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学(理论版)
30943 134
2009-08-02
为了方便您阅读此连载,您可以在此主题的标题上方选择“只看该作者”!这样可以连贯品读!-holdser 20091003

《华尔街疯人日记》连载一
编者按:《华尔街疯人日记》(Memoirs of a Minyan)是财经信息网站Minyanville.com创始人托德•哈里森(Todd Harrison)的回忆录。Harrison讲述了他从摩根士丹利交易员到对冲基金合伙人再到网络媒体人的职业生涯,冷眼剖析了华尔街对金钱的错误崇拜。从7月6日起,《华尔街日报》中文网将每天连载其中的一个章节,敬请关注。)

当时正是世纪之交,变化即将到来。

当对千年虫的恐惧席卷大街小巷,股市把忧虑挡在墙外时,华尔街正为新发现的财富和非理性繁荣而头脑发热。

对于交易员而言,这是段激动人心的时光,财富就像会飞的魔毯一样神奇地扶摇直上。如果你不是也在手舞足蹈,你就是没赶上趟。从出租司机到家庭主妇,每个人都如同穿上舞鞋般停不下舞动的脚步。

在我这行里,我已经是个老手。我在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打磨了七年后,开始为一家规模达数十亿美元的纽约对冲基金管理衍生品投资组合。

当我30岁时,有人说我已经在这个到处都是前辈的世界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有许多可以做的事,还有更多的钱可以赚。这也是我激励自己做出下一手漂亮交易的自私原因。
我认识吉姆•克拉默(Jim Cramer,译者注:是Cramer Berkowitz & Co.创办人,现为有线财经频道CNBC节目Mad Money主持人)和杰夫•伯科威茨(Jeff Berkowitz,译者注:是Cramer Berkowitz & Co.的合伙人)有好多年了。我在摩根士丹利工作时曾跟踪过他们的对冲基金。不论在人品还是在专业能力上,我都很尊敬他们两个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建立起一 互利共生的关系。

我们交换意见、分享见解,交易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股票,我们走的是独立而又相似的路。这是一个探索发现的时期,而且──当时我们还浑然不知的是──是永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的关系的开始。

1999年临近结束时,我们的生活重合的部分越来越多。我准备迈出职业生涯中的下一步,而Cramer Berkowitz对冲基金准备将其交易部门改造为强大的合法收入来源,而不再只是执行命令的平台。

他们已经拥有知识资本,也有证明这一资本的业绩。我们的联手将把我们提升到新的高度,使我们这个基金成为不可小觑的一支力量。

当我们这段关系进一步发展的过程可谓天衣无缝;我将作为合伙人加入公司,管理全部交易业务。我要求在人事决策、委托投资方向和风险管理系统上拥有完全自主权。我的每项要求都得到了满足。

当我们在Gramercy餐馆(Gramercy Tavern)开瓶庆祝时,这笔交易以拥抱和握手圆满敲定。我将亲手打造公司的交易业务,在华尔街上为别人打了10年工后,我终于拥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我向Galleon集团递上一封辞呈,搭上我能打到的第一辆出租车前往离华尔街几条街的富尔顿(Fulton)街40号。

我当时是如饥似渴而又谦恭、兴奋而又紧张、满腔热情而又从容不迫。

公司已有的交易员已经为干了许多年,他们所做的就是按克拉默、伯科威茨和研究主管马特•雅各布斯(Matt Jacobs)的指令行事。我的理念与他们有些不同。我认为交易过程可以使仅靠研究人员算出来的利润增值。

我担任了交易部门的领导,并开始静静地观察哪些人可以成为今后三年我事业上的左膀右臂。

但我很快就认识到,我在Cramer Berkowitz的时光绝不会是那种太平无事、普普通通的工作。

这正是我喜欢的。

(本文译自MarketWatch。)
转自:http://chinese.wsj.com/gb/20090706/HRS104122.asp?source=channe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8-2 00:03:27
《华尔街疯人日记》连载二
过程就是收获


我并非一直想成为交易员。实际上,我能找到通往华尔街的路并生存下来实在是个小小的奇迹。

我为是否该讲出这个故事而挣扎,因为我不知道是否有人对我的人生经历感兴趣。但当我穿越脑海中的迷雾曲折前行时,我决心拿起笔来,细数我一路走来的历程。

如果这样做不是为了你,也是为了我自己,只不过是用倍数更高的放大镜来观察我们生活的这个及时行乐、过度消费的社会。有人可能会说,我屈服于对金钱的错误崇拜,可能我的确如此。我习惯于认为,成功是用业绩来衡量的,而银行账户就是证明。
你在这篇连载中读到的每件事都是真实的,均为我亲眼所见。我是以不带道德评判,适当谦逊的态度来分享它的。洛乌•曼海姆(Lou Mannheim)曾在电影《华尔街》中说过:人类看向深渊,而那里却无人回望。就在那一刻,人类发现了自己的本性。正是这让他远离深渊。

我曾凝望过自己职业生涯中的几个黑洞,每次都会焕发新的热情,产生更大的决心。将障碍转化为机会的能力是生命中隐藏最深的秘密之一,而最伟大的智慧是在痛苦中孕育而生的。

就像任何旅程一样,我们所选择的道路比目的地更重要。我个人的成长道路包括凭借职场晋升出人头地,追逐成功中的陷阱。一旦到达心中的目的地,我就意识到财富价值和自我价值是完全不同的原动力。

这和我儿时被灌输的信仰截然不同,而它促成了我职业和精神上的重生。在生活中,就像在金融市场中一样,宏大的图景是由许多小图块拼成的。

要想充分理解我身处何方,必须首先了解我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转自:http://chinese.wsj.com/gb/20090707/HRS095135.asp?source=channe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2 00:04:08
《华尔街疯人日记》连载三
面包店男孩

我三岁时,父母就离婚了。回过头看,他们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那是在政治极其动荡的年代中,越战促成的仓促结合。

我们从新泽西搬到长岛大颈(Great Neck),住在一所俯瞰公园的小公寓里。我和哥哥共用一个房间,我们适应了没有父亲的生活。妈妈在曼哈顿找到了一份工作,她的收入让我们得以享受殷实的中产阶级生活。
我们住在一个富裕的小镇上,但我们并没有住在最富有的社区。在大颈这个地方,孩子们彼此之间是靠鞋和衬衫上的商标来分三六九等的。这就是我对财富的第一印象:虽然有些钱,但对它的欲望似乎永远无法满足。

当我去住在镇子上富人区的朋友家做客时,我感叹于大片的草坪和昂贵的汽车。我问妈妈,为什么我们生活得那么简朴,当时完全没有意识到,对于一个带着两个儿子的单身母亲而言回答这个问题是多么痛苦。她的回答总是千篇一律:如果你想要更多的钱,就去找份工作。

这是她给过我的最好的建议。

13岁时,我开始在当地的一家面包店打工。周六早上5点我就要起床,准备迎接蜂拥而至的顾客。他们中的很多人是我立志要仿效的对象。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个柜台的象征意义。当人们递钱过来交换商品和服务时,柜台就是一个有钱人和穷人的分界线。当时我并不知道,我将经历收银台内外两侧的人生。

转自:http://chinese.wsj.com/gb/20090708/HRS064904.asp?source=channe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2 00:04:58
《华尔街疯人日记》连载四
长大成人

我的父亲搬到了加利福尼亚,我们的来往仅限于不太经常的交谈和在暑假见上几面。我曾经在生日时盯着电话等待它响起,期望可以假装一切如常,哪怕有一丝父爱的暗示也好。然而,就连这点愿望也很少得到满足。

我用许多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我变胖了,变得爱打架了,谁挡我的道我就要把他揍跑。我是那种希望搞出点什么事来证明自己,并用行动吸引别人注意的孩子。
对于如何管束我的进攻性性格,我母亲很有远见,她引导我去参加体育运动,通过正面途径发泄我的精力。我在运动方面脱颍而出,并认为自己最终征服了心中的魔鬼。不过,我真是大错特错。

高中是个丑恶的地方,尤其是在长岛这个用财富衡量人的地方。由于被父亲抛弃,我的自尊心变得脆弱,但我依然辛勤劳动。我干着几份工作,这遵照了母亲的建议──如果我想过得更好,就得为之努力工作。

我的祖父鲁比(Ruby)是我最好的朋友,但这弥补不了父亲在我心中留下的巨大空缺。我开始和父亲交流,想了解他为何离开,我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我决心弄明白这个男人到底是怎样的人,并在高二开始时搬到了加州伍德兰德岗(Woodland Hills)。

我父亲的心情阴晴不定。和他每次交流都不知道结果会是什么──这一刻我们还在一起打棒球,试着追回失去的时光,而下一刻,我却要蹑手蹑脚地在家里走路,因为他正在气头上,我可不想让他听见我的声音。我以为他是个情绪化的人,但数年以后,才发现更令人头痛的事就要发生,而且是他无法控制的事。

转自:http://chinese.wsj.com/gb/20090709/HRS075208.asp?source=channe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2 00:05:32
《华尔街疯人日记》连载五
新汽车,老问题

他的工作是后期制作主管,看上去这行很适合他。一天晚上,他开着一辆鲜艳的红色法拉利停在我们的车道上,宣布他升职了。我永远也忘不了他有多爱那部车。他给它清洗、打蜡、不厌其烦地夸耀它,彷佛这部车子就是他成功的标志。我到华尔街之后,多次目睹了这类浮夸炫耀之事。

我也买了辆车,是一辆红色的日产200SX,因为我渴望向他看齐。我父亲在贷款协议上签名担保,但说好由我负担月供。我靠着几份工作勉强还贷度日。母亲的建议时常出现在我脑海中:如果你想要钱,就去找份工作。

我想念参加体育运动的时光,但如果放弃它能换来汽车,我情愿做出牺牲。加利福尼亚和纽约有许多不同,如果你没有车的话,就会在社交上处于不利地位。总之,车在这里是个必备品。

一天晚上,父亲走进我的房间,说他被解雇了,卖掉了那辆法拉利。他告诉我,他需要开我的车去参加面试,但我仍然得缴月供。他说,如果我不愿意这么做,我可以搬回大颈。我同意帮忙,希望帮他回到正轨上来。

1987年高中毕业后,我回到了东海岸,在时代广场找了份快餐厨师的工作。我看着那些衣着体面的专业人士买单后赶回去工作──尽管我们几乎没有什么目光接触。当时我正准备到纽约上州上大学迎接全新的开始,真是很难抑制自己的兴奋心情。

我唯一的目标是站在收银台的另一侧。
转自:http://chinese.wsj.com/gb/20090710/HRS082419.asp?source=channe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2 00:06:00
《华尔街疯人日记》连载六
走在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的校园,我在这里举目无亲,但为自己即将开始新的生活兴奋不已。这里有几个来自纽约长岛大颈(Great Neck)的熟脸,但没一个称得上朋友。但这一切在开学第一天,我走进课堂后就都改变了。

《社会学入门》在麦克斯威尔礼堂(Maxwell Auditorium)上大课。我是通过勤工俭学项目来上的大学,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努力。

我在大学的第一堂课上坐下来,眼睛不由自主地被前排一个男孩吸引过去。他头发乱蓬蓬的,戴着一顶Zeta Psi兄弟会的帽子,正在画一张惟妙惟肖的袋獾图画。

“这是描出来的吧。”在收书的时候,我对他说。

“不,是徒手画出来的。”他笑着说,“我叫凯文•沃森(Kevin Wassong),大二的,见到你真他妈的高兴。”

下课后,我们俩一边说话,一边走出讲堂。他不时和走过身边的学生打招呼。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家伙,颇有一种独特的感染力,介乎于电影《肖申克的救赎》(Shawshank Redemption)中那个挖地道的安迪•杜弗莱斯(Andy Dufresne)和电影《两小无猜》(The Wonder Years)中的凯文•阿诺德(Kevin Arnold)之间,让人一见就喜欢。

我们俩的友情在第一个学期不断升温,我也在春天加入了他所在的兄弟会。第二年,我们成了室友,友情愈加深厚。凯文在1990年毕业,去西部的创新艺人经纪公司(Creative Artists Agency)工作,他对娱乐圈充满激情,这是他追寻梦想的第一步。

他在传播学院上课而我在学习商科课程时,我们俩曾经谈过有朝一日一起办公司。20年后,这个愿望真的成真了。

转自:http://chinese.wsj.com/gb/20090713/HRS081431.asp?source=UpFeature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