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xianguan 发表于 2017-1-18 11:06 
例如商业银行A(结算系统)有若干个客户,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只用B、C、D来代表,A对其客户B授信1万元,B ...
错在你的假设是不正确的。也就是核心银行A内没有货币或者货币为0,你推演的整个交易仍在继续。假如A系统内没有任何货币,那么交易时无法继续的。
要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分两个步骤来帮助你认清你的错误所在。
1.首先不引入电子货币及信用卡,假如现在处在30年前,没有电子货币的时候,再来模拟你推导的过程。
现在假设A把1万元实物现金货币存在银行X内。央行按20%的准备金率收走了2000元现金,剩下的8000元当成超额准备金,也就是库存现金在银行X内。
然后银行X贷款8000元给B,B可以用来向C购买8000元商品。这个交易,必须要提现才可以进行。也就是说,任何经济交易,都必须基于基础货币才可以进行。同样C可以与D交易,假如D没有将现金存回银行。
这个时候,假如A虽然在银行X有10000元的存款,但是银行已无库存现金用于提现,因此,这个时候A是无法进行交易的。
这首先得出一个结论,所有的交易,都必须以基础货币为基础。
2.接着引入电子货币继续来思考这个问题。
首先明确一个原则,计算机系统是完全忠实于客观现实的,是客观现实在计算机系统内的一个投射。
还是同样假设A把10000元现金基础货币存入银行X,央行收走2000准备金,8000元是库存现金也是基础货币在商业银行X系统内。
现在假设银行X把其中的8000元全部贷款给B,B持有一张8千元的银行卡(这里不用信用卡是避免问题过于复杂,因为信用卡消费和信贷都是融资,含义上一样的),B持有8000元购买C的商品,C再用8000元购买D的商品,交易过程不变,但变化的是最后的交易过程中,我们再微观上可以看成C在银行X内取现8000元基础货币,然后购买D的商品,然后D又瞬间把8000元基础货币又存回了银行,这里唯一的区别就是不存在D最后来不及把基础货币存回银行导致A无法交易的现象。任何的时候,BCD交易的时候,只要在微观上他们不在同一秒内交易,都不会影响A与其他人进行交易,但A与别人交易的额度,只限于8000元,也就是商业银行内所持有的基础货币很关键,这里我们再IT技术出现后,电子货币出现后,商业银行内的基础货币,叫做清算货币,任何一笔交易,都不能超过商行清算货币的规模,否则交易无法进行。
因此,商业银行里的基础货币的规模,也就是最核心的IT计算机系统控制的清算货币的规模,由计算机逻辑把关,不受人为控制的。所以,这也即使商业银行在资金紧张时,需要去拆借市场拆借资金,也就是央行需要对商行降准补充商行的基础货币,更是央行要通过SLF,MLF,逆回购等方式向商业银行提供基础货币补充流动性的原因。
而你,根本对基础货币的重要性无法理解,所以这些问题你根本很难想通,以为商业银行及时没有基础货币,也不影响社会交易的产生,其实是商行多少沉淀了一些基础货币,虽然与国家货币供应量甚至与国家基础货币总规模相比,这个商行的基础货币或者清算货币规模很小,但对于社会交易所使用的基础货币规模来说,仍然是十分巨大的。所以,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交易丝毫不会受到影响。
只有大规模跨行转账,或者大规模资本外流购汇的行为,才会导致商业明显的挤兑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