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导致那场危机的金融衍生品的创造者已经承认了人人唾骂的对象。投资银行家们已经被媒体描述成吸尽人民血汗的社会寄生虫。然而,当这场危机渐渐平息下来的时候,我们或许应当静下来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究竟是货币投机需求创造了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创新,还是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导致了货币投机需求的扩张?
       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发展,也扩宽了我们对于货币的了解。现在,我们已经无法仅仅的将纸币视为货币的唯一形式。很多有价证券已经履行了纸币的一些职能。基于信用而创造的金融衍生品实际上也成为承载货币市场流动性重要工具。而在此之前,承载这一职能的主要是纸币而已。关注M2显然要比仅仅关注M1,甚至规模更小的M0,有意义得多。但是,显然央行并没有能力完全的控制M2这一级别的广义货币流动。这也就是说市场流动性并不能完全的由央行控制。信用的一个巨大特点就是,信用会受到预期的影响。当市场具有很高的预期,特别是适应性预期时,信用会因为投资者的乐观而出现扩张。这种信用的扩张显然会导致广义货币乘数的增大,这将使得央行对于M2规模的运动方向失去控制。从这么一个角度来看,基于信用的金融衍生品越多,投机者可以选择的工具也就越多。因此,根据这个逻辑,就可以认为是金融衍生品导致了投机需求的扩张,从而导致了整个经济体的过热。
       但是,如果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会发现,任何金融衍生品的创造者都希望通过经营金融衍生产品而获利。如果没有旺盛的投机需求,那么这些可提供更多市场流通性的产品很可能就会无利可图。就像期货市场一样,如果没有投机者的套利行为,期货市场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交易价格的大起大落。金融衍生品市场也是一样的,投机需求是构成稳定的金融衍生品价格的关键因素之一。当然,如果投机需求过度旺盛,经营金融衍生品的收益就会变得越来越高,这使得投资银行有意愿提供更高倍的杠杆,以扩大金融衍生品交易的规模。毫无疑问,扩张的货币政策可以增强投资银行提供高倍杠杆的能力。但是,大量的货币供给必定需要一个大量的货币需求才不至于出现货币市场的崩溃。货币的交易需求和保险需求都是很稳定的,只有投机需求才可能出现短时间内的大起大落。因此,可以认为是货币投机需求刺激了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创新。
       这样一来,这个问题就成为了一个典型的“鸡生蛋,蛋生鸡”的矛盾问题了。大家可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的前因后果到底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