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Nobel Prize正要提醒我们,不要因为某些人得了此奖,他们才值得人们注意、尊重、记住。
当然,既然叫Prize,只能奖给有“功劳”之人(或谓“做出贡献”),而“功劳者”乃千千万万“苦劳者”之一小分子。功劳者与苦劳者所投入的热情、精力、年华也许是并无异质的,他们也许只是在智力、机遇等方面存在颇多差异。
科学研究很有一种“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色彩,作为媒体,关注“功成者”实其本职所在,但作为科研者,只关注“功成者”则本末倒置。
科学研究的最大成果也许正是人们所塑造的科学精神(当然,总有人会讥讽“只强调精神不强调结果”只不过是阿Q式的自我安慰)。科研成果总是变化的,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但科学精神却有某种“永恒性”,它不因时因地因人变化,而且,只有拥有科学精神,人们才得以做“科学研究”。
科研成果是可以被授奖的,但科研精神是难以被授奖的。科研之精神与科研之成果哪个更重要,其实一目了然。而天下一大怪事就是,本无精神之辈却欲获精神之果,并欲为之受奖。经济学已经再清楚不过地告诉大家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稀缺),即使是“唾口可得”,也要付出“唾口”之代价才可得。
洒点滴水,湿润一下论坛。
什么是哥本哈根精神
什么是哥本哈根精神?似乎很难找到一个确切的定义。
玻尔的挚友、著名物理学家罗森菲耳德(又译罗森塔尔)所下的定义是:完全自由的判断与讨论的美德。澳大利亚物理杂志编辑罗伯逊的看法是:“哥本哈根精神或许可以很好地被表征为玻尔给人的一种鼓舞和指导,它与聚集在周围的青年物理学家的才华相结合,体现了领袖与群众的互补关系。”“玻尔依靠他的洞察力和鼓舞力量,把他周围的人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传记作家穆尔则认为,哥本哈根精神是“高度的智力活动、大胆的涉险精神、深奥的研究内容与快活的乐天主义的混合物”。
下面几个具体例子可能有助于理解什么是哥本哈根精神。
1922年6月,玻尔应邀赴德国哥廷根讲学,德国一些著名的学者都前来听讲,盛况空前(后被称为“玻尔节”)。当时年仅20岁的大学生海森堡(德国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也随其导师索末菲从慕尼黑专程赶来聆听玻尔的演说。在玻尔的每次演讲末了,照例总有一段时间供大家讨论、提问。有一次,当时在大学里只读了四个学期的海森堡,对玻尔的一些看法提出了强烈的异议。玻尔一眼就看出,这些异议是经过仔细研究后提出来的,于是,这位在当时已享盛名的教授,在当天下午就邀请海森堡到附近山区散步,以便能对问题作出深入讨论。在讨论中,玻尔既肯定海森堡的很多想法,又十分坦率地谈了自己的认识过程,还承认“我今天上午说得不够小心”。最后,玻尔邀请海森堡到哥本哈根工作一段时间。海森堡后来回忆说:“我真正的科学生涯是从这次散步开始的。”
玻尔则认为,他到哥廷根讲学的最大收获是第一次遇到了两位有才华的青年人——海森堡和泡利(奥地利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
泡利也是索末菲的学生,比海森堡大一岁。他的可贵之处就是敢于提出非常尖锐的批评,后来成了近代物理学中最著名的评论家。在玻尔的邀请下,泡利在玻尔访问哥廷根后就来到哥本哈根。玻尔让他评论研究所的各项工作,并高度评价泡利的作用,不管大事小事,总要去找泡利聊一聊。虽然研究所里很多人都怕泡利,但是,逐渐地,大家都开始珍视泡利的批评。甚至,当泡利离开哥本哈根之后,他的每次来信都被看做是一件大事,在所内广为 传阅。
无疑地,玻尔、海森堡、泡利之间的合作对量子力学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正是他们,形成了哥本哈根学派的核心。
哥本哈根精神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还有必要回顾一下尼尔斯·玻尔的建所思想。1921年3月3日,在近代物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玻尔研究所宣告成立。在成立大会上,35岁的所长——玻尔说道:“……极端重要的是,不仅要依靠少数科学家的才能,而且要不断吸收相当数量的年轻人,让他们熟悉科学研究的结果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青年人自己的贡献,新的血液和新的思想就会不断涌入科研工作。”
正如澳大利亚学者罗伯逊所指出的:“年轻的丹麦和外国物理学家所带来的新思想和朝气,在玻尔及其周围一批有经验的合作者的指导下,不久就转化为丰硕的成果。”在人口不到500万的一个小国里,出现了与英、德齐名的国际物理中心,这里一直被许多物理学家誉为“物理学界的朝拜圣地”。
这个圣地的中心人物,当然是尼尔斯·玻尔。他事业心极强,日以继夜地工作,但又幽默好客,不摆架子。他爱才如命,到处物色有希望的青年人来所工作。他积极提倡国际合作,以致被人誉为“科学国际化之父”。
在他的研究所里,既有22岁当讲师、27岁当教授的海森堡和作为“上帝的鞭子”的泡利,又有开玩笑不讲分寸的朗道(前苏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以及“几乎把画漫画、做打油诗作为主要职业而把物理倒变成副业”的伽莫夫(前苏联物理学家)。
哥本哈根的气氛使人感到繁忙、激动、活泼、欢快、无拘无束、和蔼可亲。哥本哈根精神随着量子力学的诞生而诞生,现已成为物理学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洒点滴水,湿润一下论坛。
什么是哥本哈根精神http://sci.ustc.edu.cn/news.aspx?id=3050
什么是哥本哈根精神?似乎很难找到一个确切的定义。
玻尔的挚友、著名物理学家罗森菲耳德(又译罗森塔尔)所下的定义是:完全自由的判断与讨论的美德。澳大利亚物理杂志编辑罗伯逊的看法是:“哥本哈根精神或许可以很好地被表征为玻尔给人的一种鼓舞和指导,它与聚集在周围的青年物理学家的才华相结合,体现了领袖与群众的互补关系。”“玻尔依靠他的洞察力和鼓舞力量,把他周围的人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传记作家穆尔则认为,哥本哈根精神是“高度的智力活动、大胆的涉险精神、深奥的研究内容与快活的乐天主义的混合物”。
下面几个具体例子可能有助于理解什么是哥本哈根精神。
1922年6月,玻尔应邀赴德国哥廷根讲学,德国一些著名的学者都前来听讲,盛况空前(后被称为“玻尔节”)。当时年仅20岁的大学生海森堡(德国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也随其导师索末菲从慕尼黑专程赶来聆听玻尔的演说。在玻尔的每次演讲末了,照例总有一段时间供大家讨论、提问。有一次,当时在大学里只读了四个学期的海森堡,对玻尔的一些看法提出了强烈的异议。玻尔一眼就看出,这些异议是经过仔细研究后提出来的,于是,这位在当时已享盛名的教授,在当天下午就邀请海森堡到附近山区散步,以便能对问题作出深入讨论。在讨论中,玻尔既肯定海森堡的很多想法,又十分坦率地谈了自己的认识过程,还承认“我今天上午说得不够小心”。最后,玻尔邀请海森堡到哥本哈根工作一段时间。海森堡后来回忆说:“我真正的科学生涯是从这次散步开始的。”
玻尔则认为,他到哥廷根讲学的最大收获是第一次遇到了两位有才华的青年人——海森堡和泡利(奥地利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
泡利也是索末菲的学生,比海森堡大一岁。他的可贵之处就是敢于提出非常尖锐的批评,后来成了近代物理学中最著名的评论家。在玻尔的邀请下,泡利在玻尔访问哥廷根后就来到哥本哈根。玻尔让他评论研究所的各项工作,并高度评价泡利的作用,不管大事小事,总要去找泡利聊一聊。虽然研究所里很多人都怕泡利,但是,逐渐地,大家都开始珍视泡利的批评。甚至,当泡利离开哥本哈根之后,他的每次来信都被看做是一件大事,在所内广为 传阅。
无疑地,玻尔、海森堡、泡利之间的合作对量子力学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正是他们,形成了哥本哈根学派的核心。
哥本哈根精神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还有必要回顾一下尼尔斯·玻尔的建所思想。1921年3月3日,在近代物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玻尔研究所宣告成立。在成立大会上,35岁的所长——玻尔说道:“……极端重要的是,不仅要依靠少数科学家的才能,而且要不断吸收相当数量的年轻人,让他们熟悉科学研究的结果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青年人自己的贡献,新的血液和新的思想就会不断涌入科研工作。”
正如澳大利亚学者罗伯逊所指出的:“年轻的丹麦和外国物理学家所带来的新思想和朝气,在玻尔及其周围一批有经验的合作者的指导下,不久就转化为丰硕的成果。”在人口不到500万的一个小国里,出现了与英、德齐名的国际物理中心,这里一直被许多物理学家誉为“物理学界的朝拜圣地”。
这个圣地的中心人物,当然是尼尔斯·玻尔。他事业心极强,日以继夜地工作,但又幽默好客,不摆架子。他爱才如命,到处物色有希望的青年人来所工作。他积极提倡国际合作,以致被人誉为“科学国际化之父”。
在他的研究所里,既有22岁当讲师、27岁当教授的海森堡和作为“上帝的鞭子”的泡利,又有开玩笑不讲分寸的朗道(前苏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以及“几乎把画漫画、做打油诗作为主要职业而把物理倒变成副业”的伽莫夫(前苏联物理学家)。
哥本哈根的气氛使人感到繁忙、激动、活泼、欢快、无拘无束、和蔼可亲。哥本哈根精神随着量子力学的诞生而诞生,现已成为物理学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保罗·狄拉克(Paul Dirac),量子论的创始人之一,伟大的科学家,大天才中的大天才,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获奖的时候才31岁。他对卢瑟福说他不想领这个奖,因为他讨厌在公众中的名声。卢瑟福劝道,如果不领奖的话,那么这个名声可就更响了。
有人问法拉第,研究电磁现象有什么用?法拉第反问:“新生婴儿有什么用?” 财政大臣问法拉第,电有什么用?法拉第答道:“总会有一天,您可以向它征税,大人。” 爱因斯坦说:“为了惩罚我对权威的蔑视,我成了权威。” 1954年,美国管工工会授予爱因斯坦荣誉会员称号。因为,在这一年的11月18日,报上刊登了爱因斯坦的答记者问,他表示,为了得到“目前环境下还允许的那一点点独立性”,宁愿去做水管工或小贩。 爱因斯坦:“我的智力发展得比较晚,以致成年之后才对空间和时间感到好奇和疑惑,而正常人在童年时就想过这些东西了。” 在纳粹德国,有一百名教授写了一本书,说爱因斯坦的理论是错误的。有人问爱因斯坦对此作何感想,他答道:“如果是我错了,一个教授就足够了。” 伦琴:“我喜欢离开人们常走的小路,而走荆棘丛生的山路……如果我迷失了,不要在大道上找我!” 薛定谔:“在很多情况下,逻辑思维在引导我们到达某一点后,就丢下我们不管我们的死活了。” 有人要达尔文写一份自传,达尔文是这样答复的:“我先是学习,尔后是环球旅行,然后又是学习。这就是我的自传。” “是谁在驾驶?”地面控制中心问。阿姆斯特朗(阿波罗指令长):“我想,现在是牛顿在驾驶。” 冯·卡门是航空、航天领域的元老。他曾说,科学家预言未来是要冒风险的。但是1962年他却出来“展望未来”,为什么?冯·卡门泄露天机:“我年已81岁,就这点来说,预言20年还是相当安全的。因为到了回头验看预测结果的时候,我早已远离尘世了。” 杨振宁曾经写诗称赞陈省身:“千古存心事,欧高黎嘉陈。”对于把自己与欧几里得、高斯、黎曼、嘉当并列,陈省身报以幽默:“上中学时,体育不好,百米跑不过女生;学化学做不好实验,还经常把试管打碎,所以只好学数学。” 有人问侯宝林,里根曾是演员,你也是演员;可为什么人家当了总统,你还在说相声?侯宝:“因为他是二流演员,我是一流演员。”(里根的演员职业不算成功,他没有得过奖,仅仅拿到一个“最糟糕终生成就奖”,这是个搞笑奖)
有人问米卢,中国足球队与巴西对阵,结果会怎样?米卢:“足球场上,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有人请他预测中国足球队在世界杯的表现,米卢:“足球的魅力在于不可预测。”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