来获得自己的利益。机器相对于人不会说话,不会反抗,无怨无悔地为人类做着一切,因此自从工业革命之后,人类所创造的财富成倍增长,人类积聚起来的财富支持者人类的需求和消费向着更高的层次进化。
工业革命之后机器解放了人本身,创造了巨额财富,是的人类有了更高需求的可能。这一可能呼唤着新的产品的出现来满足人类的新的需要。工业革命之后商品的种类增加了,而且更精美,价格更加低廉,人类的需求也在这一进化当中得以提高。而进入了现代社会的需求阶段。
现代社会的需求在不断地进化,尤其在中国进化更快。还是在几十年以前,中国结婚的的四大件不外乎:手表、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自80年代之后很快的就被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音响取代了。再到后来的电脑、手机、住房、汽车成为了人们需求的的新宠。人们的需求是不断地进化的,人们需求的进化是由于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人们所拥有的财富足以支持他们拥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富裕起来的人们对于最新的消费形式会产生不尽的追求,毕竟需求是人们在比较中产生的,谁不追求那些他认为最好的呢?人总是趋利避害的,总是希望自己的生活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的载体就是消费层次的提高,就是需求层次的提高。人们总是追求最好的,而使得人类的需求在不断地进化。
另一方面,人类对于高层次需求的不断地追求反过来刺激了人们不断地开发出新的产品,来吸引和满足人类的新需求,这一消费形式的变化引领者时尚的变化,也引领着社会的进步。
很难想象,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会对拥有一台自行车、一块手表而满足。人们的支付能力提高了,他们所拥有的财富足以满足更高需求层次的时候,你仍然让他们在低层次的需求下生活是不可能的。他的收入在支付低层次的需求还有剩余,就会产生更高一层次的需求,今天你再提倡“艰苦奋斗”不再会有人响应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在不断地提高,仍然让他们在低层次需求下生活,他们的收入就会因为花不完而成为废纸。
人类的需求是在不断地进化的,这就要求人类的能力足以跟上人类需求层次的提高,能够为人类提供新的产品形式和服务,以满足人类的新的需求。
还是在80年代以前,磨剪子抢菜刀还能够是一个人谋生的手段,那时的修表工是令人羡慕的工作,因为他的技能很多人不会,他们的技能因而是稀缺的,可以得到稳定的收入。
80年代以后,先是修表的人多了起来,修表工不再稀缺,另一方面电子表、石英表相继出现,修表工慢慢失去了他们的“生意”,到了90年代以后修表的行业已经消失了,修表师傅面临失业了。为了生存,修表恭只能寻求新的技能,以期获得新的收入来源。90年代以后,他们要么改行做起了买卖,要么刚起了新的修理行当,。自90年代以后随着修表行业的消失,代之的是家电修理行业的兴起,修理电视和冰箱的小店到处都是,人们需求的变化导致了人们必须提高自己的能力,来适社会的进步。
2000年以后,电脑开始走进了家庭,修电脑成了新的行业,当时会修电脑是很牛的,因为别人不会,只有你会,因为稀缺而备受推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电脑的质量在不断地提高,它们不再那么爱坏了,并且会修电脑的人也多了起来,修电脑的人就开始失去了他们的生意,以前修电脑起家的不得不靠经营电脑配件维持自己的生意。可见随着人们需求的变化,人们的能力是在不断地提高的,唯有如此方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方能让自己生存下去。
继修电脑行业的衰落之后,是修汽车行业的兴起,2000年之后汽车逐渐的走入了家庭,他们同样需要修理、养护,这一新的秀催生了汽车修理行业的发展,最后随着汽车修理行业的竞争,发展成了汽车修理养护一体的形式,汽车4S店成为了最后的胜者,它们更能得到人们的信任而脱颖而出。
人类需求的变化催生着不同的新行业,当这些新行业能够兴起的时候,因为其处于稀缺的状态,而会得到较高的收益。但是任何的行业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随着加入这一行业的人的增加以及这一行业的消失,人类的技能于鏊及时地更新,只有在寻找到新的技能的时候,人们才能保证自己的收入稳定。
人类的需求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如何抓住需求的变化,提高自己的能力,找到稀缺点是一个人的能力问题,因为没有任何的技能可以一劳永逸的终身享用,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没有一种能力是别人不可办到的,大家都在寻找着稀缺,并努力地提高这自己的能力,以期获得自己更高的收入,势必造成竞争。竞争的结果就是稀缺性的下降,收入的减少,行业步入低谷。此时唯有找到新的稀缺点,让自己的能力跟上需求的步伐,才能使自己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近些年,经常见诸报端的是边缘上去的贫困,对于他们的贫困人们很少问一句他们为什么贫困?在边远山区生活得人们所知道的信息不畅,他们只会种地,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化,种地已经不再是稀缺的技能了,靠不稀缺的技能想要获得高收入是不可能的。即使是他们出来打工,所能得到的工作也只能是技能低的工作,只有这些工作他们才能够胜任,而这些工作又是非稀缺的工作,指望依靠它们获得高收入几乎是不可能的。
人类的需求是进化的,人类进化的需求催生着更高档次的新商品的出现,来满足人类新的增长的需求。而生产和制造、维护这些新产品则需要人类更高的技能和能力,在此方面投入更多的劳动和努力更容易获得高收入,因为它们本身就是稀缺的。
进入现代社会,新产品产生了新的劳动形式,而新的劳动形式又要求着人类自身的技能的提高与丰富,人类的需求形式的进化反过来要求着人类技能的提高,不断地完善着人类本身。
在工业革命发生之前,那时还没有现代化的工厂,当时的生产主要是工匠和工场手工业来完成,以单间小批量的形式满足各地区的人类需要。当工业革命发生之后,机器出现了,机器最先取代的是机器能够胜任的人类劳动。纺纱工和织布工最先失去了他们来维生的工作,他们成了最先受机器排挤的一群人。机器的出现取代人类的劳动还在继续,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简单的机械的人类劳动正在逐渐地被机器所取代,靠人力搬运的工作被机器取代了,被机器所排挤下来的人们为了生存,只好寻找机器还不能胜任的工作。工业革命之后人类新增长的新需求,为人类找到了新的劳动形式,而这些新的劳动形式对于新工人的技能要求更高,不是之前的师傅带徒弟就能够满足的,新的工作就连师傅也没见过,怎么能够带徒弟呢?
在工业革命发生之前,技能的传承还可以通过师徒间的传承来实现,当时的人们普遍文化程度不搞,能识字的不多,所以师徒的传承是最佳的形式之一。工业革命发生之后,人类的新需求催生的人类新技能靠师徒的传承就很难满足了,工业革命发生之后,没有任何一项技能是一劳永逸的,人们为了生存就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因为世界的变化太快,也在要求这人类技能的不断提高。
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的教育水平在不断地提高着,工业革命之后人类找到了人类忠实的奴隶——机器为人类劳动,使得人类的闲暇时间延长了,而能够接受教育,这在工业革命之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在中国民国之前的教育主要是通过私塾来完成,当时的人们拿不出高昂的学费,受教育只能是富裕家庭的专利,财主、诗书世家的子弟包揽了受教育的机会,赤贫的人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
即使是受过古代中国教育的人,也完全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生活,古代中国的“教育”能教人认几个字就不错了,教育的内容多是四书五经,根本不适用于现代社会。
中国的新式教育是从清末开始的,清末废除了八股考试之后,新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开办了。新式教育不仅教人识字,而且教授人们新的知识,中国人的视野从此打开了,自民国之后中国就开始步入了现代社会。
新式教育是的人的适应能力更强了,新式教育培养了人们适应现代社会的基本技能,人们不再认为天屎圆的地释放的,知道地球是球体,靠万有引力绕着太阳转;人们了解了必要的数学化学的基本知识,人们学会了思考,而能够更进一步地探讨世界的秘密。
受到现代教育的人们,其适应能力更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更容易提高自己的新能力,因为现代世界的基本原理都是相同的,掌握了一定的现代基础知识就跟容易理解份饭复杂的现代世界,而随着现代世界的改变提高自己的能力,来改变自己。
西方的大学脱胎于教会学校。11世纪之前,欧洲的教育机构主要是教会学校,这些学校的主要职能是为教会选送神父和教士。后来,随着城市的兴起,也出现了一些世俗的城市学校,它们的规模和课程设置都很有局限性。但进入12世纪后,教育界率先出现了意义深远的新生事物——大学。
最早的大学与今日大学含义不太一样。它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行会,是当时各种行业协会的一种,或者说是学术俱乐部、讲座中心。这些行业协会纯属民间,自主管理,课程自行设置,不依赖教会,也不靠政府。与早期的教会学校比起来,新出现的教学模式更代表一种自由、独立和开放的近代精神。
经过了几百年的演化,逐渐形成了现代教育。自工业革命之后,受教育的人群在增加,此时的教育早已摆脱了中世纪华而不实的教育,它更加实用。教育不再是为宗教服务的附属机构,不只是为教会培养“人才”,大学更是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其教学内容也丰富得多,自由得多。
工业革命发生之后,人类受教育不再是那么“困难了”,教育越来越平民化,人们接受了现代教育,就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更容易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技能。
现代教育的基础教育培养了大批量的平民,使得他们具备了应有的素质,而更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现代教育还肩负着人类进步的使命,任何新思想和新思维都来自于现代大学,或自少是受过现代教育的人提出的。
现代人的技能的提高得益于现代教育,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对现代教育提出了不断更新教育形式和内容的要求,使得现代教育能够跟上社会进步的需要。进入二十世纪以后,现代教育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念,因为任何一种知识和技能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都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否则会被现代和会所淘汰。
现代社会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现代人的能力跟上时代的叫,而现代教育为现代人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只有保证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是最新的,才能是稀缺的,才会获得更高的收益,在现代社会中任何的故步自封都面临着被淘汰台的风险,现代社会要求人的能力跟上人类需求变化的要求。
(1)、新浪历史《清末民初广州的时尚消费大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