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oyan 发表于 2009-7-26 17:44 
消费者均衡里的MU就可以理解为序随X的变化率,偏好理论明明在用MU却为什么不解释呢?
请允许将本人发表的观点总结一下,贴出来以支持您的观点。
从微观理论来说,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表明,在其他消费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量增加,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而在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中,无非是说,当一种商品的消费量不断增加时,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不断减少,从而需要更多的这种商品来替代其它商品;反之,对其它商品来说也是如此。
因此,基数效用论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就表现为序数效用论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序数效用论“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的本质、内容和基础。
同样的逻辑!
从微观理论来说,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表明,在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一种要素投入的增加,其边际产量递减。而在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中,当劳动投入不断增加时,其边际产量不断减少,劳动的效率降低,从而需要更多的劳动来替代资本才能保持总产量不变;当资本投入不断减少时,其边际产量不断增加,资本的效率提高,从而只需要较少的资本来交换劳动就能使总产量不变。因此,在两种生产要素同时可以变动而产量不变的情况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就表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高级微观理论大多只谈“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但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应是“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实证性的本质、内容和基础。
只不过,“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没有像“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那样幸运地有心理学上的支持,直到现在还在苦寻实证数据的支援。但是,奇怪的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居然被很多教材或论文当作理论前提来接受,这不得不令人怀疑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治学态度了,也不得不令人质疑微观经济学理论基础的科学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