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即打开
    
 
    
     
    
        
    
 
                                        中国大学的生机与困境
陈平原说:办大学和办企业不一样,不可能立竿见影。办大学需要有长远眼光,步步为营,少走弯路,慢慢发展。(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最近十多年,我们的大学其实是以发展代替改革,大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变相对滞后,而这个方式可能很难持续下去,我们应该以改革求发展。
我多年前写过《老北大的故事》,里面说过,凡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教授们课堂上告诉大家的,效果很有限。真正有效果的是宿舍关灯以后的聊天,这是大学精神得以传递的关键。
因此今天我想从故事的角度谈谈中国的大学,请大家关注120年来中国大学史上的六个关键时刻。
第一个关键时刻是1905年废科举。这是近代中国教育制度史上的最大变革,不管是民国还是共和国,我们都是沿着这条路走下来的。
第二个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关于教育问题有两句话,第一是“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第二是“爱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爱国”。中国的大学深深地卷入了这个时代的政治文化变革。
第三个是抗战时期的高校内迁,东南沿海和华北地区的大学,90%转移到了大西南、大西北,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事情。
第四个是1951年开始的院系调整,把200多所大学减少为182所,只保留了13所综合性大学,其他改为工业的、农业的、师范的、医学的等等,这个变化改变了民国年间大学以文理教育为中心的思路,割断了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联系,留下了很大的遗憾。但有一点,院系调整改变了传统中国大学的布局,把一些不错的大学迁到了原本比较落后的西南、西北以及东北,所以整个高等教育的全国一盘棋,是院系调整留下来的。
第五个是1977年恢复高考,从粉碎“四人帮”到570万学生进入考场,77、78级的大学生踏着时代的号角,踩着鼓点走进了新时代,他们在改变自己命运的同时,也成为改革开放路线最坚定的拥护者。
第六个事情是1998年,1998年对当代中国大学来说是一个关键性的年份,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是提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由此有了“985工程”,众多学校得到国家大量经费支持。
1998年还有一件事情,就是高校扩招,这一年全国录取大学生是108万,以后年年递增,2015年录取新生737万。换句话说,今天大学每年录取新生的数量是1998年的7倍。
接下来的18年中我们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件,力图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第二件,大面积地扩大招生的规模。一个是做强,一个是做大。每年大概有2800万人在中国念大学,等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的总人口。1998年,中国大学的毛入学率是10%,2016年是40%,从10%到40%的飞跃,数字的背后是经费的增长。1998年中国国民经济投入教育的经费比例是2.59%,经过连年增长,2012年第一次超过4%,此后连年都在4%以上。这意味着拨给教育的钱越来越多,其中拨给精英大学的尤其多。
这18年是一百多年来中国教育走得最顺利、成绩比较突出的年份。当下生活在其中的人很容易看到教育的问题,很多人有埋怨、有批评,但这种雄心勃勃,日后会为人怀念的。
不过,目前我国两千多所大学的处境各不相同。
从1995年我们开始建第一批“211大学”,到2008年,一共有112所大学进入211工程。没有进入211的和进入211的,日后的命运天差地别。当初选择哪所学校进入211,更多考虑的是科研经费较大且有成果可以转化的工程技术类大学,相对忽视了综合类以及师范类的大学。
很多老牌的综合大学,比如河北大学、河南大学、山西大学都落选了。因为没有得到ZF大量的支持,这些学校发展滞后,举步维艰。
看看2016年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经费预算就可以清楚:清华大学205亿、浙江大学156亿、北京大学140亿、上海交通大学127亿,再往下看你会发现,数字差别特别大,有的学校只有三四个亿。
我们理解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大学经费预算不好简单比较,但即便如此,我还是希望,中国大学应该有相对均衡的发展;第二,中西部大学应该得到扶持;第三,私立大学应该给一定比例的拨款。
办大学和办企业不一样,不可能立竿见影。办大学需要有长远眼光,步步为营,少走弯路,慢慢发展。我刚才为什么说中国大学只有120年的历史,是想告诉大家,其实中国大学很年轻,看一下120年来有多少曲折,我们才能理解最近20来年走得不错。
中国大学走到今天不容易,但教育很难迅速地飞跃,很难承受一投钱马上就世界一流的期待。“百年树人”,大学从投钱到最后出成果有很长的路要走,那种“迫不及待”的心理容易走向急功近利,会危害我们的教育。
现在很多大学都在拼命地扩张,但潮起潮落是常态,扩张容易收缩难。有的人总想着钱会越来越多,从来不考虑潮落带来的尴尬。比如说我们的邻居日本,大学最大的困难是裁员,减少经费。还有台湾地区,台湾的大学曾经扩张得非常厉害,现在需要裁减三分之一的大学。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希望在五年内裁掉两万个大学老师,请他们转型做别的事情。
中国经济能够芝麻开花节节高,那是很好的;但是万一出现波动,这些年养成的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如何调整?另外大规模扩张以后,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我特别担心的。
未来十年,中国大学会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我的思路是,最近十多年,我们其实是以发展代替改革,在大学工作的人都知道,大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变相对滞后,而这个方式可能很难持续下去,我们应该以改革求发展,而不是纯粹以发展代替改革。
“按照培养工程师的思路来发展人文教育,不是一个很顺畅的道路”
南方周末:您讲到1952年的院系调整,割裂了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这样的割裂,有什么后遗症?
陈平原:院系调整其实是向苏联学习,希望迅速培养工程师,一出校园就能够工作,所以往职业化、技术化的方向走。造成的问题,就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滞后。最近十年,很多学校努力增加这方面的课程,这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尤其是按照培养工程师的思路来发展人文教育,不是一个很顺畅的道路。
南方周末:现在大家非常关心,一些偏远地区、贫寒家庭的子弟,想要上北大,想要上211和985的学校是很困难,这会不会形成一种新的分化?
陈平原:其实西南、西北地区高考是有优惠的,但问题是地区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就在这些地区,也有城市农村、富裕贫穷之分,农村的、贫穷的孩子在小学、初中、高中的时候一步步就落后了,所以大学本身也没有很好的办法。
南方周末:您觉得现在中学语文教育比较大的问题是什么?
陈平原:被高考绑架的问题。我去过若干好的中学,好的中学老师很有想法,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使学生远远超过这个教学任务。我在好多地方演讲,家长们经常会说,请陈教授谈谈怎么读书;或者你能不能告诉我的孩子应该怎么读书。我说平时可以听我的,高二、高三听老师的,我不敢耽误学生,我们明明知道考试一分之差、五分之差没有多少意义,可是录取这么残酷,我没有办法说不在意,所以只能说在现有的考录制度调整之前,我们寄希望于老师个体的认识。转自: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170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