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实务版
820 0
2017-01-04

来源:一财网



           在监管收严的背景下,2016年A股定增规模超过1.5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受到市价发行等监管政策的影响,定增收益开始出现降温态势。2017年定增政策该走向何处?又该如何掘金定增市场?
      
           有市场人士表示,2017年将延续市价发行的政策导向,与此同时配股和公开增发等多种融资途径的门槛或将降低。投资者参与定增市场更加趋于理性,注重对公司的研判和分析。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并购重组类的定增题材、低估值高成长性的行业或将继续引领定增市场的投资。
      
           2016定增收益下滑
      
           2016年定增规模突破1.5万亿。结合Wind数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统计发现,在过去五年中,定向增发稳步攀升。2016年 732次定向增发,共募集15174亿元。2015年共有857次定向增发,募集总额为13723亿元。2014年共有486次定向增发,募集总额为6819亿元。2013年共有281此定向增发,募集总额为3440亿元。2012年共有156次定向增发,募集总额为3611亿元。2012年恰逢银行定增大年促使当年募资额超过了2013年,其中交通银行(5.790, -0.02, -0.34%)、兴业银行(16.370, 0.13, 0.80%)和北京银行(9.880, 0.00, 0.00%)分别定增298亿元、236亿元和118亿元。
      
           “今年以来二级市场交投清淡,资产慌问题进一步加剧,资金无处可去;同时在往年定增高收益的示范效应下,今年定增规模创下历史新高。”一位券商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2016年定增规模进一步扩大,但定增折价率进一步下滑。参与定增的收益来源于三部分:参与定增时的折价收益、市场整体上涨的收益、上市公司基本面改善带来的回报。在这三项收益来源中,折价收益可直接转化为立竿见影的浮盈,被视为投资定增的安全垫,其折价率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投资者的投资热情。“2014年1年期的折价率约为15%到30%,2015年下半年开始下滑,截止到2016年折价率已降至5%。3年期的折价率在2015年约为50%到60%,但在2016年已降至20%到30%。”前述券商人士介绍:“当前30%的折价率已经很高了。”
      
           折价率下降导致定增投资的收益缩减。申万宏源(6.250, 0.00, 0.00%)研报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竞价发行项目浮动收益率明显呈快速下滑之势,6-9月已降至12.97%。“我们以往的投资预期收益多在30%以上,现在1年期的投资预期收益已下调至10%到30%之间了。”某私募机构定增负责人对本报表示:“但是自2006年至2015年底,定增市场年度平均收益率为37%。”
      
           多种融资手段跟进
      
           定增政策变化攸关定增的投资和收益。2016年以来定增政策收紧,监管层面,定增市场市价从宽、定价总严,鼓励以市价发行期为首日定价基准日,定价项目增加“七折底价”的规定。多数被访人认为,2017年定增的监管政策将延续2016年态势。据悉,定向增发按照参与对象不同其锁定期分为一年期与三年期,外部投资者参与的定增项目股票锁定期为1年;公司大股东参与的定增项目其锁定期为3年。
      
           对于如何破除定向增发逆向选择的问题,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2016年11月下旬公开建议,应该用更接近二级市场的价格发行,以发行时的市价为基准确定定增价格,用折扣率和锁定期搭配引导企业按市价发行等方式提高融资效率。
      
           但更为长远的政策变化,或是股权融资手段的大调整。Wind数据显示,2016年定增融资总额占到A股融资总额的99%,定增在A股融资市场上独占鳌头。上市公司的融资渠道分为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股权融资包括:IPO、公开增发、配股和定向增发。据本报记者了解,1993年监管层拉开了再融资市场的序幕。从1993年到2000年,再融资市场以配股为主;2001年监管层开始推进公开发行的融资工具;自2006年监管层出台了定向增发细则,自此定增开始在再融资市场大幅出现,并逐渐成为再融资的主要手段。
      
           “自2006年至今定增的发行制度并无太大变化,期间仅是出台了一些窗口意见。2014年5月创业板开始允许实施再融资;2015年10月出台了一些窗口意见定增收紧,2016年延续了这一窗口意见,当年2月对其做了细化;2016年下半年出台了《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对并购重组加以收紧。”前述券商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2016年定向增发规模突破1.5万亿,一方面反映出实体经济对资金的渴求,另一方面也显出A股在首次发行和公开发行阶段存在薄弱环节。”首创证券研发部总经理王剑辉告诉本报记者:“IPO发行对上市公司存在20%股权融资规模的限制;配股和公开发行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要求较高。在此背景下,定增作为融资手段大行其道,它能够避免对市场一时的冲击,但待到一年期和三年期解禁日后,依旧会市场带来严重冲击。定增应当是融资的补充手段,未来股权融资手段应更为均衡才是正途。正是基于此种考量,监管层放缓了对定增方案的批复节奏,加快了IPO的审核速速。”
      
            申万宏源分析师林瑾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政策预期层面,未来再融资手段会进一步丰富。或是配股和公开发行门槛降低,或是定增政策门槛上浮,未来几种再融资的政策门槛差别不会如此之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