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m0600 发表于 2017-2-6 20:10 
三、黑暗中世纪
奥古斯丁主义
六、经验主义后续发展
实践经验,实在、确定;抽象思辨,缺乏证据。结果至上,实用第一;观念理论,争论无益,可以虚构,只是工具。
实证主义
把哲学和一切科学都限定在现象世界之内,强调经验上的实证对科学理论的重要性,拒绝先验或形而上学的思辨。
孔德
三个原则:实在、确定、有益有用。认识的三个阶段:神学虚构,形而上学抽象,科学实证。哲学任务:一般理论的研究,知识的综合。主张由科学专家管理和主导社会。社会学创始人,拜人类教创始人。
实用主义(威廉·詹姆斯)
由不可知论出发,得出只求实用的唯一宗旨或判别标准,乃至让一切哲学争论或逻辑推理抽象思维都失去了意义,只看效果,有用就好。
虚构主义
魏欣格尔的实用主义,虚构的假的东西也可能很成功,有用,也就有价值,可以说是“真实”的。思想并不是为思想本身而存在的,只是为了生存。
工具主义
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观念、理论是人的行为的工具,它们的真理性的标准在于能否指引人们的行动取得成功。思想只具有工具的价值。
经验批判主义(马赫,阿芬那留斯)
感觉要素,本质中立,彼此复合,世界成立。因果规律,假设而已;描述世界,函数关系;描述原则,思维经济。主体客体,不可分离。
属于经验主义的发展和运用。马赫从经验主义、实证主义出发,在物质和意识之外提出所谓“中立”的“纯粹经验”,“要素”或“感觉”,如颜色、声音、压力、空间、时间,作为世界的本质,物体只是许多感觉要素的复合。从实用主义、虚构主义出发,认为物质、运动、规律都不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而是人们生活中有用的假设。因果律是人们心理的产物,应该用函数关系取代,科学对世界只能描述而不能解释,描述则应遵循“经济思维原则”,即用最少量的思维对经验事实作最完善的陈述。阿芬那留斯的“原则同格伦”认为主体和客体、自我与环境互相关联,不可分割,无法独立存在。
功利主义(边沁,穆勒)
快乐幸福,人之所欲;最大快乐,善恶依据;手段动机,不必考虑。
实用主义的伦理学原则。人类的行为就是要追求最大的幸福快乐,能否促进幸福或增加“最大快乐值”是评判善恶(价值判断)的标准,而行为的具体动机和手段并不重要。社会功利主义,社会的幸福是以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来衡量的,追求个人幸福如果同时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那么对他自己也是最有利的。伊壁鸠鲁余音绕梁。
社会达尔文主义
进化法则,天命规律,生存竞争,无可逃避。优胜劣汰,等级奴役;弱肉强食,不必客气。平等自由,仁爱道义,传统道德,统统抛弃。
可以看作是把进化作为最大证据和最大目的的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把生物进化法则作为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或天命,强调残酷的弱肉强食、生存竞争甚至战争,鼓励优胜劣汰甚至种族灭绝,鼓吹等级制和奴役,对传统道德的自由,平等,友爱提出公然的背弃和挑战。只看到竞争掠夺看不到合作共赢,只看到矛盾冲突看不到和谐依存。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并与尼采殊途同归。
社会进化论(斯宾塞)
将进化的思想提升为一种普遍的历史发展原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考虑进化问题,进化方向大概是用和平的和工业化的社会形态逐渐取代暴力的和战争的野蛮社会形态。推崇个人自由,坚决地反对社会主义——违背自然竞争,造成退化和官僚主义,经济瘫痪,产生新的贵族。
认识进化论
我们的认识系统在不断自我进化,适合认识周围世界的规律和秩序,但同时也是有限度的,不可能解决基本粒子宇宙结构之类的高深问题,我们不可能超越现象世界获得最终的绝对真理。
理性批判主义(卡尔·波普尔)
猜测假说,证伪否定,周而复始,不断前进,去伪存真,逼近真理。
证伪主义。认识到人类知识的暂时和假说的性质,提出“猜测与反驳”,不断证伪、否定、批判而向前发展的科学方法,知道“通过消除谬误来测定真理”,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波普尔在社会演化和历史发展的问题上失去了理智,从“不能获得最终的知识”变成根本“没有规律”;从严谨的“怀疑,证伪”,变成了不加论证的“必错,必伪”。
七、哲学已死
咬文嚼字,逻辑分析;舍大取小,鸡毛蒜皮。结构解构,翻来覆去;多元、相对,拒绝统一。
哲学不再是在具体学科的基础上,站在更高的视角上去概括总结、延伸升华,甚至为具体学科指引方向,给为人处世治国安邦提供理论基础,而是越来越纠缠于琐细问题,变成了咬文嚼字的游戏。
分析哲学(罗素)
把形式逻辑或逻辑分析当作哲学的固有方法,主要是对语言进行分析。包含新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语言哲学。
逻辑原子主义(罗素)
世界的逻辑结构与语言的逻辑结构一致,通过语言和逻辑的分析达到对世界的了解。经验主义(原子事实)和纯粹逻辑(命题的逻辑形式)相结合。
新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分析(考察命题有无认识意义)加经验主义或实证主义。
语言哲学(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运用现代数理逻辑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
解释学(海德格尔)
又称诠释学,似乎更应该叫“理解学”。 大概是研究人究竟是如何理解的,理解的条件、过程,即本体论;人是否能正确理解,理解是否客观,有没有局限,即认识论;以及如何去正确地理解,即方法论。
结构主义(索绪尔)
注重整体性,系统性,结构关系;轻视个体,反对人性自由和选择的观点,人类行为被结构组织所决定,是对存在主义的反动。在语言学,并不关注言语或语言的使用反而关注语言系统。
解构主义(雅克·德里达)
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传统(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支配一切),注重个体,部件,反对总体统一的结构。对正统原则和标准、现有的秩序进行批判。
后现代主义
反主流正统权威,反统一,反单一,反非白即黑,提倡多元化和相对性,多角度多可能性。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突出个体、自我。导致了价值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反对功能主义和实用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