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2009-10-17 00:54:04
应该首先搞清楚钦差大臣的使命。钦差大臣一般都是针对特定的重大事件被皇帝派遣前往发生地,代表皇帝处理问题的。实际上封建社会有复杂为中央机构汇报情况的常设机构,那就是监察御史制度,这些人虽然地位不高,但是可以直接向皇上写奏折汇报情况。
钦差大臣和皇上之间是委托代理关系,皇上委托钦差大臣办理事务,钦差大臣要对皇上的声誉和朝廷的地位负责,这里的钦差大臣相当于代理机构,不同的在于钦差大臣不是直接获得现金,而是能够获得皇帝的信任和更多的升职机会。因此对于历史问题的分析首先需要明确其来龙去脉,否则单纯套用经济理论进行解释只会贻笑大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17 00:54:21
应该首先搞清楚钦差大臣的使命。钦差大臣一般都是针对特定的重大事件被皇帝派遣前往发生地,代表皇帝处理问题的。实际上封建社会有复杂为中央机构汇报情况的常设机构,那就是监察御史制度,这些人虽然地位不高,但是可以直接向皇上写奏折汇报情况。
钦差大臣和皇上之间是委托代理关系,皇上委托钦差大臣办理事务,钦差大臣要对皇上的声誉和朝廷的地位负责,这里的钦差大臣相当于代理机构,不同的在于钦差大臣不是直接获得现金,而是能够获得皇帝的信任和更多的升职机会。因此对于历史问题的分析首先需要明确其来龙去脉,否则单纯套用经济理论进行解释只会贻笑大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30 23:56:09
哈哈,这个有意思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31 11:51:20
在古代包括县级官员都是中央直接任命,如果再常设一个钦差,会导致功能重叠,俩个部门间协调产生困难,这也是一种交易费用。既然他们俩个都是代理人,只设一个常设机构会更有效率。
既然钦差也是代理人,那么用代理人去监督代理人,这也会产生不少问题,如钦差滥用权力,同地方官员合谋等。那就必须给钦差足够的激励(不能只考虑物质和权力回报,还包括道德因素,如有的钦差尊君爱国),或皇帝还会派心腹监督钦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1 10:59:55
钦差当然有必要了,因为钦差的人选经常变化,而且基本都是皇上很信任的人,比常驻机构要好,因为常驻机构很容易和地方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1 16:42:49
开始地方官员设置时叠床架屋,意在分权。但分权后又相互牵制,什么事也办不好。只能上头派人主持大局,把分散的事权再集中起来。其实我觉得分管副职制度也是在机构膨胀之后的无奈之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1 21:10:35
那就要看钦差大臣和常驻机构那个效率跟高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6 10:22:26
钦着是专门解决某件事情的,是代表皇权,显示皇威的,可以对任何地方官员施以惩治;而常设机构通常会地方化,与地方官员勾结,达不到特定目的。但现在中央下派特派员,更多是为了解信息,也带有一点解决当初中央机构改革导致大量官员下岗的目的(朱容基总理实行中央机构改革,导致大量司局级以上官员没着落,于是特设子特派员一职)。因此,特派员制度在国内可能只是暂时的过度。而且,从管理学意义上来看,对国企的监督更重要的是要建立科学的治理机构,加强外部第三方审计监督,完全由国有系统的人来监督最终只能集体腐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6 13:11:55
监督把,当然是要花成本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9 00:41:54
在现代企业制结构下,这种封建式的管理方式作用相当有限,只不过是劳民伤财,浪费资源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24 12:37:52
比方说在汉武帝之时,刺史就是中央在地方(各个州都会分配)的常设监督人员,刺史一碰到情况就会向中央皇帝直接报告,后来由于刺史接近皇帝,地方的把柄又在刺史身上,受制于刺史,以至于后来刺史成了事实上的地方权力者。若派设常驻机构,可以定期报告,但又可能与地方合谋,或者架空地方,为了避免这个监督机构越权管理当地政府造成混乱,只能允许其专于监督,而无其他权力。那么地方政府就可以一直保有实权,一旦碰到大问题这个监督机构也没有什么权力解决,只能由中央派出由实权的全权代表来解决问题。一般而言,是不会轻易派出钦差的,派出就说明有什么问题了。
这是个人看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26 17:51:59
我觉得只是帝王的权术!我们知道钦差的权利是皇帝直接授予的,而如果设个常设机构就会弱化皇帝的至高无上的权利,似乎国家没有皇帝也会正常的运作下去,这当然是皇帝所不容许的!钦差大臣制度时刻警示人民国家的权力是属于皇帝的,只有皇帝才能解决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27 14:04:10
hao  可以看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29 13:24:12
什么都没有看到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30 10:19:50
兴许大家都看过《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和绅就当过钦差大臣,这种钦差大臣虽然不是常设的,但是他的权力和地位是稳固的,所以派这种人下去,又是贪污和腐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30 19:39:23
想了个问题,感觉不好,等想出有针对性的再发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30 19:39:33
问题是不是问什么情况下派驻钦差大臣,什么情况下设立常驻机构?楼主能不能举出具体的现象,或者具体的历史变化过程,针对具体的现象与问题,更能深入讨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30 20:12:35
张三李四 发表于 2009-8-1 22:45
聂辉华 发表于 2009-8-1 19:46
我接着问一个有关的问题:为什么本来是流动的总督、巡抚在明清时期变成了常设机构?这个问题涉及钦差大臣和常驻机构的关系。
这种情况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相当普遍,如汉代的”刺史”,元代的“行中书省”,都如出一辙。

我的看法是:愈是权力向中央集中,由分散决策向中央决策演变,就越是需要监督(激励)机制的科层化。

以汉代为例,文景之前崇尚黄老,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封建“和”郡县“并立。即使是中央直辖的郡县其行政权限也相当大,更不要说那些半独立状态的王国了。而武帝即位后,削藩推恩,强化中央集权,要”集中力量办大事“了,于是增加科层,强化对郡太守的监督(激励),以最大限度保证其行为与“公司目标函数”一致就成为必要。在此背景下,州刺史的出现和固定化就成为必然。

明代其实也是一样。本来元代行省制度颇有些“联邦化”的意味。行省官员与中书省官员基本平级,往来公文也属平行。而朱元璋上台后,在强化中央集权上到了**的程度,对地方权力的采取分设和相互牵制的方法。这种做法皇帝老儿一个人能活活累死。当然需要一个在地方上代表皇帝利益的代言人。而随着成化弘治时期所谓“资本主义萌芽”兴起,这一代表的科层化无可避免。
我认为张三兄说意思还是同一的,就是一个性价比的问题。

比如,我们单位想做工作服,用投标方式进行,来投标的,是老总派来的人(带来老总的授权书),相当于钦差大臣。而服装制造厂商做衣服的,推销衣服的,则是设在厂商的常设机构。临时性,零星的事件,常设机构“性价比”较低,不经济。

权利越集中,就意味着处理事件越多,信息越大,设立常驻机构“性价比”上升,设常设机构需求增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 11:32:01
4楼讲得很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3 13:15:59
钦差大臣是代表皇帝巡视和办事的,如果成了常驻机构,那要地方官干什么,“差”的意思就是有事让你去办,而不是驻在哪里,这里有个问题,钦差有可能和地方官共谋,隐瞒皇帝,代理人损害委托人的利益,这又是一个怎么样监督的问题,我想历史上会有这样的问题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6 17:58:11
经典呀,现代社会,小至企业,大多如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21 22:54:25
钦差一般是高能力的人才,平时当然是在中央一级处理更高阶的事务。短期的向下派遣有突击的作用,高效的代理君王,并且不容易与地方势力勾结,伤害君主利益。长期的派设则要耗费相当的精力,更易产生代理风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23 19:03:05
好东西,谢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25 10:14:38
看完有启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2 23:44:59
水惟善下方为海,山不吟高自极天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事到万难须放胆,宜于两可莫粗心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from^^uid=22486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3 16:57:51
这贴实在牛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9 23:09:18
由钦差大臣我想到了巡抚。
我们知道,巡抚的意思是“巡行天下,抚军按民”,也就是巡着来抚的。即其成立伊始,和钦差大臣有相似之处的(当然有很大不同)。但是我们知道巡抚后来变成了驻守一地的官。这个制度变迁过程挺有意思。即巡抚由巡着来抚变成了驻着来抚。是不是楼主也可以把这个变迁过程给考虑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18 00:48:42
我觉得不是成本的原因,中国的统治阶级从来都不怕官僚机构庞大,青菜也好巡查也好都是高效的执行最高统治者的意愿(不是一定是统治阶级的意愿),高效的向下传达统治者的意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30 13:30:39
我的观点如下:
1. 皇帝需要有代表其威严的特派员下访民间,一是体现对人民的体恤,二是彰显对地方势力的监督。

2. 如大家所言,起到更佳的监督效果。常设机构一来成本高,二来容易在长期的监督接触中滋生腐败。

3. 钦差大臣可以暗访,可以明察,可以大动声势,也可以暗中进行。作为远在庙堂的皇帝而言,信息的获取效率更高。

4. 反观现在,一样的道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1 12:38:15
自古以来,中央和地方权利的分配问题都是中国政治经济改革围绕的支点···
试想想,派出机构的领导权重心就能明白这个道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