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为什么不是一门科学?
作者:李为山
阿尔弗雷德·S·艾克纳主编,《经济学为什么不是一门科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9月版。
经济学是一门显学,对现实社会影响颇大,对于这样一门学科,我们要认真思考其理论的缺陷和政策性建议,在经济学缺乏自我变革的动力的时候,需要从事该领域的人进行反思,知道该学科在哪些地方存在根本性错误或者谬误,这样可以增进对经济学理论的鉴别能力,更加全面的认识该学科。《经济学为什么不是一门科学?》这本著作围绕经济学是否是一门科学进行了研究。
在本书的导论部分,对科学给出了这样的定义,一种是库恩-拉卡托斯所说的有一个硬核的总体范式,这种硬核是一个学科中的大多数人赞同的,即追求“标准科学”的基础。另一种是逻辑实证主义者所谈的科学,即知识要经受经验检验,各种尚未被推翻的命题构成一个逻辑上一致的整体,理论的解释力要不断增长。
本书回顾经济学的研究历史,并对此进行了分析和点评。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一国经济的不同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通过自我调节就可以实现一国财富的增加,人们的福利得到改善。政治经济学到帕累托那里后,他将斯密的思想精确化了,通过几何和微积分的形式用数学表达了出来,虽然知识精确化了,但是在贡献知识上或者真理上进步不是很大。
经济学刚开始以注重研究经验现象为主,可以说是一门经验科学,不过这种趋势一直在变化。尤其到了马歇尔那里以后,把数学引进经济学,试图完成经济学像物理化学那样的体系构建,经济学不再仅仅以现象研究为主了,慢慢的变成了一种学术性的经济学,偏好演绎推理,这也是李嘉图恶习(李嘉图恶习:经济学方法论中的两个经典隐喻之一,是指将高度抽象的经济模型直接应用于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的倾向)的导致的后果。
建立含有大量变量的模型是非常有必要的,不过这样的话会加重经济学研究的困难。该书的作者对比了世界顶级经济学杂志ARE(美国经济评论)20年以内发表的文章,发现关于经验、注重政策和解决问题等特点的文章不断减少,这也反映了一种经济学研究的趋势。这种主流经济学杂志都这样,使得很多经济学家为了发表文章,不得不适应这种研究模式。就像作者说的,新古典经济学流行的原因是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一种在理想的境界里交流的工具,这一点使它不断地再生产而不发生任何变化。以哈耶克的经济学来讲,他批评新古典经济学,认同新古典的结论,但是不认同论证方式。哈耶克的思想相比新古典经济学,还是比较深刻的,但是为啥没有得以量化,就是因为量化存在很大困难,反而把经济学研究简化后的新古典经济学研究成了全世界通用的教材。
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更深入的理解一个现实经济系统的结构和运行,而不仅仅是探讨模型的性质,因为数理化背后就不再思考经济学模型背后的含义。从斯密的自由贸易到罗宾斯的资源最佳配置,这种经济学研究中心妨碍了进一步贡献经济学知识,而后来出现的制度主义研究不同社会如何提供物质需求和成功解决经济问题的各种办法,相比之下,这是一种进步,经济学研究方法日益多元化,对于新古典经济学的迷信和盲目崇拜到了深刻反思的时候了。如作者在书中所言,经济学中的危机已经变成了世界经济中的危机。此言并没有夸大其词,以新自由主义经济指导的改革为例,在南美洲的实践就成功使那些曾经还不是很衰落和混乱的国家变得更加混乱,这就是经济学中危机的危害性。
总之,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框架内研究问题,会极大的限制对经济知识的贡献,正因为此,凯恩斯向古典经济学发起了批评和攻击,向更为现实的方向靠近,这一次凯恩斯革命在学科史上的意义重大,对公共政策也产生了影响,经济学不再是高居圣坛不食人间烟火。
作者批评一些经济学概念和理论是一种完全虚构的理想主义,如生产函数、效用函数,对于新古典经济学中存在的问题,罗宾逊夫人进行了激烈批评,由此产生了两个剑桥之争,新古典经济学存在的问题,不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而只是其理论没有在这些建设性、深刻性的批判下轰然倒塌而已,不过这并不表明新古典经济学已经成功应付了其自身存在的危机。
作者认为,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尤其是关键性命题未经过严格验证,狭隘、停滞、封闭的思想体系是其一大特征。目前的一些经济学理论仅凭一些偶然的经验、直觉和不现实的假设,用数学和其他演绎推理分析等手段来建立模型,有些尚待验证,就冒然得出结论,理论缺乏充分的依据,过分依靠推理,导致政策建议无效或者没有可操作性,得出不得出没有什么意义。
这个时候的经济学已经失去了对于现实经济社会问题的深刻剖析及思考,已经远远落后于现实问题。
古典经济学更多的是试图限制国家权力,而不是理解经济系统如何运转,后来的新古典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一致,也是这种思路。尤其是新古典经济学厌恶对自身教条存在潜在威胁的理论。可以说新古典经济学的“市场有效论”更像是一个成功的神话而不是有用的知识。脱离环境孤立分析人类行为是一种幼稚的行为,这种过于强调个人行为逻辑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存在的问题以及导致的后果非常严重,就连贝克尔这样的经济学家都把家庭严重简化,仅仅分析其经济逻辑,这种经济学帝国主义倾向让其他社会科学对经济学的谴责也日益加深。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人行为具有不可预言性,对于任何一个确定的情形,个人的反应永远不可能准确的预言。经济学研究的目标群体应该是社会群体,而不是对个人行为进行预测和解释。因为个人的行为不仅仅是自己去做主或者决策,社会环境或者一国的政策都会严重影响个人的选择或者偏好,脱离实际环境的“经济人”是可笑的一种假设,这种纯粹的经济逻辑指导一个人的行为,那么这个惟利是图的人必将会受到大家的唾弃。在阿马蒂亚·森眼中,经济学的所谓“理性行为”假设有很大缺陷。森在《伦理学与经济学》中剖析说,自利理性观(self-interest view rationality)意味着对“伦理相关”动机观的断然拒绝。把任何偏离自利最大化的行为都看成是非理性行为,就意味着拒绝伦理考虑在实际决策中的作用。把所有人都自私看成是现实的可能是一种错误;但把所有人都自私看成是理性的要求,则非常愚蠢。用本书作者的话来讲,经济学研究不是去描述个人的反应,而是一个大的社会体系中的一员的反应,也就是社会群体的经济行为。作者的这一点是从整体中去看待个人的行为。
作者认为目前的经济学理论并没有反应出动态和相互影响的性质,一个经济领域中的事情是复杂的,并不是可以通过一种简单的模型或简单的因果联系就可以进行说明的。渗透在全部经济理论中的机械观点,没能把握住实际经济行为过程中的复杂性。
引用著作《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社会科学中的历史特性问题》的一句话来概括主流经济学的上述假设:在这样的假设基础上得出的经济学理论试图用于所有的社会-经济体系,而非历史、非文化的一般性原则甚至渗透到了现代主流经济学特定理论模型的建构上。[1]突出的表现是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建构不像历史学派那样关注历史知识,对抽象和简化过于看重。理论建立在被主流经济学家认为是共同的或普遍的特征之上,虽然这种做法对于理论建立是有必要的,但是不是建立在历史的或文化的特性之上,这样的理论的通用性和解释的充分性是有不足的。
在一般化理论中,经济学家把理想化的理论看的太重,依据这些理论得出的政策建议在实际经济中的运用结果可能是不好的;或者经济学家认为现实应该就像理论一样,没有区分清楚二者之间的差距和区别。
[1].杰弗里•M•霍奇逊.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社会科学中的历史特性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