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719 3
2005-10-20
<P>作者: 化石(周.河.金.花) <FONT color=#440000 size=-1>[1005:14186]</FONT>, 19:55:07 12/05/2000: </P>
<P><!-- body_top -->-----主流经济学批判(之一)
提要
我们所面对的是21世纪。回顾20世纪的整个历史,在前70年,我们看到的是全球
性的世界革命。在后30年,我们看到的是全球性的反革命,即回归西方中心的新
资本主义体系的“全球化”运动。历史使人发笑。每一代人都具有一种自我永恒
的幻觉。50年前斯大林主义对世界说我们必胜,现在是萨缪尔森一类市场自由主
义说我们必胜。其实这两者都不是上帝,都不过是历史之流行进中产生的意识形
态泡沫。人类是多么缺乏自我嘲讽的历史感呵!□我也是有感而发,我针对的是
福山一类“历史终结”的宣布者。历史并不终结。50年前,主导世界经济革命的
主流,是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的庸俗版──僵化的斯大林模式。50年以后,主导
全球经济改革的主流思潮,是古典市场经济学的庸俗版,“福利经济学”。历史
的确是荒谬的!我们今天需要重新估价一切价值和非价值。我呼吁面对未来的一
代人挺身出来挑战庸俗。在这个意义上我甚至赞许作为文学顽主的王朔。(笑)
因为他敢于嘲弄和挑战庸俗。--------------------------------------------
----------------------------------------------------------------------
----1当代中国流行的“主流经济学”是庸俗经济学的现代变种
记者:您认为,近20年以来,中国的主流经济理论,不是《资本论》,而是新古
典主义,或者新自由主义。□何新:是的,这种新古典主义,有一个十分可笑的
时髦名称,叫“福利经济学”。□记者:什么是福利经济学?□
何新:福利经济学的名称来自A·C·庇古1920年的着作《福利经济学》。庇古的
理论实际上是源自萨伊──马歇尔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现代版(1920年,快10
0年了,也不算什么现代了)。所谓的“主流经济学”,基础就是马歇尔/庇古的
一套理论。这个流派的鼻祖是斯密的弟子,也是斯密学说庸俗化的传播者萨伊。
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将这一学派蔑称为“庸俗经济学”。实际上,所谓
“福利”这个字眼本身就颇有点讽刺性的色彩。□记者:这一学派所说的“福利
”究竟是什么意思?□
何新:我在网上陆续发表我的经济学访谈后,有一位“郑玄教授”怀疑我只知道
《资本论》,不了解当代主流经济学,特别是其数理方面。列宁在《哲学笔记》
中讲过一句幽默的话,他说“对付‘饱学之士’的办法就是广征博引。”为了避
免郑玄一类先生因为我没在剑桥或哈佛读过经济学,就认为我不了解这个学派的
基本理论,以至失去发表评论的资格,让我还是直接引用这个学派一些代表人物
自己的论点。□根据摩根·雷诺兹(美国当代一位着名的经济学家,他的书被许
多大学用作教本)的说法:“现代福利经济学的基本伦理前提是:个人是其自身
福利的最佳判断者,或用萨缪尔森的说法,个人的偏好应予优先考虑。”(即个
人自由主义的原则)□“如果把尊重个人偏好暂定为根本的伦理假设,就直接引
导到福利经济学的初始概念──帕雷托最优化。帕雷托最优化的意义是指这样一
种经济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不损及某一个人的利益,就无法(通过对资源
或最终产品所可能的再分配)使另一个人的境况有所改善。□因此,某种经济一
旦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进一步的再分配势必损害至少是另外一个人的利益。
不处于帕雷托最优状态的经济也被称作低效益经济。对于极为简单的交换经济,
高效点与低效点的差别,可以用埃奇沃思一鲍利方图加以说明。”(引自“Mode
rn Economic Thought”,Idney Weintraub编,牛津,1977)□我引用的上述这
一段话,可谓言简意胲。第一它是权威的。第二它是典型的。它是我从有关福利
经济学或现代经济学的众多着作中精选的。它非常重要,因为它蕴涵了现代主流
经济学的若干最基本的公设(假定)或原理。包括那种被很多人吹嘘得很神秘,
因而使经济意识形态具有了貌似科学外表的“数学工具”/“模型”。它所谈到的
帕雷托最优化假设,后来又被引伸为所谓“科思定理”。凡不符合这个模型的经
济制度,即非市场经济,在意识形态的这一最初始预设中,已被暗涵地定义为低
效能因而是必须抛弃的。2.我当年也曾热衷于萨缪尔森
记者:我有两个问题不明白。第一,马克思为什么认为主流经济学的这一学派是
“庸俗经济学”?第二,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时代是在19世纪中叶,他当时对西
方庸俗经济学的批评在现代是否仍有效?□何新:马克思的最大悲剧在于他的《
资本论》实际只是一部没有完成的书。除第一卷外,他留下的经济学研究主要都
是手稿或残编。但是,从70年代以来,这一批手稿的中译本已全部得到出版。□
实际上,我研究经济学的时间,如果以我在70年代对《资本论》的研究为始点的
话,那么比我研究任何其他学科的时间都长。几十年来,没有中断过。□记者:
您也研究过主流经济学吗?□
何新:当然。我曾经是萨缪尔森那部书最早的中国读者(70年代末,80年代初)
,也是热衷者之一。早在1986年前后我就在《经济学周报》上引用和宣传过它。
当时我很欣赏他试图建立超越意识形态的科学经济学的热忱。只是在几年以后,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其内部矛盾的显露,才使我意识到萨氏的理论本
身就是西方意识形态的一种陷阱。□后来我回过头来重读马克思。我发现,即使
在那些不连贯的手稿中,也到处可以看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原理以及资
本主义经济学的极其深刻的研究和理解,对市场经济本质的深刻揭露(以后我会
详谈对此的体会,即对马克思经济学结合当代情况的重新解读。)可惜的是,在
当代,似乎马克思已被人们忘记和忽略了。但是,马克思经济思想的深刻性和重
要性超过当代任何经济学名家,包括所有那些诺贝尔奖得主的总和。马克思的确
是一位经济学天才。我是相信天才论的。□记者:您所谓天才,就是超越常人?

何新:天才就是在智力、体力或某些特殊领域中能力非凡远远超越常人的人。这
种人确实存在。毛泽东是天才,马克思也是天才。 3.马克思为什么说主流经济
学是庸俗的
记者:但您并没有回答我刚才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何新:马克思为什么认为斯密以后的西方经济学基本上是庸俗学派?让我引用马
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这部手稿中的话。马克思认为,古典经济学与庸俗经济
学具有以下几点不同。古典经济学力求探索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运行的本质和
原理,它不寻求掩盖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固有的内在矛盾。他说:“古典政治经济
学力求通过分析,把各种固定的和彼此异化的财富形式还原为它们内在的统一性
,并从它们身上剥去那种外在的形式,它想了解与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不同的内在
联系。”□而庸俗经济学则不同,它是辩护性的。所谓辩护的意思就是护短,就
是极力夸饰美化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理想方面,而掩盖其冷酷丑恶金钱拜物教支
配的另一面,市场经济由于其优胜劣汰即效率机制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在没有政
府干预和调节的自由状态下,社会将陷入由贫富对立所激发的阶级斗争和社会矛
盾。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上半叶,在欧美社会,正是这一矛盾导致资本主义体
制以及政治经济学本身严重的存在危机。而对这种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在庸俗经
济学的全部理论模型中则予以漠视。□庸俗经济学的起点是所谓“个人偏好”与
“社会福利”。它用这个概念偷换了古典经济学所已经发现并试图分析的资本主
义体制内在的结构性矛盾──贫富两极分化和阶级矛盾。这个问题一直是现代西
方经济学荒谬性的根本所在。(我以后会专门分析。)□因此庸俗经济学才会拟
造出那种理想的无矛盾即自均衡的市场经济的抽象模型──帕累托模型。□马克
思之所以蔑视这种主流经济学(在当时就是主流),还因为其思想本质的空虚肤
浅。正是为掩盖这一点,庸俗经济学自马歇尔、庇古以来一直试图借助伪科学的
专用术语,如所谓“边际效益”、“个人偏好”一类怪诞的伦理术语和无真实意
义的数理模型来吓唬人,来冒充思想的深刻性。这一倾向在马克思的时代已经出
现。马克思当时即嘲讽庸俗经济学玩弄术语的偏好,指出:□“庸俗政治经济学
认为它越是实际上仅仅从事于把普通观念译成学理主义的语言,它就越是单纯、
合乎自然和对公众有益。”(以上引文见《全集》26/3,P□556─559) 4.主□
y经济学的数理模型非常可疑
记者:那么,您认为主流经济学的数理模型是无意义的?□
何新:我不说它们全部无意义,因为我并没有研究它们的全部模型。但我认为它
们在根本上是可疑的。因为它们进行数理设计和操作所依据的基础假定,例如斯
密“看不见的手”,例如边沁从利已主义公设引导出利他主义伦理(这是斯密经
济学的伦理前提),例如萨伊“供给天然创造需求”的假定,以及后来的什么帕
累托均衡原理、科思定理等等,统通是可疑的。要根据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
现实和实践重新进行理性的审核与检证!我认为,面对新世纪,中国经济学家以
及贫困第叁世界的经济学家面临的历史使命是必须打破西方主流经济学即所谓“
福利经济学”的意识形态偶象。不如此,就找不到自我解放的出路。□在一个基
本原理和公理框架极为可疑的体系中,其数学运作怎么可能是有效的?实际上,
对当代主流经济学的数学模型持批判或怀疑态度的绝非只有我。□人民大学高德
步教授在一本批评主流经济学的着作中指出:“小阿尔弗雷德·马拉伯通过战后
美国颇具影响的经济学家及其活动的研究,对上述问题做出了一个比较客观的评
价。他指出:有不少经济学理论是在大学的象牙塔里构思出来的,这样的理论和
建议,经常与经济的现实不符,当然不能奏效。现实经济不可能简单得用几条“
抛物线”就能客观描述。这种观点真可谓切中经济学的时弊。这些年来,经济学
的发展,越来越“学术化”,经过精密的数学运算和精心的雕琢,真的成了象牙
塔中的“精品”,遗憾的是许多“精品”中看不中用。”□而美国学者马拉伯则
讲过一个颇为极端的说法:“以本人之见,较为确切的描述应当是:经济学,说
好听点是一门伪科学;说得不好听些,它是场猜迷游戏。这游戏通常极为粗劣且
不时被一些聪明的骗子所操纵。这些人的学术报告所言远超过他们为改善人类生
活而做出的任何可能的贡献。”(“迷惘的预言家/当代经济学的历史”,中译本
第9页)□5.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谬误的
记者:帕雷托假设,即市场制度的均衡运行模型,是否就是“看不见的手”?□
何新:对。这实际上就是根据斯密理论所设计的一个“理想化”的数学模型。但
是,这个模型极为可疑,因为其所依据的原理本身是可疑的。近年在中国最流行
的教科书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这本书是当代美国“福利”经济学中有代表
性的理论。□这本书第一章即阐述了着名的市场调节原理──即所谓“看不见的
手”的理论:在理想的市场制度中,供给,需求,通过价格涨落机制得到灵活调
节和自动平衡。□在供给不足时,商品价格上涨,高利润通过价格信号刺激投资
者,促使其将资源、劳力、技术转入短缺品部门,于是供给增多,使需求得到满
足。□当供给超过需求时,商品价格下跌,低利润及低价格信号促使投资者转移
资源、劳力和技术,减少生产,于是供求恢复平衡。同时,在供给趋向满足的进
程中,市场竞争激烈化,自然淘汰低效益的投资者,自然调整经济结构,从而保
持生产的高效率。□在这种看不见的“手”的调整下,经济结构和制度自动得到
调整和运转,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合理配制,永远不会有生产过剩和供给不足的长
期情况发生。(这是根据“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着名的萨伊假设)所以萨缪尔
森在其《经济学》的几个版本中,曾吹嘘理想的市场机制,已使现代资本主义彻
底摆脱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记者:消灭了周期,或改变了周期的运行机制。

何新:这一直是庸俗经济学的一个梦想。但这纯粹是欺人之谈。危机的发生,即
经济周期性波动和震荡的发生,与市场经济的本质直接关连着。只要是市场经济
,就无法摆脱这个周期性危机的机制。中国也是如此。 6.我呼吁挑战庸俗
记者: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何新:这个问题说来话长,我们后面再作专题分析。我们所面对的是21世纪。回
顾20世纪的整个历史,在前70年,我们看到的是全球性的世界革命。在后30年,
我们看到的是全球性的反革命,即回归西方中心的新资本主义体系的“全球化”
运动。□历史使人发笑。每一代人都具有一种自我永恒的幻觉。50年前斯大林主
义对世界说我们必胜,现在是萨缪尔森一类自由主义说我们必胜。其实这两者都
不是上帝,都不过是历史之流行进中产生的意识形态泡沫。人类是多么缺乏自我
嘲讽的历史感呵!□记者:您的这种感慨很有哲学意味,但这不是经济学。□
何新:我也是有感而发,我针对的是福山一类“历史终结”的宣布者。历史并不
终结。50年前,主导世界经济革命的主流,是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的庸俗版──
僵化的斯大林模式。50年以后,主导全球经济改革的主流思潮,是古典市场经济
学的庸俗版,“福利经济学”。历史的确是荒谬的。□记者:那么您认为,面对
新的世纪,新的历史,人们需要一种新的反思。□
何新:说得对!我们今天需要重新估价一切价值和非价值。我呼吁面对未来的一
代人挺身出来挑战庸俗。在这个意义上我甚至赞许作为文学顽主的王朔。□HTF□
(笑)因为他敢于嘲弄和挑战庸俗。6错误的经济指导理论使中国经济改革深陷□
x境。
记者:但是,根据统计局的公报。我国经济仍然保持着高速度增长。
何新:这是一些可悲的数字。
记者:可悲?您认为它们不可信吗?
何新:我不认为它们不可信,但正因为如此,我才认为它们是可悲的。
记者:为什么?
何新:经济增长有两种,真增长和假增长。改革前中国经济年年也报告形势大好
而且愈来愈好。但真相是处在崩溃的前夜。在市场经济下,真正的经济增长必然
反映在就业率快速上升即劳力市场的活跃上,而当今并不如此,下岗、失业极其
严重。其次必然反映在两类消费市场的活跃上,即投资消费和民用消费。当前国
内市场极其呆滞。市场库存仍在节节上升。一个就业率低下,一个库存量上升,
还有一个商业银行深陷贷款难以回收的金融危机。这叁项指标出现在任何其他国
家都会被看作经济濒临危机的警号。只有我国的统计官员面对这样的经济形势仍
然敢报告形势一片大好!其实这是中国统计官员的的老毛病,包括大跃进饿死人
的时期在内,我们的形势什么时候不好过?我说他可悲,就是因为庸医害人,因
为他把有病说成健康,会欺国害民呵!记者:你说的情况确实存在。但问题根子
在哪里?
何新:根子,导致我国当前经济深陷困境的根子在于指导经济理论的错误。领导
经济的人们现在仍未从新古典市场理论的美梦中醒悟过来。斯密──帕雷托的均
衡模型,看起来,这是一个非常美妙的经济“模型”。它在几十年间被西方推荐
给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用来和社会主义计划体制作比较,并且由此得出如下结
论: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商品短缺,根源是由于价格机制的无效,由于供给部门依
靠集中的指令性决策,不能根据价格信号对市场需求作出及时的、灵活的反应。
并从而导致了资源配置的浪费,人力投入的低效益等种种弊端。□因此,社会主
义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政治自由化和市场经济化。作为市场经济这一理论模型,以
及依据这一模型所设计的经济改革方案,在方向上引导了五十年代以来(1953年南
斯拉夫最早试行经济改革)所有社会主义的经济改革。至于其悲惨后果我们今天都
看到了。□今天反思这一套改革派经济理论,我们会惊讶这个理论模型的简单和
幼稚。
7.市场调节机制的代价是周期性危机
记者:为什么?□
何新:这个模型如果想要成立,至少必须借助于存在叁个假定即条件:□
1□生产者根据价格信号及时进行投资的灵活转移是无需成本的。
2□既成的社会生产力结构是非刚性的。□
3□保证投资转移和生产力改造可能性的资源、技术要素是可以无限量地供应的。
□如果不存在这叁个条件,那么在现实中就必须考虑以下问题:即使市场需求通
过价格和利润给以投资者有诱惑力的巨大信号,他是否可能以及应当立即抛弃或
改造他原已拥有的全部设备、技术,抛弃其工人,而把资金立即转向另一个有利
可图的生产部门?这种转移在经济上的代价有多大?是否可保证必定获利?□其次
,投资转移适应需求是需要时间的。事实是生产能力的改造总是落后于需求变化
。从投资到收回投资和利润的时间,往往长于需求非饱和的时间。□市场需求千
变万化,而投资者购置设置,雇佣工人,引进技术专利所建造的新的生产线,当
其具有生产能力时;原来在市场上闪现高利润的需求可能已经满足而改变。在这
种情况下,他的整个生产配置、生产能力将成为过剩能力。(在中国,近年严重
的大量的重复建设就是在这种市场“机制”下发生的。)□在这种情况下,这种
已配置巨大资源、劳力的生产线,就会形成为社会性的浪费和低效率。因此,市
场经济根据其本性天然地存在宏观失控即生产过剩的可能性。
市场调节经济在微观角度,似乎是有效率的。在宏观角度却往往是低效率的,并
且必然发生供求失衡与周期性经济危机。实际上,这种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在那种理想市场模型中已经隐涵。即: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下跌,利润率
下降,甚至无利润,导致投资必须自动退出这个部门的生产领域。在理想的帕累
托模型中,这一点总是被轻描淡写地描绘,并且被颂扬为一种制动阀、调节器。
□但是,这种投资过旺、生产过剩,在现实中却是隐涵可怕的社会代价的。商品
积压、工厂破产,银行倒闭,工人失业下岗,就是经济学中所谓价格信号下落,
利润率下降自动调节供给的必然结果。□列宁说:“要使资本离开一个工业部门
转移到另一个部门去,就必须经过危机。”(P187Ⅰ)这种情况,在我们今天的经
济现实中早已经不是什么陌生的问题了。这就是盲目引入市场机制以及实践这一
套“福利经济学”理论的现实后果!对此,难道我们还不应当进行经济理论的重
新反思吗?!全文见何新论坛:</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10-20 14:29:00

现在说中国经济陷于危机根据并不充分。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潜在着危机,这种危机不仅来自于内部,也来自于外部。经济活动本身就是一种需要居安思危的活动。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今天,自由职业占居相当大的比例,就业率不应该成为判断经济危机的重要指标,而且就业率和失业率这两个指标的可靠性也是值得怀疑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1 03:35:00

[讨论]

凯恩斯说,从长期看,我们都将死去。何新先生一定难以理解,他为啥还劳心费力地去写《通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1 22:18:00

  凯恩斯只是想改进资本主义,是一种改良,在不换药的情况下,如何使人更好的吃下去,但马克思却是革命,是发展。

  我们要继承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