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区情概况: 永寿,地处“秦陇咽喉”、“古丝绸之路”第一站。南接闻名中外的乾陵,西邻东方佛教名刹法门寺,北界倚崖雕凿的彬县大佛寺。总面积889平方公里,耕地51万亩,林地38.1万亩,草场32万亩,辖7镇6乡,19.16万人口。(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992810.html?wtp=tt)受教育状况 :永寿  村 村民 受过高等教育的较少,该村儿童的上学年限均为7岁,村中孩子及附近几个村子的小学和初中学童大都在本村上学。村民大都明白知识对下一代重要性,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已根植于他们心中。 永寿县位于黄土高原腹地,渭河以北,地形崎岖,以丘陵为主,县城位于整个县域的最南端,南接乾县,312国道横跨而过。隶属地级市咸阳,因种种原因成为国家级贫困县。本次调查的主地点为该县县城以北3公里处的永寿村。该县因路造街,在312国道入城段营造了非常有商业潜力的西兰大街,成为该县的主街区。永寿村原为永寿县城旧址,故又俗称“旧永寿”,随着该县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城北扩趋势明显,并且该村已纳入城区规划范围,因此永寿村成了永寿的城乡结合地带。该县乡镇企业屈指可数,入县企业很多无法正常营运,多数倒闭。教育方面只有一所高级中学-永寿中学,并且每年中考后多数优秀学生被外县区重点高中收纳,这是每年高考成绩暗淡的原因之一。可是该县并不知道吸取教训在高考成绩偶然好于往年时还会挂出横幅,向县域“国民”散发这样的讯息,永寿中学今年高考又有新突破了!永寿人往南走去乾县兴平等经济发达地带,则多半会被讥笑,戏称为“山里人”,或者说是“北五狼”之一的永寿人。平心而论,旁观者清,这几年在乾县的高中求学经历使我对永寿县的 县域经济的不发达有了一个比较浅层次的认识,以下从教育方面说起来:以旁例引入话题:李岚清初次到杨凌时,就曾经谈论过这样一个问题,西农大是这样的富有,而周边的群众是那样的贫穷,并且建议以后再也不能出现这种“灯下黑”的局面了。“农科城”是谈不上,叫做“农科乡”是不在话下。而当时杨凌和永寿同时隶属于咸阳。至今向永寿县人问起西农大来,知之者竟然寥寥无几。稍年长者只知道杨凌有个“西北 农学院”或者叫做武功农学院。真的可以称得上是桃花源里的秦汉遗民了,“只知有汉,无论魏晋”这是一个多么可悲的信号啊!在官方媒体近年来多方面大力宣传我们西农大的情形下,这所有着七十年的品牌老校还是不为人知。而往三原,泾阳一带西农大的 名气在那一带可谓是如雷贯耳。实际上Northwest AF University在欧美各国的名气也是非同凡响的,可以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这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呢?现在只从本次调查的着眼点来看,难道是大多数人的思想意识还停留在七八十年代。这也许是因果循环的具体表现,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日新月异,永寿也是旧貌新颜。物质条件是比以前更好了,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人们 的精神世界又有哪些新的变化呢?首先我敢肯定的是永寿人不再像以前那样的憨厚朴实了,即使你去了西安等大城市也不再会有人认出你是“山里人”了。我这里所指的永寿人指的是永寿县城居民和永寿村村民,之所以不包括其他乡镇民众,是因为其他乡镇民众都是自沟壑纵横,交通,信息不发达的地区以及由此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使得他们要比永寿县城及周边村落经济状况落后十年。山里的孩子一般很少有上完高中的,所以他们也只能像他们的祖辈一样把根扎在山沟里。现在国家提出西部志愿者从医支教计划,目的大概也是为了改变山村的贫穷落后。国家是否给永寿县分配了支教的教师,具体还不知道。希望这些不畏艰险和困苦的老师真的能改变乡村孩子的落后意识。让他们走出大山,出来闯荡江湖,上完高中也好。但永寿县只有前面提到的一所高中,人口接近20万,而南邻乾县人口60万,却拥有高中九所。比例是何等悬殊!永寿中学位于县城南端,乾县一中是乾县九所高中中最具实力的一所。两校的人数及规模相当。高考成绩揭晓后,永寿中学上二本线的区区不足200人,而乾县一中竟达到了600人之多。从另一个方面考虑是教师质量的问题。经调查,永寿中学的教师无论是文凭还是其他方面都无法与乾县一中相抗衡。我高中毕业于乾县晨光中学,该校是一所民办的全日制完全中学,而乾县的民办中学不只晨光一所。2004年我的亲身经历,本村多名中考成绩优异的同学被晨光免费招进,还予以补贴,民办中学尚且如此我们的公办中学更需努力啊!这大概是永寿中学缺乏优秀新生的原因之一。另据本村村民讲,凡是教书好的都被外县区聘请去了外面的工资高,福利好。乾县的民办教育始终得到乾县政府的大力支持。晨光中学从2005年起新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由该县教育局分配学生入校,并在成果上予以政策奖励。陕西省是教育大省,大学的数量还是质量都在全国领先。这在我在同同伴中的外省同学谈论起来也是值得炫耀的资本。我们陕西省由8个211重点大学,位居全国第三,那我们培养的人才自然就很多了。可问题是我省的经济始终发展不起来,人才都流失到别处去了,也怪我们的地理位置不佳,偏据大西北,除了西安以外的城市可都是小的无力回天了。但就外省同学来看,我们的西安也并非出类拔萃。永寿县的县域经济发展不起来原因类似。,人才引不进来,山旮旯例也曾飞出去过金凤凰,但最终留下的能有几个呵?我校的王征兵教授曾在一次报告中说过,我校经管学院百名博士曾联名上书温家宝总理要求免除全国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用,这看似天方夜谭的建议真的在一年后实现。这对我县影响也颇为深远。农民兄弟们终于大部分可以无所顾虑的让自己的孩子无论是儿子或女儿放心的上完小学和初中。但特例是有的,有些父母考虑到孩子上学的机会成本,或者是出于孩子的偏好,又或者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流毒,有些孩子至今还是没有上完初中就辍学了。我村有个外地流民定居永寿后,她的女儿在经历了高三痛苦的挣扎后,终于考上大学,并且是西安交通大学,然而她辍学了,原因是家里人认为交通大学出来肯定要在交通上混,而一本县现状来看,交通很差,于是他们就让女儿放弃了大学之路,转而去打工,几年之后就急匆匆的嫁人了。这下需要说的是上学的作用。很多村民不明白上学有什么用处,以为上学就是为了当官,又现在的大学生供过于求,人们便想,还上这学干嘛呢?山里人考虑问题往往就是这样的简单,质朴。同时,先进的教育理论思想因缺少甘愿奉献于乡村的个人而很难在山区传播。大学生村官这个词的出现使农民和大学生自身都有了获利的动力,因而会早就双赢。他们为广大的农民朋友发家致富带来了新希望,由于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一方面这给了他们积累经验的机会,另外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村的各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尽管我们的生活还相对贫穷。普九之后文盲率大大下降教师文凭经历这又低到高的演变。以中学为例,七十年代末师资缺乏中专毕业的学生就可以到初中任教,而教小学的则是哪些从社会上找的那些粗通文字的人。现在不一样了,本科毕业生教初中也成了普遍现象了。当前“十一五”发展中,国家大力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并提出免费师范生战略措施来引导乡村教育。位于永寿县的永红中学是一所初级中学,经历了几代人的艰辛创业,始终屹立在永寿初中教育的前列。九七年永红中学有全镇人共同出资,建起了一座设施比较完善的教学楼。而这在稍早的年岁例是不可想象的在这次5.12大地震中这座气派的教学楼依旧壮观。本村新的适龄入学儿童入学率几乎达到100%。教师受到人们的尊重,不再被成为“九流”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愿意来农村泼洒自己的满腔热血。本村居民的人均收入相比全县其他乡镇行政村居民收入偏高。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懂得怎样“做生意”,而做生意需要有一颗智慧的大脑,而这一切都要靠教育教育好自己的子孙后代,做好自己的“生意”。相信永寿村日后的乡村生活会越过越红火! 附:实践日志 7/23/2008 来到本村的永红中学,我的初中时代和这里结缘。拜访了曾经给我带过课的几位老师,从他们那里了解到了我的母校的历史以及近些年来的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心有忧虑,回家,深思至午夜,感慨万千。 7/24/2008 上午走访了几户村民,向他们了解了村里人的受教育情况以及他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下午来到永寿中学采访了该校的教务主任,思虑万端。 7/25/2008 去县里档案馆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之后网上搜索一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