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经济学“春节反逼婚“?
         盼望着,盼望着,春节来了。被催婚的脚步又近了。在外奔波了一年,本想回家做一枚安静的美男(女)子,抬头却撞见了父母殷切的期盼:什么时候结婚啊?对于那些受过一定教育,背井离乡为着梦想奋斗的适龄未婚小伙伴们而言,“每逢佳节被催婚”可谓挥之不去的噩梦。应该如何一本正经的回应父母的催婚呢?就用三篇严谨的经济学文献为各位(尤其是女性)安利三个的理由。
 
(1)因为“有文化”,所以还未结婚
传统的人力资本文献着重探讨个体在劳动力市场的回报,近年来的研究则将注意力延伸到了更广阔的社会和婚姻市场,将收益定义为个体在更广阔的的回报总和。文章利用1999年的高校扩招作为一项社会试验,利用三重差分法评估了高校扩招对婚姻市场带来的影响。简单来讲,高校扩招作为当时的新政,不仅导致大学生和研究生入学人数迅速增加,同时由于例如女性成绩普遍比男性高,导致接受高等教育人们性别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由于扩招前、后的学生在婚姻市场里教育、收入等择偶选择和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所以比较1999年前和1999年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在婚姻市场上的结婚率,是个“干净”的政策评估。首先,根据婚姻阶层假说,男性不喜欢比自己有文化的女性,伤自尊;女性不喜欢比自己文化低的男性,没面子。但是扩招之后,随着高知女性的比例越来越大,这一淳朴的择偶愿望变得愈发难以实现。1998年以前,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男性都占显著优势,高校扩招以来,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增加更快,缩小了性别差距。近年来,在年轻人口群体中,男本科生的比例下降到50%,男研究生甚至下降到44%—46%。女研究生在数量上已超过男性。其次,女性把最美丽的时光献给了学术,等到毕业之后再考虑婚姻大事,才发现自己在容颜与生育能力上都没了优势,这大大增加了她们的择偶难度。文章利用统计模型,研究发现受到扩招影响的研究生,在此期间的结婚率下降了4.8个百分点;相对于本科生,女研究生下降了6.6个百分点;男研究生则下降了3.8个百分点。相对于高中毕业生,25-34岁的本科生在此期间结婚率下降了约4个百分点;女本科生下降了5个百分点;男本科生下降4个百分点。可以看出,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结婚率显著下降,本科生相对于高中生的结婚率也在显著下降。总的来说,就是受教育延长会降低结婚率。(2)不是不结婚,只是晚结婚
   近年来,欧洲一些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国家,相比婚姻,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同居作为替代。例如在法国,上至总统,下至平民百姓,同居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据法国国家统计与经济研究研究所统计:2000年法国同居登记的人数为2万多对,2011年迅速上升到21万多对,与此同时法国人结婚数从2000年的30多万对减少到2011年的24万多对,考虑到许多同居者没有办理同居登记,因此法国同居者的比例已经远远超过了结婚者。针对这一现象,法国ZF甚至还出台“两人同居协议”加以规范,难道随着社会发展,婚姻真的要成为历史的陈迹么?
  这篇文献发现美国新娘年龄的中位数从1970年的20.8岁推迟到1998年的25岁,但利用预测模型发现美国女性的总体结婚率达到90%左右。也就是说人们虽然结婚晚了,但绝大多数人仍然不会拒绝婚姻。
另一个有意思的发现是,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女性,结婚的可能性越高,而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女性更倾向于不结婚的结论。首先,只要结婚是有利可图的,婚姻行为就会发生,高知女性更容易受到高知男性的青睐,他们之间的结合对于双方而言都是不错的选择。其次,贫贱夫妻百事哀,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不是没有结婚的欲望,而可能是无法承受婚姻的负担。