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99针对的是还需要进一步训练才能独立的博士后,而不是已经可以寻找教职的博士后。这一点非常关键,你需要说服评审人你确实需要在某个领域、某个技术进一步学习以后才可以独立开展研究,而且这个研究需要跟现在老板的研究方向有明显的区别。也就是说,你必须要发展一个新的研究项目。很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先看一看本校、本系教授们的研究方向,是否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利用他们的技术研究自己的问题。初步有了简单的思路以后就可以向他们介绍一下自己的研究计划并很友好地询问他们是否愿意做自己K99项目的co-mentor。其实就是自己起草一个Statement by Co-mentor,然后让教授们签字,不会占用他们太多宝贵的时间。我询问的几个教授都很痛快地答应了我的请求。
我的一个弱点是我的老板J在当时总共只指导过3个博士后(包括我在内),而且实验室从来没有人在学术界找到过教职。正好当时有一个领域内的大牛A到我们学校做讲座,我和几个学生一起陪他吃了早饭。这个大牛A曾经带过30多个博士后,其中一大半20几个在高校里做教授。碰巧后来去外地开会的时候又碰到了他。于是在我讲poster的时候就过去跟他打招呼,问他有没有空看看我的poster。他爽快的答应了,聊了一会我的研究之后,我趁机告诉他我要用这些初步结果来申请K99,并问他是否能做我的co-mentor。他也很痛快的同意了。除了这几位之外,后来我又联系了几位教授做我的consultant,从来没有被拒绝过。所以我想鼓励大家,如果有感兴趣的教授,大胆地和他们联系吧,最坏的情况是他们不给你回信或者拒绝(几率很小很小),对你来说也就浪费几分钟写信而已。
我的另一个弱点是,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英文写作训练,难免有语法、拼写错误。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我跟学校里负责协助基金申请书写作的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联系。她给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从思路、语法、内容各方面都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建议。反反复复的修改,三番五次地麻烦她,她每次都在第一时间给我反馈,没有一点不耐烦的感觉。再次衷心地感谢她。
研究计划方面,根据已有的数据,我又更深入的发掘了一点。因为是自己的课题,这一部分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也是心里最没有底的一部分。为什么呢?因为我的课题是老板J的一个已经将近10年的R01,这条通路研究的已经比较清楚,处于收尾阶段了。J的研究重心已经不在这块了。我的研究发现了这条通路下游的一个机制,有一定的新颖性,但是我不知道这一块还有没有继续做下去的必要,是不是一个合适的K99课题,更不确定以后是不是能够靠这个课题找到独立教职。不过这一部分已经是我手头最好的数据了,也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了,在征求了老板的同意以后,我的心一横,就用它来申请吧。
时间过得飞快。有半年的时间每周末都去实验室加班,尤其是最后两三个月,基本上很少做实验,每天从早到晚都对着电脑写个不停。越到最后越感觉时间不够用。我一度甚至想放弃这个截止日期,来赶下一个截止日期,以确保我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跟老板J谈过之后,他坚决反对,说那样的话我就只能有一次申请机会了,于是作罢,继续赶原来的截止日期。终于初稿完成了,我把研究计划发给老板,希望他能提一些建议。老板很快就看完了,评价是,估计没戏。他建议我把研究计划整个换掉,改一个方向,重新写一遍。我当场哭笑不得,老板啊老板,我以前征求您意见的时候您说过这个方向可以啊,写这些东西已经把我累得吐血了,更换研究计划的话,我辛辛苦苦找的co-mentor以及他们的支持信都要重新再组织。时间是无论如何也不够了。老板看出了我的想法,说,具体写哪个方向还是你来定吧,毕竟这是你自己的课题。他悠闲的遛达走了,办公室里只剩下了一个郁闷无比的我。
看来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于是我大的研究方向没有改,但根据老板提的建议,在小的细节上修补了一番。终于赶在截止日期当天把K99申请书交了上去。走出系里的大楼,突然间发现外面的天好蓝,鸟儿唱歌是这么的动听。我对自己说,申请书交上去了就是胜利,不管结果如何,我尽力了。即使拿不到,我也不会后悔了。
五、第二轮博士后(博士后第5年):第二次申请K99
第一次申请交上去之后,老板J就建议我把申请书中用到的数据整理出一篇文章,计划再冲击一次领域内的顶尖杂志。写的过程中,又发现需要再补一些实验,于是同时开始做着实验。再次回到阔别几个月的实验台,感觉好亲切!看着实验台上静静躺着的我的移液器、定时器、记录本等等,就像看见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样,感慨万千……情绪平静下来以后,又开始了典型的博士后生活:在实验室匆匆地走过来走过去忙着实验,看见同事们就忙里偷闲的瞎聊几句,一切是这么的平淡、真实。
转过年几个月后,第一次K99申请的分数(impact score)出来了,33,比往年的分数线25差了8分。当我正因为希望不大而情绪有点低落的时候,老板却显得非常激动。他的结论是,这次估计NIH不会资助,但是第二次应该就很有希望了。我这才意识到为什么他以前竭力反对我错后一轮提交K99申请,因为他当时就看到拥有第二次机会对申请的成功至关重要,而我当时却没意识到这一点。
虽然分数已经出来了,在得到评审建议(summary statement)之前,能做的却非常有限。我就继续每天做实验、写文章。计划如果能赶在第二轮评审之前文章刊出来的话,那对我的申请将会是很有利的。几个星期后,拿到了评审建议。果然和预料的一样,评审人对我的研究计划提出了比较多的问题,包括统计方法、小分子抑制剂的特异性等等,幸好都不是太难回答。另外,这半年期间我已经完成了第一次申请中列出的部分实验,我把这部分最新的实验数据又制作了两个图片作为初步结果加入了研究计划,让评审人看到我可以顺利地完成申请书中所列出的实验。
拿到评审建议几天后,我与项目负责人(Program Officer)通了电话,就几个我拿不准的问题询问了他的看法。比如,有一个审稿人觉得学校对我的支持力度不够大,通过项目负责人了解到,我的学校支持信(InstitutionalCommittment)内容太通用了,感觉就是个模板,套在谁身上都可以,没有特别突出“我”个人的特点,这个更好办了,通过我们系主任,把这个文件彻底修改了一下。
需要注意的是,评审建议里所列出的每个弱项,都要涉及到,按照评审人的建议修改。如果觉得评审人没有理解你的意图,需要做出解释,把问题说清楚,千万不要与评审人争论。总之,一定不要遗漏任何一点。
第二次提交要比第一次花的时间少很多。因为许多材料已经是现成的,仅作少量修改甚至不用修改就可以直接提交。实际上,我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写文章上了,终于在博士后五年之内的最后一个K99截止日期前一个星期把文章投出去了。然后迅速回过头来忙K99,争分夺秒的完成每一项材料,顺利地赶在截止日期前将申请书交到NIH。
十几天之后,我已经超过了博士后五年的时间限制,没有资格再申请K99了。
六、第二轮博士后(博士后5年之后):等候的煎熬
博士后已经做了5年了。五年之前,我给自己设定的计划是,如果此时我在学术界看不到希望,那说明我不是这块料,我就会义无反顾地离开。这些年来,虽然文章发了不少,但是没有顶尖杂志的文章,所以在发表的文章方面我没有优势,不足以让我谋到教职。现在唯一的希望就在K99,但是众所周知,美国自金融危机以来,NIH的资助力度大减,拿到经费的希望简直可以用虚无缥缈来形容。本来计划K99申请交上去以后,我就忘记这回事,立即开始着手尝试寻找工业界的机会。可是,很明显我高估了自己的能量。紧张忙碌了这么长时间以后,我怎么也提不起精神准备找工作的事。于是,浑浑噩噩得过一天算一天,先让体力慢慢恢复过来再说吧。
悲剧接踵而来。先是我投给领域内顶尖杂志的上一篇文章(数据多数在K99申请书中作为原始结果)又被无情的据稿了。这可以说是我离该杂志最近的一次:三个审稿人对文章的态度都还算友好,可是编辑最后还是决定据稿。至此,我五年之内四次尝试向该杂志投稿全部以悲剧告终。这篇文章无论如何在K99评审之前是刊不出来了。
此时老板J的经费又出了点问题,R01到期之后没有续下来。实验室风声鹤唳,一个博士后和一个技术员已经先后离开。老板每天加班加点地忙着申请一切可能的经费。考虑到我的课题已经处于收尾阶段,对实验室的未来已经不是特别重要,我有一种预感,如果老板没有足够的经费维持实验室的规模,下一个要离开的人将会是我了。我不知道这一天会不会来到,什么时候会来到。希望老板能挺到我的K99出结果的那一天吧,我心里想。
K99的评审会议定在三个月后召开。随着时间越来越近,我心里的弦也绷得越来越紧。评审会议召开前两天,老板语气凝重地告诉我,美国ZF关门了,具体什么时候开门还是未知数。如果两天之内开门的话,K99的评审估计不会受太大影响。老板在当时也有一个R01等待评审,可想而知他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最终结果现在大家也都知道了,因为ZF关门的时间长达两星期,原定的评审会议都被取消了。NIH一度曾经发通知,说错过的评审会议会推迟到下一轮即四个月后召开,立即遭到学界的强烈反对而作罢。期间的心里的焦急上火略过不表。
NIH终于尽量尽快安排了评审会议,第二次评审的分数终于出来了,是出人意料的18分!比去年的分数线25(payline)还要好7分!虽然最终是否获得资助还要等几个月以后才能揭晓,但是老板对这个分数还是非常乐观的。我心里的压力也稍微减轻了一些。随后,老板拿到了一个学校的经费,确保实验室至少可以在一年内继续维持3个人的规模,不用再裁员了。我的一年之内的工资应该会有保证了。又经过了漫长的等待,本应在三个月后出来的结果,由于种种原因,推迟到将近五个月后才出来。从我博士后第四年开始准备申请K99算起,整整两年之后,我才收到了NIH计划资助我的K99申请的最终结果。
七、第二轮博士后(博士后5年之后):未来的路
得到我拿到了梦寐以求的K99之后,我的心情却出人意料的异常平静,远没有想象中的万分的激动。也许,经过长时间焦急的等待,心里的激动已经释放的差不多了吧?抑或是我的心态经过这些磨炼已经变得稍微平和一些了?我不知道。
我唯一知道的是,未来在学术界的路,不会是一条平坦的大路,不会是一条很容易走的路。这些年在学术界,目睹很多已经拿到tenure的副教授甚至正教授们,都在为实验室的生存而加班加点、苦苦挣扎。这样的生活与想象中的有钱有闲的教授生活相去甚远,相反,感觉比许多博士后需要考虑的事情更多、压力更大。与学术界以外的多数人一样,每天都在为生存而奔波、奋斗。也许,这就是人的宿命吧。
话题扯远了。人生的意义应该是哲学家考虑的事。我作为一个普通人,还是老老实实地先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好吧。第二次K99的评审建议里,评审人很显然地注意到了,我对第一次的评审建议里的每一点都做了针对性的修改或解释,他们对此很满意,虽然两次的评审人员并不完全相同。另外一个评审人提出的不足之处是,虽然申请书中的数据多数在第一次提交时就已经做出来了,但直到第二次评审时这些数据还没有发表。从中可以看出,评审人还是希望K99的申请者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可以尽量快的把实验结果发表出来,保持自己发文章的频率和数量,以确保自己在学术界的曝光率。
NIH最近把K99申请人做博士后的年限由5年改成了4年。我个人感觉新规则对像我这样做过两站博士后的人会非常不利。为了确保有第二次提交的机会,第一次申请最迟应该在博士后3年末、4年初提交,如果中途换实验室的话,会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充足的初步结果和构思未来的研究计划。这就要求大家在博士毕业选择博士后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考虑,因为几乎没有可用于浪费的时间。
得知拿到K99的消息之后,甚至在经费激活之前,我就已经隐隐地感觉到了压力。研究课题下一步该往哪个方向走?没有在美国上学、教学经验以及语言、交流方面的弱点该如何克服?在学术界申请教职的材料、面试如何准备?如何从无到有地建立一个实验室?哪些内容可以写进第一个R01申请书?我能不能在这一行生存下去?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考虑了。我现在还不知道答案。祝我自己好运吧。
希望将来有更多的成功的经验可以与大家分享。也希望国人有更多更好的出路,已决定在学术界发展的可以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
八、后记
最初计划发这个帖子的目的是为了与和我背景相似的同胞们共勉。即使你不是在美国拿的博士学位,没有CNS等顶尖杂志的文章,不在大牛老板的实验室,也不要灰心丧气。只要能持续地在主流杂志活跃地发表文章,有一个支持自己的老板,也不是没有可能走学术这条路。
退一步讲,目前美国生物医学领域的形势比较严峻,即使学术这条路走不通,也不一定是坏事。我有一些朋友或转行、或去工业界,大家都过上了自己满意的生活。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对自己的人生不放弃希望,相信一定会获得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