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376 2
2009-08-05
2009年08月05日 04:4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7月16日,百度贴吧里,IP地址为“222.94.255.}”的网友发了一帖,帖子标题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内容只有“RT”两个字母(意为如题)。
  很快,出现了“贾君鹏”的真人回帖,再后面,“贾君鹏的女友”、“贾君鹏爸爸”、“贾君鹏爷爷”之类也出现了,俨然一个全家总动员的劝饭帖。
  就是样一句莫名其妙的话,竟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烧”红网络,短短数天,天涯社区、猫扑等多家网站转载,数十万回帖,近千万点击。
  没人知道贾君鹏是谁。网友发动了人肉搜索,在网络上符合身份的有两个人,一个目前在北京海淀卖书,而另一个则在江苏镇江某建工集团,但都不能确定。  

  尽管这句话的由来无从得知,但丝毫无损网友们对这12个字的热爱。许多人把自己的网名改成贾君鹏的亲朋好友等,甚至还有《贾君鹏之歌》、贾君鹏漫画、贾君鹏诗歌、贾君鹏口号标语等诸多恶搞作品相继走红。
  而媒体的介入和关注,让这样的“集体起哄”,不再单单是一场无厘头的网络狂欢。
  就在各方专家对如火如荼的贾君鹏现象进行解读时,北京一家传媒公司的CEO黄亮华在博客中自曝为“贾君鹏之父”。
  幕后推手的真真假假,再次引发舆论对贾君鹏现象的关注。
  策划还是意外
  在这样的一场网络“奇迹”之中,很多人出来“认领”贾君鹏。
  有个叫“荆雀”的网友通过修改博客的发稿日期,冒充这句话的作者:“哈,我要到百度发个帖,……一定好玩。”过了两天,他又说:“我只是发了一个帖子而已,虽然我自己认为有点意思,但没想到这么火爆。”
  这个伎俩很快就被网民揭穿,但并不妨碍他赚得几万的博客点击率。
  相对而言,黄亮华的出现,显然更具真实性。
  7月20日,黄亮华发表博文《为人不识贾君鹏,便称英雄也枉然》。他坦言,贾君鹏只不过是一个虚拟人物,但这场策划“总计动用网络营销从业人员800余人,注册ID(账号)两万余个,回复10万余帖。”
他们进行了两个月的反复思量和流程设计,动用了4个执行席媒介,轮班监测执行情况,两小时作一次电话汇报。据黄亮华说,在引发轰动效应后,策划团队撤出,他们的回帖只占真正网络回帖的3%。
  黄亮华成为媒体追逐的对象,但质疑他是“借势摘桃”的网民也大有人在。
  一位参与过贾君鹏“盖楼”(持续跟帖)的网友说:“不可能的,我从最开始就参与了那件事情,根本就是个纯意外的狂欢娱乐。后来我加了群,发帖的楼主,还有早期的那十几个ID都在我们群里,大家都是纯娱乐。”
  “我现在说不了什么。”自称是“贾君鹏”事件策划者的黄亮华拒绝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因为“客户有意见”,负面影响始料未及,“公司网站已经被黑掉了。”  

  有报道称,7月30日后,一些网络论坛出现了《揭秘贾君鹏现象:站在背后的影子》、《贾君鹏现象幕后推手:神秘的网络炒作公司》两篇文章,文章都称贾君鹏背后有公司炒作,内容几乎一模一样,只是“曝出”的炒作公司名字不同。
  有网友说策划者是在公然嘲笑网友的智商,愚弄网友之后还要再捞一把。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文艺学教研室主任杜寒风却觉得,不必这么“较真儿”,网络不过是一种传播途径,这句话成了流行语,被关注了,传播者也就成功了。
  不断升级的“回家吃饭”
  “这一事件说明舆论流的形成并不以事实为依据,这种现象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丁俊杰认为,在网络时代,网络与现实之间,并无明晰的界限,“网民高度关注会形成那强大的民意”,必然要影响现实生活。
  事实上,“回家吃饭”的热潮已经在现实生活中被发扬光大。
  7月19日,微博客Twitter网友郭宝锋因传播某热点案件的帖子,被警方以涉嫌诽谤罪拘留。随后,众多Twitter网友列队发布“郭宝锋,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
  7月22日,网友“安替”首先给被拘押的郭宝锋寄明信片,网友得知此事后,纷纷加入寄明信片活动。明信片除了写明寄往福建省福州市某看守所,都无一例外地写着“郭宝锋,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参与邮寄明信片的网友,在邮寄前还把明信片拍摄下来上传至网上,供其他网友浏览。
  有网友说,这是“大家用最温情的语句表达的强烈抗争”。
  同一天,知名媒体人董路发表博文,批评易中天在节目录制现场讥讽主持人一事。文章最后说:“从哪儿来回哪儿去。易教授从大学校园而来,出来混了一圈儿,既然混得还不错,既然心态已难以自持,不如见好就收、打道回府。没听见吗?你们校长喊你回学校吃饭呢!”
  “‘回家吃饭’已经有了新的含义,可以借此表达不满,抑或是说下课、歇菜等。”杜寒风表示,这句话给了网友发挥的余地,它能跨越网络来到现实中,不能不说是策划者的成功,达到了传播的效果。
  “一句话有多项含义是很正常的。”丁俊杰认为,传播者的传播意图在受众那里产生多项理解,甚至根据自己的处境、经历等,进行选择性理解,都是正常的。但是,当事实基础真假难辨时,网络环境中高度集中的热点和言论,应该引起网民、网站和政府管理部门足够的重视和关注,“网络这种传播途径力量强大,要是用不好,会对社会造成伤害。” (李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8-5 14:14:37
不可思议的网络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25 22:06:18
嗯嗯~ 很有意思~

还有这个也是   “打酱油”一词的来源

来源一
  来自来自于贾平凹文章《笑口常开》,原文如下:
  有了妻子便有了孩子,仍住在那不足十平方米的单间里。出差马上就要走了,一走又是一月,夫妻想亲热一下,孩子偏死不离家。妻说小宝,“爸爸要走了,你去商店打些酱油,给你爸爸做一顿好吃的吧!”孩子提了酱油瓶出门,我说:“拿这个去”,给了一个大口浅底盘子,“别洒了阿!”孩子走了,关门立即行动。毕,赶忙去车站,于巷口远远看见孩子双手捧盘,一步一小心地回来,不禁乐而开笑。
  可见,来这里打酱油的就是父母学了贾平凹的做法,把小孩子打发出来的,因为端的是“大口浅底”的盘子,所以一时半会回不了家,小孩子嘛,可能手里还有几个买酱油剩下的余钱,于是又跑去了网吧,上q了吧,又不知老爸老妈让打酱油的真实动机,童言无忌,老老实实向各位坦白,
  “我是来打酱油的,管我什么事!”
 


 来源二

广州电视台采访一位市民

  广州电视台采访一位市民,问他对于艳照门很黄很暴力XX门的看法,这位市民说:关我鸟事,我出来买酱油的,这句话也因此流传开来 ,各种PS和改编风靡一时。由此“酱油男”一词在网路成为笑谈,甚至派生出了酱油族等网络用语。
  

来源三
  打酱油最开始流行是抵制家乐福事件。
  你想不想打酱油?不想打就可以不打。(详情不得而知)
  

来源四
  由于以前酱油都是散称零卖的,而家里一般都唤小孩去跑腿,也算作是对小孩的一种锻炼。
  一般是指小孩都很大了,都能自己一个人去买酱油了,通常都比喻一种预期的结果或时光飞逝,或指说自己已经老了或是不年轻了如:我上大学时,我的初中同学结婚了,他就对我说:"你结婚时,我孩子都能打酱油了。
  所谓“酱油党”的宣言
  打酱油是一个态度,所谓的沉默的大多数,所谓的“非暴力不合作”;
  打酱油是一个生活,既不是简单的路过,也不是单纯的看热闹;
  打酱油是一种娱乐,冷眼旁观他人的喧嚣,静静品味自己的沉默。
  再议“打酱油”
  “打酱油”这个词语便在网络上迅速窜红,成为一种幽默的托辞。后来,网友用“打酱油”回帖,相当于“路过”的意思。
  “打酱油”成为流行网络术语,对其语义试做阐释——虽在道义上确实关注某事,对此也有明确看法,但或明哲保身,或不屑回应,遂以“打酱油”为托辞敷衍塞责。表面上无可奉告,其实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正是:“事不关己不开口,专心一意打酱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