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16年第50期 出版日期 2016年12月26日
作为中国最大的零售银行,如何发挥庞大网络和多元股东的优势,激发增长潜力?上市两个月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董事长李国华详解邮储银行的行稳致远之策
9月28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港交所成功上市。图为邮储银行董事长李国华(左)和行长吕家进共同敲锣开市。
《财新周刊》 文 | 财新记者 张宇哲 吴雨俭
作为最后一家上市的中资国有大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01658.HK,下称邮储银行)备受关注。在香港上市将近三个月后,邮储银行股价从发行价4.76港元,最低跌至4.12港元,近日在4.2港元附近。
“股价有涨有跌,这是很自然的现象。”11月22日下午,在北京金融街北边一隅的邮储银行总行,邮储银行董事长李国华接受财新记者专访,直面回应市场关切,“我看好邮储银行的前景。中国不缺银行,缺的是专注于服务社区、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有特色的大型零售银行。这正是邮储银行的定位,以及投资者看好邮储银行的原因。”
从午后阳光到夜幕降临,近三个小时的专访中,“务实、稳健、谨慎、精打细算”,是财新记者对这位邮储银行掌门人的最深刻印象。
56岁的李国华出身于中国邮政集团(下称邮政集团)基层,上个世纪80年代就进入邮电系统,自2011年9月起担任邮政集团总经理,2012年1月出任邮储银行董事长。
专访中,李国华首次回应了此前“邮储银行花了358亿元买了李嘉诚的香港中环中心大楼”的传言。“从邮储银行的发展以及我个人的行事风格看,只要在我的任期内,邮储银行就不会在香港的黄金地段买像香港中环中心那么显眼、那么大的楼。”李国华向财新记者强调,“目前邮储银行还未在香港设立机构,即使未来有需要,更多也是从发展和成本角度考虑,不会为了面子买这么大的楼。”
总资产8万亿元的邮储银行成立于2007年,其前身是邮政集团所辖邮政储汇局,经营邮政储蓄和邮政汇兑业务,目前是国内仅次于工、农、中、建的第五大中资银行,也是中国最大的零售银行。2016年9月28日,邮储银行在香港挂牌上市,IPO定价4.76港元,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后集资总额591.5亿港元,成为继阿里巴巴(NYSE:BABA)2014年在美上市之后,全球最大体量的IPO。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邮储银行的巨型IPO能顺利发出来,我们还是很满意的。”李国华感叹道。
邮储银行IPO定价每股4.76港元,达到1.02倍的市净率(PB),已属近年港股中市净率最高的银行股之一。目前港股的中资银行股PB多约为0.7-0.8倍。在中国经济复苏尚不明朗的背景下,银行盈利增速下降,不良贷款攀升,境内外投资者对中资银行股整体不看好,不少H股和A股的银行股市净率不足1倍。
此次邮储银行的巨型IPO,无论公开配售还是国际配售,均为超额认购,是近年获得认购倍数最高的银行股IPO。其中,香港公开发售部分认购覆盖倍数约为2.6倍,国际配售部分获多倍超额认购。10月21日,邮储银行宣布部分行使超额配股权,涉及共约3.2亿股H股,按照全球发售价每股4.76港元超额配发,亦获得超额配售,多筹15.23亿港元。
“在境外市场对内地银行态度普遍谨慎的情况下,这样的发行结果,充分表明境内外投资者对邮储银行的零售银行发展战略、经营模式、庞大网络、客户基础、资金实力、优异的资产质量以及成长潜力的肯定。”李国华说。
不过,IPO价格稳市期于10月20日结束后,邮储银行股价于10月24日破发,近期稳定在4.2港元附近,较发行价下跌约10%左右。
李国华认为,邮储银行的成长潜力在于,拨备覆盖率比较高,不良率较低,且拥有5亿多客户、4万多个网点,中间业务有很大上升空间,“有差距就有潜力,信用卡、资产管理、托管、投行业务等都有很大发展空间”。
基于庞大零售客户的高增长空间,亦是投资者所看重的。近期有多家外资投行一改此前认为邮储银行估值偏高的分析,首次给出“买入”评级,目标价在5.1至5.4港元不等。瑞银证券指出,由于其在财富管理业务的客户渗透率不高,估计邮储银行未来数年的手续费收入增长可跑赢同业。不过,摩根士丹利报告指出,其代理行网络客户基础的长期盈利能力,将会是一个挑战。
财新智库战略/合规顾问、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兼职教授王君认为,邮储银行的风格一贯稳健保守,这与邮政集团这个老牌国企的传统风格不无关系。在经济下行期,保守是合理的;不过邮储银行距离成为一家真正的现代银行,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这将取决于其在公司治理、战略定位、激励机制、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是否已经取得实质性的改变。
引资也引智
除了引入六名境内基石投资者,邮储银行IPO还是近年来上市银行中获得海外订单规模最大的IPO,境外机构获配售13.6亿美元,占境内外锚定投资和香港散户投资的比例高达55.1%,是近年来金融企业在港上市最高的。
据市场消息,在海外投资者中,既包括美国威灵顿基金、指数型基金先锋集团、瑞银欧洲家族投资者、柏瑞投资等长线基金,也包括索罗斯基金、奥氏资本、千禧基金、德邵资本、容韬资本等知名对冲基金。
2015年12月,邮储银行引入的十家战略投资者也是明星级的投资者阵容,涵盖美洲、欧洲、亚洲的三家领先商业银行——摩根大通、瑞银、星展银行;两大主权基金——新加坡淡马锡、加拿大养老基金;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IFC);国内两大央企——中国人寿和中国电信,以及两家知名互联网公司——蚂蚁金服和腾讯。
“引入战略投资者的目的就是引资金、引智力、引机制,完善公司治理。”李国华强调,基于这个目标,在战略投资者的选择上,主要考虑四个因素:一是从协同性考虑,重点是零售业务;二是财富管理,这是银行的未来转型方向之一;三是怎么拥抱互联网金融;四是优化风控和公司治理。
目前,邮储银行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已全面深入推进。比如向IFC学习小微金融和绿色金融领域的经验;向瑞银学习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经验。目前,邮储银行的理财规模8000多亿元,比去年增长近翻番。
在一位高级金融专家看来,邮储银行的确有其独特优势,如4万多个网点、充足的存款来源,以及仍然相对干净的资产负债表,但这些优势并非核心竞争力。以网点为例,随着移动互联的发展,过多的物理网点也许会成为负担;而存款如果不能转化为高质量的资产,结果可想而知。
邮储银行与星展银行合作主要是拓展消费金融。2015年11月,双方共同参与发起设立中邮消费金融公司,其中星展银行出资1.2亿元(占该公司注册资本的12%),成为第二大股东及惟一外资股东。目前,中邮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余额已达35亿元,在同期挂牌的四家消费金融公司中遥遥领先。
鉴于此,网点轻型化转型升级,也是邮储引入摩根大通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他的合作领域还包括风控和员工的绩效考核体系。摩根大通已派出专家团队常驻邮储银行。与淡马锡、加拿大养老基金投资公司的合作体现在公司治理、高管培训方面,2016年邮储银行已经派出四批高管进行培训。
“引入领先的战投固然可喜,但再好的合作机会也不能取代自身的能力建设。”前述金融专家提醒道。
“不熟悉的事不做”
邮储银行在上市前后能够吸引境内外投资者,既在于其最后一家上市国有大行的显著地位,更在于其亮眼的成绩单。
近年随着经济下行,中资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普遍承压,利润增速断崖式下跌,上半年五大行(工、农、中、建、交)净利润平均增速降至1.18%。而同期,邮储银行净利润仍保持10.8%的增长,过去三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8.4%。
邮储银行更大的优势是资产质量。半年报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邮储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93.4%,显著高于银行业平均水平;不良率是0.78%,与去年末0.8%的不良率相比,不升反降。同期,商业银行的不良率已达1.75%。
近两年涌现的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钢铁、煤炭、光伏等行业,而这些行业正是六七年前被银行追捧的热门。邮储银行何以能独善其身?
“我们的确运气好。”对此,李国华坦率地表示,“我在内部讲,我们是躲过了一劫。”
李国华直言,回头看,邮储银行的这份好运气主要源自当初准确的定位。“从立行之初,根据我们的资源禀赋特征,国务院就确定了邮储银行是一家大型零售商业银行。这九年多来,邮储银行一直坚持服务‘三农’、服务社区、服务小微企业。这三个客户群体也是中国经济转型中最具成长性的群体。”
“实在地说,不是我们有先见之明,而是因为我们的战略定位与其他银行不一样,主要是专注做大型企业和小微企业,所以前述高风险行业我们没怎么做。”李国华称。
邮储银行对“两高一剩”行业接触度较低,的确与起步晚的“运气”有关;但零售及中小企业的不良贷款低于同业,主要是因为其严格的风控理念和程序。
截至今年6月底,邮储银行的涉农贷款余额约为8300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约为6400亿元,小额贷款不良率约为3.4%,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约为2.2%。来自银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银行业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约为2.7%。
“不熟悉的领域不做,行稳致远,这是董事长经常对邮储银行经营管理层强调的。”邮储银行副行长徐学明补充道。
“对于国家限制的行业,比如‘两高一剩’,宁愿影响发展速度,也不轻易介入;对于不熟悉、对风险把控没有把握的行业和领域,宁愿放慢发展速度,也要少做甚至不做。”李国华强调。
严格的风控理念,也是经历了一些教训之后的收获。李国华亦坦承,小额贷款、“三农”信贷风险比较大,邮储银行成立初期确实也走了一些弯路。比如,初期经验不足,有的基层行为了加快发展扩大规模,曾出现了“垒大户”现象,就是利用联保的方式,集中几个人的贷款额给一户。
2012年,发现个别基层行出现该问题后,李国华就下定决心,要在全行进行一次系统排查,问题严重的要停办业务进行整改,同时对小贷产品的业务处理流程、产品要素、IT系统进行优化。通过及时纠偏,换来健康发展。
李国华举例称,典型的例子就是邮储银行江西分行。在建行之初,该行不良贷款攀升得非常快。在进行集中整治、规范流程、处理了一批人后,近年来发展非常稳健。截至2016年6月末,江西分行的不良率0.47%,明显低于全行不良率0.78%的水平。
在前述金融专家看来,纠正了“垒大户”现象,还不能说明已经有了成形的小微贷款体系,还要看邮储银行全系统的培训能否跟得上小微贷款需求的快速扩张,是否已建立与此相适应的机制,包括小微企业贷款的体系、程序、风控和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