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好友惠施曾经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物质是无限连续可分的,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也是持这一观点。与之对应,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另一种观点:物质由原子和虚空组成,原子在虚空中运动碰撞构成了多样化的物质。这意味着物质有限可分割,而且是非连续的。
德谟克利特的观点还意味着另一件事情:我们观察到的仅仅是表象,而非物质自身。康德把这个认识之外的,他认为绝对不可认识的存在物称为物自体或自在之物。
贝克莱有句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 他是一个认为一切都是虚幻的哲学家。约翰逊博士听到这个观点后,一脚踢到一块大石头上,大声说:“我要这样反驳他。”然而,哪怕他磕破了脚趾,流了血,这依然属于人类的感知。大约可以这样解释约翰逊博士的想法:他持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以为物质从微观到宏观是统一的,所见即所得。
随着近代化学的发展,英国自然哲学家道尔顿重提原子论,他定义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在化学反应中重新排列,不会被创造或消失。按照这样的观点,原子就是终极的存在。
所以恩格斯这样说: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使它按它的产生条件产生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植物和动物身体中所产生的化学物质,在有机化学将它们一一制造出来之前,一直是这种“自在之物”,当有机化学开始把它们制造出来时,“自在之物”就变成为我之物了。
但是恩格斯1895年就死了,如果他看到后来科学的进展,也许会修正他的观点。
1897年,汤姆生在阴极管射线实验中发现了电子以及它的亚原子特性,粉碎了一直以来认为原子不可再分的设想。汤姆生认为电子是平均的分布在整个原子上的,就如同散布在一个均匀的正电荷的海洋之中。这也叫做葡萄干布丁模型。
1909年,卢瑟福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中,发现部分粒子被反射射,意识到原子内部质量不是均匀分布的,于是提出了行星模型——电子像行星围绕太阳一样绕核转动。这个模型是如此著名,甚至连CCTV都把它拿来来做台标。然而这个行星模型是有问题的——电子绕核转动将发出电磁波消耗能量,最终将坠毁到原子核上。所以卢瑟福的弟子玻尔根据氢光谱线现象提出量子跃迁模型,此时宏观模型已经不再适用微观世界。
1 926年,薛定谔根据波粒二象性假说提出电子概率波模型取代玻尔模型,能够解释更复杂的光谱现象。后来发现原子核内也可分,发现了质子、中子......
人类对终极存在的探索过程可以发现科学的逻辑与逻辑学的逻辑是不同的。
逻辑学的三段论是:A是B,B是C,所以A是C;
科学逻辑的三段论是:A是B,C也是B,所以A大概就是C。
科学对事物A的探索,就是不断发现新的现象B,发明新的模型C,来重建A的过程。所以爱因斯坦说科学是这样一种企图:要通过构思过程,后验地来重建存在。
20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更清晰地道出了问题所在:(科学)归纳程序的实质在于我们承认可以同我们的经验相协调的最简单的规律为真,但是这种程序只有心理的依据而没有逻辑依据。......整个现代的世界观都是建立在一种幻觉基础上,即认为所谓的自然律是自然现象的解释。
回头看亚里士多德与德谟克利特那古老的哲学争论,现在我们至少知道物质不是连续可分的,那么是不是无限可分?现代科学观测的极限只能到亚原子级别,再继续往下分,夸克已经不能直接观测到。但是现在不可分,将来能不能分?人类不可分,上帝能不能分?
严格的回答是: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