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05-4-6 15:24:00
您反驳我的观点,需要您来举证,“明明白白”之处没有就不要再说别的了。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逻辑前提,不仅是《资本论》,其他社会科学和一切自然科学都适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4-7 00:13:00
以下是引用hljqthzh在2005-4-6 15:24:13的发言: 明明白白”之处没有就不要再说别的了。
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逻辑前提,不仅是《资本论》,其他社会科学和一切自然科学都适用。

你这个人啊,让我怎么说你呢?我说你到底看了没有?你要是不想看,只是在这里和别人闹腾,我可不想和你辩论.我可以给你把原文打上来,但我上网的时间很少,我既然这么说就是有根据的.

唯物史观是资本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前提,我同意.但这就说明它不是资本论的逻辑前提了啊?真是搞不明白你这是什么思路.

你要是想写什么论文,想学点知识,想知道马克思原文是怎么说的,我也很愿意帮助你,但你的这种态度让人感觉你既不真诚也不谦虚.

你可能认为序言和资本论没有关系吧.但我要告诉,马克思自己说政治经济学批判包含在资本论前面部分中,而且资本论是前者的续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4-15 22:12:00
网上交流不提倡教训人!适合一切科学的逻辑前提就不成其逻辑前提了!马克思是不会说这样的蠢话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4-16 05:54:00

[讨论]回复楼上网友

你们纠缠在这个问题上有什么意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4-17 15:16:00
明确资本论的逻辑前提肯定有意义,把一切科学的逻辑前提强加给资本论才是没有意义的,因而是错误的.请表明您的观点好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4-17 21:54:00

[讨论]回复楼上网友

以下只是随便探讨一番这个问题,写出来,供网友参考,不一定正确:逻辑论证通常采用三段论,即有大前提,小前提及结论,如果套用到“资本论”,我们是否可以也问一下:什么是“资本论”的大前提,什么是“资本论”的小前提,什么是“资本论”的结论。而“资本论”共四卷,提出的问题何止百千,这些问题都同样有上述的三段论。所以,我认为你二人争论的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4-17 23:05:00

我冒昧插一句,社会科学是纯逻辑的吗?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是逻辑严密的抽象数学世界,而是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生活,是浩浩荡荡的人类历史进程。我觉得那些动不动指责《资本论》犯了什么逻辑前提错误的人未免浅薄,四卷《资本论》(包括注释部分)布满了那个时代大量的现实案例,是很严谨认真的理论著作。因此我认为,《资本论》就算有错误,也不是逻辑上的,应该用社会科学的眼光、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4-18 06:59:00

[讨论]回复楼上网友

我认为,马克思“资本论”,是马克思本人,以他自己认定是既合乎经济存在又合乎形式逻辑的构造出的经济概念体系。尽管我认为它的许多内容不符合上述规定。但说马克思的“资本论”主要内容是对他那个时代的描述,而不是努力去进行分析及揭示其运行机制,这对马克思更不公平,也更不正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4-20 05:58:00

社会科学的确不是纯逻辑,但社会科学必须符合逻辑。《资本论》的逻辑错误尚无人指出,也许它根本就不存在。许多指出《资本论》所谓“错误”的,除了表明他们的“勇气”外,理论上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研究《资本论》的逻辑前提对于理解其精神实质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把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作为各自相对独立的整体进行考察是《资本论》的逻辑前提,就说明《资本论》的研究目的是揭示资本家阶级剥削工人阶级的秘密,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西方经济学家说马克思的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是多余的,是错误的。因为价值只有完成向生产价格的转化,才能揭示整体资本家阶级剥削整体工人阶级的实质,工人阶级才能真正团结起来,这一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怎么能够理解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4-20 6:09:1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5-9 18:25:00
马克思的《资本论》的逻辑体系不是三段论所能概括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5-10 06:32:00

[讨论]回复楼主网友

以下是引用hljqthzh在2005-4-20 5:58:00的发言:

社会科学的确不是纯逻辑,但社会科学必须符合逻辑。《资本论》的逻辑错误尚无人指出,也许它根本就不存在。许多指出《资本论》所谓“错误”的,除了表明他们的“勇气”外,理论上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研究《资本论》的逻辑前提对于理解其精神实质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把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作为各自相对独立的整体进行考察是《资本论》的逻辑前提,就说明《资本论》的研究目的是揭示资本家阶级剥削工人阶级的秘密,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西方经济学家说马克思的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是多余的,是错误的。因为价值只有完成向生产价格的转化,才能揭示整体资本家阶级剥削整体工人阶级的实质,工人阶级才能真正团结起来,这一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怎么能够理解呢?

1无知不是理由。你看过庞巴维克的[马克思经济体系的终结]吗。

2资本论的目的是多方面的,但是它首先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之上。

3其实是经济学者,都能理解这一点。资本家和地主,同样可用马克思的逻辑,证明工人阶级“剥削”他们。“剥削”和“鬼使神差”一样,只是一个概念,且是没有内涵和外延的概念,马克思和吴承恩一样,把虚幻的东西变成实在的东西。但后者是艺术家,前者是以发现科学的经济理论为历史使命的学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5-10 10:01:00
请问逻辑前提指什么?
是形式逻辑三段论的大前提、小前提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5-10 21:10:00
工人阶级能等同于无产阶级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5-17 06:07:00
以下是引用fujo11在2005-5-10 6:32:05的发言:

1无知不是理由。你看过庞巴维克的[马克思经济体系的终结]吗。

2资本论的目的是多方面的,但是它首先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之上。

3其实是经济学者,都能理解这一点。资本家和地主,同样可用马克思的逻辑,证明工人阶级“剥削”他们。“剥削”和“鬼使神差”一样,只是一个概念,且是没有内涵和外延的概念,马克思和吴承恩一样,把虚幻的东西变成实在的东西。但后者是艺术家,前者是以发现科学的经济理论为历史使命的学者。

1、某个人说马克思经济体系终结了就算数吗?马克思的经济体系是要发展的。你说我无知我就是无知。

2、你可以理解资本论的目的是多方面的,但决不能因此否定它的主要目的是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这一主要目的。

3、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剥削”没有内涵和外延,只是一个“概念”,概念可以没有内涵和外延?资本家可以用马克思的逻辑说他们受工人剥削了?难道这就是你的有知?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就是有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5-19 16:33:00

马克思写了《共产党宣言》,然后写《资本论》,目的是证明私有制必然演变为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必然出现剥削,证明资本主义的法律是虚伪的。只要把《资本论》中关于商品价值的描述全部更换为应当在法律面前享有的权利,而这个权利以马克思描述的商品价值来计量,就不难看出,马克思写《资本论》究竟想说明什么了。

马克思写《资本论》不是为了发展商品经济,更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为了消灭私有制,剥夺资本家的权利。从这个主观愿望出发,马克思把资本家剥削工人描述为价值规律,自己却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事实上,马克思用《资本论》批判的,是资本主义的法权,是一种观念的东西;而《资本论》本身也是一种观念的东西。这两种观念的区别,就是在人的头脑中经历的改造彼此不同。其中,资本主义的法权不仅保护资本家对生产资料享有的权利,迟早也会保护工人对劳动力享有的权利,特别是对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包括技能与技巧享有的权利。而马克思改造移入头脑中的物质的东西,首先从商品价值的源泉中剥夺了无产者用技能与技巧创造的商品价值,只承认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凝结为商品价值,又从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中剥夺无产者按使用价值出售劳动力,按技能与技巧索取劳动报酬的权利,只承认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力的生产所耗费的商品价值。经过马克思的改造,工人只能按劳动力的生产所耗费的商品价值出售劳动力,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创造新的商品价值,在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中,所创造的商品价值归资本家所有,于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这就是马克思描述的价值规律。

而今,只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就不应当制订维护工人按使用价值出售劳动力,按技能与技巧索取劳动报酬的法律,不应当允许工人以超过劳动力的生产所耗费的商品价值出售劳动力,否则就违反了马克思描述的价值规律。特别是,因为我国宪法还仍然规定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所以,即使制订这样的法律,都是无效的,是违反宪法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5-19 20:59:00

[讨论]回复楼上网友

以下是引用hljqthzh在2005-5-17 6:07:30的发言:

1、某个人说马克思经济体系终结了就算数吗?马克思的经济体系是要发展的。你说我无知我就是无知。

2、你可以理解资本论的目的是多方面的,但决不能因此否定它的主要目的是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这一主要目的。

3、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剥削”没有内涵和外延,只是一个“概念”,概念可以没有内涵和外延?资本家可以用马克思的逻辑说他们受工人剥削了?难道这就是你的有知?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就是有知?

1庞巴唯克已经从逻辑推理上证明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受限于他的效用价值理论,他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果你没有看过庞的文章,也不能全怪你,因为种种原因,他的那本书,1936年商务印书馆有中译本,解放后,该书成为禁书,现新北图有。你不应该贸然断定没有人证明过马克思的逻辑错误。

2如果资本家利用马克思的逻辑推理,说价值全是资本创造的,资本家只得到了一小部分,即我们称为利润的部分,其余的被工人和地主剥削去了,你拿啥逻辑和“良知”去反驳他!

3亲爱的网友,要记住马克思的话,理论上的错误要用正确的理论去解决,你仅仅有义愤是不够的。关于马克思的对与错,我已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的真理和谬误”论证过,如有兴趣,只要输入论文题目,就可阅读到全文。

4再重申一遍,我比那些马克思主义者更敬重马克思。作为大经济学家,马克思对经济学的贡献,比所有马克思主义者所做的贡献的总和还要大,尽管他也犯了许多方面的错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5-22 09:43:00
庞论证过,你论证过,马克思就必然错误?这是什么逻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5-22 12:48:00

fujo11

你能否简单说说你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谬误表现在哪些地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5-22 14:28:00

hljqthzh

您是马克思主义者啊,我发了一个贴子认为剩余价值是不存在的,这显然与马克思主义不相符合,但我又不知道毛病出在哪里,希望您能去指点一下。

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5-22 16:41:00
我认为,楼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认识太浅薄了。虽然,我们这么长的时间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或者是一直以高举他的理论为纲领的指导我们社会政治的和经济的政策。但是,到底运用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在这里决不是阶级斗争的理论吧,而是经济的基本运动规则吧。也就是说是运用:W-G-W和G-W-G的基本观点和思想吧。因此,当我们一直依照这种规则去管理我们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理论时以及推出的政策时,也就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因此,根据这种逻辑观点,我们分析资本家的原因,认为是:资本的存在孕生了资本家,而不是资本家创造了资本。所以,靠阶级斗争的方法来改造社会是必然失败的。反过来看,当我们推出的当今具体社会理论和政策时,不是一直高喊:按经济规律办事。这个经济规律是什么呢?难道你楼主不明白吗?同样,资本主义国家没有运用马克思理论为思想指导,他们国家社会中不也是出现失业,贫困,犯罪,腐败及战争么。既然,在这个人类社会中所有的国家社会中都出现共同的社会矛盾,我们能责怪马克思理论思想么?所以,喜欢经济学的人在今天仍然把自己的思想禁锢在W-G-W和G-W-G逻辑之中,就不要在这里高谈阔论了。可以说,无论你们怎样抓到了马克思理论的枝叶片鳞,就想推翻马克思的整个理论思想,哪等于徒劳。可以说,你们的思想永远也走不出这种规则。既然自己的思想是与马克思同样的,哪还有什么脸面来指责他老人家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5-22 18:38:00

楼上的:

无知者无畏嘛。但我认为你这样空喊口号可不是捍卫马经,起码你要能说明劳动力为什么有特殊的增殖能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5-22 19:19:00

[讨论]回复xiaowan网友

以下是引用xiaowan在2005-5-22 12:48:06的发言:

fujo11

你能否简单说说你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谬误表现在哪些地方?

以下节选于”马克思与凯恩斯——经济理论比较“jjxj网站有全文:

A 价值理论 我粗略看了许多网友的文章,感觉有如下问题:1“价值”的内涵和外延界定不清:经济学上的含义是指其购买力,应和伦理观念上的含义[如对人的重要意义]分清,更不能有多重含义。2把“价值”的决定要素[如劳动]和用劳动作为分类及测量手段[纵使是测量购买力即价值本身]混为一谈。在这点上所有相信耗费劳动价值理论的学者,都比较严密:他们都不提耗费劳动为0的商品的价值决定。事实是:任何商品经济中的全体商品[含纯粹人类及非人类服务],其中耗费的劳动,是一个从0%到100%的序列。正如其中耗费[占用]的土地和资本是一个从0%到100%的序列一样。3折算劳动价值理论重点在于揭示所有权对商品价值决定的意义。纵使全部耗费为0的商品的价值决定,如爱琴海岛上出土的维纳斯女神雕塑,也存在所有权对她的价值决定的影响,当她被所有并被投入市场之后。4折算劳动价值理论并不否定消费偏好和社会购买力分配[有效需求]对商品价值决定的意义。相反,它是把这两个基本要素看成相对独立的价值决定要素。 当一种商品耗费的劳动为0时,它的折算劳动并不为0。纵使得到它不需付出任何经济耗费[如劳动资本和土地等],它的折算劳动亦不为0。折算劳动价值理论只是以一维的方式[从劳动的角度]去认识市场经济的思维工具,如斯拉发的“一般商品”。其实,自系统论在经济学得到应用以来,用系统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市场经济,包括认识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由那些因素决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凯恩斯把他的的价值理论定义为”全部产品论”,我认为是最正确的,但也是最空泛的。事实上,一个国家的政府,所信奉的分配伦理观,都会影响一些商品的交换比例的改变乃至整个市场经济的运行。 马克思本来应该研究的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商品经济,即存在资本所有权,劳动所有权,土地所有权及政府调控的商品经济,其交换比例决定因素是什么,即其逻辑前提应该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商品。但他在“资本论”第一篇研究的却是在“简单商品经济”中的价值决定,即只存在劳动所有权条件下的商品经济中的价值决定。也就是说,他在无意识间,转换了”资本论“的逻辑前提。也就是说,马克思“资本论”的逻辑前提,应该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商品经济。但他在第一篇进行抽象时,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他把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存在前提——资本的所有权及其在商品中的经济体现,抽象掉了。从而在整个理论体系中犯了一系列错误。详细论证,见我的论文:“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的真理和谬误”,浙大经济论坛及jjxj网站“主流经济学的革命和反革命”版第351篇,有全文帖载。 马克思所犯的这个逻辑错误,浪费了数以万计的经济学者的宝贵时间,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血和火的历史,凯恩斯大概也是由此引发“危险的东西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的缘由。十几年前,我就研究出了这一成果,曾和北大的陈岱孙老师及复旦的宋承先老师交流过思想,但他们因为种种原因,都对我的研究不置可否。我的论文至今也没能在正规经济学科刊物上发表,我时常有怀揣和氏壁人的感慨。我不靠研究吃饭,说到底也没有义务,提醒我这个时代的人别掉进马克思的这一陷阱,但每当我看到那么些人,把自己宝贵的生命毫无意义地耗费在这上面,而不是投入到国家经济建设上去,我就按捺不住想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公布于众,这是我的良知使然吧。 十几年前,我的论文“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的真理和谬误”,因论文中有指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存在谬误的内容,而不能够在正规的学术刊物上发表,那是因为这些刊物都被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控制着,我的思想是异端;十几年后,我的这些思想还是不能见之于报刊,部分原因是因为我论证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有真理的成份,并且批驳了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对马克思的无知,而如今许多中国经济学术刊物就控制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信徒手中。感谢互联网,使我这些“异端”思想可以见诸于世界。

有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责怪我虽然一直坚持说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有真理成分,但到处宣传的却是:论证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建立在逻辑前提不清(将两个不同所有权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的价值决定,不加分析和论证地视为相同,比配第还退了一步)的基础上的,从而其劳动价值理论及剩余价值理论,不可避免的其主要成分是谬误。这一点我完全接受,的确,多少年来,我批判马克思经济理论中的谬误的工作做的多,宣传马克思经济理论中的真理的工作做的少。我这样做的原因是:多少年来,马克思的经济学,作为中国的官方经济学,已主要成为一种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他的一些真理成分,被不加分析的全盘肯定,我的这种有条件的支持,常被看作多余。但在目前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甚嚣尘上时,我认为自己有责任在此多强调它的认识价值及在经济理论史上的重要地位。 我在该论文中指出:所有权在商品经济中的主要功能,就是所有者有权参与分配,至于参与生产与否,倒在其次。从生产要素的作用,去确定分配伦理,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和现实及历史中已存在的商品经济运行机制不符。至于有人想从价值确定去推出所有权,那更是因果关系倒置。举例说明:中国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期,工业品和农产品之间的交换,其价值和比例你如何确定,你如何从价值确定去推出所有权。事实上,只有在所有权确定的条件下,商品的价值确定才有意义。这样说,丝毫也不否认个别商品的价值确定要素的变化(如偏好的改变),有可能引起某些资产的价值改变,从而导致所有者的所有权大小的改变。 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的基础即劳动二重性,在此再重复一遍我的理由:许多学者,和马克思一样,都认定人类劳动具有等同性,似乎这种等同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在上述论文中,已经揭示出:在商品经济中,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和土地等同性及资本的等同性一样,只是一种商品经济中的价值的等同性,它来自对各种不同类型的生产要素的所有权的等同性。其实,你只要想一下,劳动有二重性,资本和土地也同样具有二重性乃至多重性,这就是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之间,经济制度(含运行机制)的不同之处。马克思揭示出了劳动者及劳动收入,作为劳动所有权下的生产要素及其收入(工资制度),在商品经济中的表现形式,这是马克思对人类认识商品经济制度是如何运行的,即广义的价值理论的一大贡献,尽管这其中包涵了巨大的谬误。另外,劳动时间,作为价值尺度,只是人类的认识工具之一,并没有啥先天更高的必然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5-23 00:21:00

好辛苦哦,我最不善于看这种长文了,我喜欢那种一二三点的把观点简明列出来的形式。

粗略的看了一下,你说“价值”的内涵和外延界定不清:经济学上的含义是指其购买力,“这我就不太同意了价值应该是人们为生产而付出的代价,你说的那个应该是价格,总的来说感觉象是要素价值论,你能把主要观点一二三的列出来就好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7 13:43:00
楼上网友说得对,发表观点言简意赅,现在节奏这么快,没时间看长文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7 19:47:00
剩余价值不是资本利润的唯一来源

  剩余价值不是资本利润的唯一来源

一,交换的动机是节约劳动

马克思对利润来源的研究是从商品交换开始的,他认为交换的动机是互通有无。而实际上并非如此。互通有无不过是交换的表面动机,其本质动机是为了“节约劳动”。 一个农夫用自己种植的粮食去与一个酿酒者交换后者酿造的酒。表面上看,这是互通有无。但农夫也可以自己学习酿酒技术、购买酿酒设备、酿造自己所需的酒;而酿酒者,也可以学习种田技术、购置农田和农具、种出自己所需的粮食。这样,他们不进行交换,也可获得各自需要的东西。也就是说,交换不是获取所需物品的唯一途径。 因此,互通有无不是交换的本质动机,交换还有更深层次的动机。 学习一门技术并拥有必需的工具,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我们在这里仍用马克思使用过的概念“价值”来表示这种代价。 不论什么人,学习同样的一门技术、拥有同样的一套工具,所需付出的代价是相近的,我们用Vo表示其价值。不论什么人,掌握了同样的技术和工具后,制作同样的一件产品,所需付出的劳动也是相近的,我们用Vt来表示这些劳动的价值。 如果这个人的总产量是n(n=1,2,3...),那么,每件产品的平均成本价值V(n)就是

V(n)=(Vo/n)+Vt   ……(1)

从式(1)可以看出,只要Vo不等于0,少量生产的产品成本价值总是高于大量生产。 现在,假设掌握种田和酿酒技术及其工具所付出的代价均为1000个价值单位,即:

Vo(种田)=Vo(酿酒)=1000,

而生产一包粮食和酿制一桶酒所需的劳动均为10个价值单位,即:

Vt(种田)=Vt(酿酒)=10,

那么,生产100包粮食或酿造100桶酒的话,每件产品的平均成本价值是:

V(粮食) =(Vo(种田)/100)+Vt(种田) =20,

V(酒) =(Vo(酿酒)/100)+Vt(酿酒) =20,

而只生产一件的话,这件产品的成本价值为:

V(粮食) =(Vo(种田)/1)+Vt(种田) =1010,

V(酒) =(Vo(酿酒)/1)+Vt(酿酒) =1010,

如果双方进行“等价交换”的话,他们用价值20的劳动产品就可换回本来需耗费1010价值单位的使用价值,节约了大量的价值,或者说节约了大量的劳动。 因此,交换的最本质动机是为了节约劳动。 二,“等价交换”没有意义 马克思也提到过分工和交换在节约劳动方面的好处。但他把这种好处看作是额外的。马克思认为,交换是按照等价原则进行的,双方用于交换的产品中凝聚的价值量相等。正是因为有了等价交换原则,资本家才断绝了一切生财之路,只有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才能获取利润。 但是,交换的根本动机是为了节约劳动,只要能够大量节约劳动,人们不会拒绝不等价交换。在上例中,如果酿酒人要求用一桶酒换两包粮食,农夫没有理由一口回绝。所以,“等价”与否对于交换双方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 也许有人会问:“那么等价交换不是更好吗?” 首先,交换比例不是可以任意决定的(这将在后面讨论)。其次,要作到完全等价,问题不在于交换双方是否愿意等价交换,而在于如何确定一件产品的价值量! 虽然我在上例中假设农夫和酿酒人的劳动价值相等,但这仅仅是一种假设。计算不出商品的价值量,又根据什么判断是不是等价交换? 这是马克思的理论中一个无法修补的漏洞。其错误根源在于:他仅仅根据商品交换存在确定的比例,就断言商品是等价交换的。但他忘了(仅仅在这里):虽然价格是商品价值的唯一表现形式,但价值不是决定价格的唯一因素。他只有排除了其它因素,才能下结论说,这个“确定的比例”完全是由价值决定的,但他没有、实际上也不可能作到这一点。他总是以“供求平衡”作为他的基准点,但要知道,这个点本身就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现在我们看到,人们一方面不拒绝不等价交换,另一方面又无法计算出商品的价值量、并据此调整交换比例以实现等价交换。因此,“等价交换”只是一个概念,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毫无意义。三,交换比例的确定 那么在实际生活中,交换比例是如何决定的呢?难道农夫用50包粮食去换一桶酒也能成交吗?因为这样农夫仍然能够节约10个价值单位。 交换比例的最终确定是由供求关系和消费者对产品的需要程度决定的。例如,在某个交换比例上,酒的需求量大于供应量,一部分比较迫切需要的人就愿意以较多的产品,例如粮食,去进行交换,其他不太迫切需要酒的人不愿按这么高的比例去进行交换,于是退出竞争,结果,交换比例上升,总的需求量下降,直至与供应量相等。相反,如果在某个交换比例上,酒的供应量大于需求量,酿酒人为了用酒换回自己需要的物品,便降低交换比例,使那些原先因为价格较高而放弃喝酒的人,重新参加交换。结果,酒的需求量提高,酿酒人可以换回自己需要的东西。四,货币对交换的影响 上面讨论的都是物物直接交换的情形。现在分析一下货币的出现对交换的影响。 货币的出现,对交换的最大影响就是:贵卖(商品的价格大于它的成本价值)成了交换的一个基本倾向。原因有三: 1、出于人类自私的本性,卖者总想把价格定得高一些,用一定数量的产品换回尽可能多的货币。 2、购买者不反对贵卖,只要P<Vs,这里P是价格,Vs是消费者自己少量生产所耗费的成本价值,可以用一个人的收入作为他劳动价值的下限来估算Vs的下限。 3、在“物甲-货币-物乙”的交换过程中,物甲的出售者最终目的是获得物乙,而非货币。但在他出售物甲时,还不知道物乙的出售者是否愿意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即售价等于成本价值。所以,物甲的出售者在出售物甲时不得不作最坏的打算,先贵卖自己的产品。这样,即使以后不得不贵买物乙,自己也不会吃亏。 当然,贵买商品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与自己生产相比较,是不吃亏的。上面说的“吃亏”指的是别人都在贵卖,只有我一个人“平卖”(价格等于成本价值),没有充分利用社会不反对贵卖这一点,而损失了一部分本来不费吹灰之力就可获取的货币。五,价格的形成贵卖是“物-币-物”交换中存在的一种倾向,最终能否贵卖、“贵”多少,还要受到另一个方向相反的力量的制衡,这就是消费者。因为他们可以买也可以不买。价格在两种力量的作用下,平衡在某一点。下面粗略地讨论一下价格的形成。请看图1。

在图1中,纵坐标是生产者的产量S和消费者的购买量D;横坐标是商品的价值V或价格P。 显然,在价格P>=Vs时,购买量等于0。随着价格的下降,在市场上购买与自己生产相比,可以节约的劳动越来越多。但由于每个人的总收入是固定的,而且还要购买其它商品,所以,购买量是逐渐增大的。因此,需求曲线D是一根以Vs为起点,随着价格P下降而上升的曲线。 我们把生产者的成本价值Vm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为了进行生产而支付的货币,例如购买工具和原料等。如有雇工,还需加上他们的工资。因为这部分价值可以用货币的数量衡量,所以我们称之为成本价格Pm。另一部分是生产者为了生产产品而付出的劳动,包括学习技术的时间和制作产品的劳动等。如果有雇工,还需加上雇工创造的、而又没有支付报酬的价值,即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这部分的价值等于Vm-Pm(注意:Vm和Pm均指每件产品的平均值)。 如果产品售价P=Pm,显然,没有人愿意生产,供应量S等于0。随着价格的提高,生产者开始有利润了,产量逐渐增大。如果价格更高,生产者的利润更大,他们会进一步提高产量。因此,我们可以获得一条以Pm为起点,随价格P上升的供应曲线S。 在A点,生产者的产量与消费者的购买量恰好相等,市场供求平衡,这一点的横坐标P就是这种商品此时的价格。六,利润的构成 从图1我们可以看到,生产者的利润由两部分组成: 1、Vm-Pm  对于个体生产者来说,这是他们的劳动转化而成的货币形式。对于雇佣工人的企业来说,这是企业主生产劳动的价值和雇工的剩余价值的货币形式。如果企业主没有参加生产劳动,那么这部分就全部是剩余价值。 2、P-Vm  这部分是贵卖利润。这部分利润可以理解为:消费者因为生产者把一件使用价值的成本价值从Vs降低到Vm,使前者只需少量劳动就可以获得该项使用价值,而从节约下来的价值(Vs-Vm)中取出一部分:(P-Vm),作为给后者的报酬。即使从最自私的动机出发,消费者也会这么作。他们希望在贵卖利润的刺激下,生产者进一步降低成本,最终又导致售价的降低,使消费者节约更多的劳动。 结果,消费者实际节约了价值(Vs-P),生产者获得了贵卖利润(P-Vm)。简单地说就是:消费者和生产者瓜分了生产效率提高所带来的好处(Vs-Vm)。这是一场兼大欢喜的交易。

七,贵卖利润的实质 贵卖利润的实质是什么呢? 贵卖利润是对资本家(包括个体生产者)为了获得人们愿意贵买的产品,而付出的代价的回报。 这种代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经营企业的劳动。我们知道,不是任何人想贵卖就可以贵卖的。必须有人愿意贵买,才能贵卖。因此,企业生产的东西,不仅要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成本还要足够低。这两点说起来简单,但作起来并不容易。这就需要某种劳动,这种劳动不同于生产劳动。这种劳动与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军事指挥家等人的劳动一样,是脑力劳动的一种。我们应该还“资本家”这个名称以其本来意义:“运用资本的专门家”。 马克思不承认这种劳动,认为全部价值都是工人的生产劳动创造的。显然这是不对的,因为没有资本家的组织,工人不会走到一起,生产出价廉物美(相对消费者自己制作而言)的各种商品。 代价的第二部分是:投资存在风险。由于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在资本家决定建厂时畅销的产品,工厂投产后可能滞销了,不得不降价,甚至低于成本出售。因此,资本家承担了投资失败、资本损失的风险。显然,雇工对此是不负任何责任的。 总之,由于消费者少量生产与专业生产者大批量生产之间,存在一定的成本差,所以贵卖不受抵制。因此,剩余价值不是资本利润的唯一来源。八,竞争的影响 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竞争对上述结论的影响。 利润的存在会吸引其他人生产同样的商品。市场上某种商品的总供应量是全部生产者产量之和。在供需图上总供应曲线S是各生产者供应曲线S1、S2、S3...的叠加(见图2)。

供应量增大的结果是价格P下降,因为在一定价格,需求量是一定的。为了使消费者购买更多的产品,只有降低价格。也就是说,竞争使商品价格下降。那么降到哪里为止呢?显然,成本价格Pm是价格下降的极限。但是,利润太低,一部分企业会停止生产,有些企业会减少产量,这都导致总供应量减少,价格回升。所以在实际生活中不会出现P<=Pm的情况(亏本甩卖是另一回事),因此我们称Pm是P下降的“理论极限”。

我们看到,存在竞争时,贵卖利润不断减少,甚至消失,企业主甚至被迫放弃一部分剩余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贵卖利润不是利润的可能来源之一。只是说明,在足够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主可能不得不放弃贵卖利润。 企业主在受到同行竞争压力的同时,也受到企业内部雇工要求增加工资的压力。显然,工资提高的极限是剩余价值等于0。根据马克思的理论,这时资本家将无利可图。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剩余价值等于0,意味着Pm=Vm,所以供应曲线S的起点移至Vm(请见图3)。  总供应曲线也是这样,因为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每家企业都是Pm=Vm。由于竞争不会使P降至Vm(因为P不会降至Pm),因此,即使存在激烈的同行竞争和强大的工会压力,资本家仍有利可图,这“利”就来自贵卖利润。也就是说,资本家不剥削工人也可以获得利润,剥削不是雇佣制度的必然结果,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现代资本主义利润不见减少,劳资矛盾却日益缓和(与马克思的预言恰恰相反);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只雇佣少量工人、主要用自动机器进行生产的企业也能获得巨额利润。九,对“贵卖”的分析 在上述分析中,“贵卖”占有重要地位,但马克思认为贵卖并无意义。我们现在来讨论这个问题。 马克思认为贵卖利润最终会抵消掉,因为人人贵卖的话,贵卖者最终也要去贵买别人的产品,贵卖时获得的贵卖利润在贵买时又被其他人赚回去了,结果净利润为0。 实际上,贵卖利润的抵消是必然的。问题在于,一个人的贵卖利润被抵消时,他能得到什么? 假设农夫向一个木匠贵卖一包成本价值为20个价值单位的粮食,价格为30,贵卖利润为10。第二天,农夫向酿酒人购买一桶酒,这桶酒的成本价值为20,但价格为30。这样,农夫从木匠处赚来的贵卖利润被“抵消”了,但是,农夫用较少的劳动得到了酒,这正是他的目的,贵卖利润抵消与否并不重要。 农夫贵卖其余粮食的收入,使他可以贵买其它使用价值:香烟、牛肉、农具、电视机、汽车,甚至飞机。我们可以看到,利润是购买力的组成部分,利润的消失——“抵消”,伴随着购买力的实现。马克思只见钱出去,不见物进来,是不全面的。 贵卖利润实际上是社会对生产者的奖励,使这个生产者具有贵卖能力。结果,对社会的贡献越大,贵买能力也越大。 马克思还认为贵卖不能增加社会总财富,并以此来否定贵卖的客观存在和意义。实际上他这样作是没有道理的。 把“贵卖”和“增加社会总财富”联系在一起是很荒唐的。难道“等价交换”就能增加社会总财富吗?只有分工才能增加社会总财富。因为分工提高了生产效率,人们用同样的劳动可以创造出比不分工时多得多的财富。交换不过是使产品的使用价值得以实现,并通过利润这一中间产物来刺激人们进一步分工、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单位劳动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交换并不负有增加社会总财富的责任。十,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 雇工们对产品不拥有所有权,因此也就不能获得贵卖利润,他们是如何贵卖的呢? 我们知道:贵卖虽然有一个“贵”字,但价格仍比消费者少量生产所消耗的价值要低得多。因此,不贵卖的人也可以贵买,也可以享受分工和交换的巨大好处。也就是说,一个工人即使“平卖”自己的劳动,用工资去购买的使用价值也比自己用同样多的劳动生产出来的多得多。 我们可以看出:虽然雇工阶级与雇主阶级在表面上是相互对立的,但本质上他们是相互依赖的。资本家既需要工人的劳动,又需要工人来买他的产品。消费者中大多数是劳动力出卖者,所以“顾客是上帝”就意味着“工人是上帝”。 另一方面,工人既需要资本家组织生产、购买自己的劳动;又需要资本家不断完善这种组织,提高生产效率,使自己可以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 如果按照马克思所言,消灭了资产阶级,工人们就麻烦了。社会主义国家工人的遭遇可以说明这一点。一方面他们上班时无所事事,另一方面下班后又无钱购买他们看中的商品,只能羡慕地在电影院里看着他们的西方阶级兄弟一周五天驾着汽车去“受剥削”。 由于政府不能完全取代资本家(计划经济的失败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对工人阶级来说,资产阶级是不能被消灭的,这就是资本主义为什么至今“灭亡”无期的原因。 反观社会主义国家,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绝对真理,认为只要消灭了私有制,就万事大吉,结果,并没有消除剥削现象。一方面是广大劳动人民艰苦奋斗,生活水平却停滞不前;另一方面是党政官员凭借权力,巧取豪夺,挥霍浪费,最终引起人民群众不满,不得不走上彻底改革的道路。1993年9月于上海

注:本文以访谈问答形式发表于日本《民主中国》月刊1993年11月号(总第52期),第28页

原作者: 黄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9 18:24:00

dailei先生:

一、剩余价值不是利润的惟一来源是对的,因为资本家也付出了一定形式的劳动。

二、对等价交换的理解有失偏颇,马克思是对高于和低于价值的各种价格的平均,即价格与价值相等。这一点必须明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11 17:15:00
以下是引用hljqthzh在2005-6-9 18:24:01的发言:

dailei先生:

一、剩余价值不是利润的惟一来源是对的,因为资本家也付出了一定形式的劳动。

二、对等价交换的理解有失偏颇,马克思是对高于和低于价值的各种价格的平均,即价格与价值相等。这一点必须明确。

资本家是否劳动?我看这里概念不清.马克思说的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参加劳动的是企业管理者,他是作为管理者参加劳动的,而不是作为资本家参加劳动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11 17:52:00

[讨论]回复sixiangzhe and hljqthzh 网友

前者的理解是合乎马克思的原意的,具有职业水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24 08:56:00
是不是能够分辨出专业与非专业的人最专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7 20:50:00
sixiangzhe说:
资本家是否劳动?我看这里概念不清.马克思说的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参加劳动的是企业管理者,他是作为管理者参加劳动的,而不是作为资本家参加劳动的.
请问:资本家是不是管理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