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2379 126
2017-01-18
  货币乘数理论是这样的:假设存款准备金率为20%=0.2。1元钱存进银行,银行把0.2元上交央行,剩下0.8元贷出。假设上交央行的0.2元不再进入社会流通,则只有银行贷出的0.8元最终又会存入银行。银行把这0.8元中的0.16元作为存款准备金上交央行,剩下的0.64元贷出。
  多次循环后,银行存款总数逐步接近
    1 + 0.8 + 0.8^2 + 0.8^3 + ... = 1/(1-0.8) = 1/0.2 = 5
  就是说,银行存款总额不会大于货币发行量的5倍。这个5就叫做货币乘数,它等于存款准备金率0.2的倒数。

  货币乘数计算中假设了“上交央行的0.2元不再进入社会流通”。如果央行用这0.2元向某个出口企业购买外汇,这个出口企业把这0.2元用于发放员工工资,员工再把这0.2元存入银行。因为这0.2元进入了社会流通,银行增加的存款就不仅是0.8元,而是1元。
  多次循环后,银行存款额上限就变为
    1 + 1 + 1 + ... = 无穷大
  在这种情况下,货币乘数理论失去意义。

  不仅中国央行使用存款准备金,美联储也使用存款准备金购买国债和房贷债券,使存款准备金返回社会流通。因此货币乘数理论在美国也无意义。英国的存款准备金率为0,欧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为1%。所以货币乘数理论在英国和欧元区也无意义。也许在某个国家有意义,但我没有听说过。如果网友知道哪个国家存款准备金率不接近0,而且央行不使用存款准备金购买金融产品,希望能给我们介绍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7-1-18 07:50:27
谁告诉你没用???

哪是因为你这里推演的过程错了。

货币乘数计算中假设了“上交央行的0.2元不再进入社会流通”。如果央行用这0.2元向某个出口企业购买外汇。

这里,购买外汇是央行新增基础货币的发行来购买的,因此,是新增的基础货币再进入流通社会继续产生新的乘数效应,而之前不断收储在央行的是法定准备金。只有通过降准的方式,才能释放到社会上,继续增大货币乘数。

你没有理解透这个货币乘数效应的过程和运行规律就敢质疑货币乘数无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18 08:18:36
ljclx 发表于 2017-1-18 07:50
谁告诉你没用???

哪是因为你这里推演的过程错了。
楼上的,多看看货币银行学吧,或者研究下央行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及中国央行的操作。

“货币乘数”这一理论完全是杜撰出来的,错误的理论。 根本不存在啥“货币乘数”。
实际上,最初就是货币发行出来后,通过借贷催生出超量存款(理论上可以无限放大),为防止过贷与兑现危机,同时回收流动性,催生了“存款准备金”,现在这种政策在发达国家基本不用。

“货币乘数”,“基础货币”都是货币理论不健全的情况下“”应景“”的学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18 08:20:21
存款的派生不是因为“货币乘数”,而是人们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差额(表现为存货与投资)。这个数值与货币这种交换媒介的数量没有直接关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18 08:30:20
要证明“货币乘数”子虚乌有并不困难:

设立一个银行系统X,系统的客户简代为A,B,C,D等。假定X向其客户授信(发行信用卡,授信总额度小于X的净资产),显然只要其客户不提现,不对外转账,不超额度交易,支付全部通过X系统转账,那么其客户之间的交易都可以进行。而其客户债权方即为存款方,债务方即为贷款方。显然只要还款期限足够长,那么将产生足够大的存款与贷款。

而这个存款数与货币没有任何关系,因为X系统的货币数可以为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18 09:57:36
hexianguan 发表于 2017-1-18 08:18
楼上的,多看看货币银行学吧,或者研究下央行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及中国央行的操作。

“货币乘数 ...
你走火入魔了。不予交流。

货币乘数,也叫货币扩张,中文百度百科里有,维基中文百科里有,但都不专业,泛泛而谈。

而英文维基的货币扩张里,说的很详细。http://en.wikipedia.org/wiki/Money_multiplier

外国专业的研究不是尔等浆糊脑袋想否定就可以否定。

况且,我自己对我国货币体系的基于大量央行货币数据的抽象和总结规律,在没有参考外国研究的前提下,也得出了同样的模型和规律。

只要基于客观,逻辑思维没有问题,所研究的成果都是一样的,殊途同归。

https://bbs.pinggu.org/thread-3544721-1-1.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